2004-09-23 00:13:09耀小張

【夢與現實的街道】讀木馬出版社《作家的城市地圖》

——原載二○○四年九月十九日《中央報》<中央副刊>



恍恍惚惚,這一刻,我們突然踩入那些凝凍靜置的柏油路、的屋牆、的小販與隱匿在暗巷裡的招牌,那個始終嚷著「安篤鮮」的車媽媽一看到有人走進來,愣住,尖叫起來:


「你……你怎麼會在這裡?」


是啊,我怎麼會在這裡?


我們思索著,眼前的菸花一圈一圈散開,好遠好遠的一頂黃色小帽飄浮過來——這裡以前有一口井,以前對面是一座蓮花池,以前巷口的戲院總是播放三級片……


「以前」,「以前」——到處牽牽絆絆的懷舊字眼!使得那些曾經燦亮的迢遠,在我們準備進入實地的瞬刻,顯得如此虛幻,卻又如此真實,往往淪為一次想像,一次KTV包廂或電影畫面的擬仿與商品販售。


所以,當我們面對這本集結了十七位作家書寫的《作家的城市地圖》,我們不免感到困惑,究竟其中指涉的是作家「真正居住的城市」?抑或「作家的記憶城市」?抑或「不斷遷徙如地圖座標般的城市」?


我們翻開書本,鴻鴻說了一個糅雜初戀與失戀的城市心事;舒國治對於永和的細緻考據不必說了,遠遠超出紀大偉的草莽與惶惑,那是尋常浪蕩之後的泰然與悠遠;唐諾照例引用了湯瑪斯的生物論,我們可以看見咖啡館飽含了不安的生靈時刻;劉克襄的天母讓我們想起了「吃吃看」或者「盛鑫」——但那已是記憶之外的現代了;鍾文音在夜市購買第一件少女內衣是七○年代的天寶遺事,這使得我們再度回到那個氣力十足的雲林鄉下,一個霞紅的傍晚,她母親佇在家門前替她剪掉長髮。


許榮哲的美濃不脫小說家本色,看來既魔幻又真實;阮慶岳說起七等生的聖通霄,腔調裡帶著惚恍的廢墟錯覺;陳黎的花蓮費了好大的力氣追述昔時的文人生活;向來專注散文創作的王盛弘說起了Spin、說起了Kiss,他的舞曲夜生活致令我們嗅聞到一絲絲青春、愛與傷害的惘惘威脅,以及那篇他發表在自由副刊上的<夜遊神>,那樣不顧一切的衝刺與奔馳——


所以,該怎麼說呢?我們如何進入到一座城市的「裡面」?甚至是「作家的城市」?


我們一面閱讀的同時,一面召喚屬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記憶,並設法將它們印證以真實,然而一旦面對眼前深縱的街道、潮擠的人群,我們究竟是對生活的城市變得更加清晰、更了然於胸,抑或更模糊困頓?


於是,我們不由得想起了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當馬可.波羅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城市的故事,忽必烈突然問道:


「你是爲了回到你的過去而旅行嗎?」


是啊,車媽媽還在嚷,賣麵的阿水師也沒停下動作,我們坐在這裡,深深感覺到不斷不斷漏逝的什麼,一如夢與現實的街道,總讓人產生不確定的飄浮感,一如我們總是揹負了太多的情緒與後設心情來看待一座城市。


那樣不再純粹只是一座城市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