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6 05:57:34瘞
關於自由形體
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從蓋瑞(Frank O. Gehry )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到清大建研所劉育東教授的公信電子招待中心,數位建築世代中對世人最有吸引力的自由形體(Free forms)也以蔓延之姿到了台灣。
形,
我們似乎再度回到了自由形體。
為何說再度?基於建造的理由,人們早就自我局限於磚石木瓦等特定的建築語彙或者垂直水平傾斜等特定的構句方式。空氣對人類而言即為自由,那些毫無顧忌的自然敘事本為自由或,被我們限定為自由。而近代,我們自認行體解放為廣泛的以精確方式嘗試材質開始,或者更快速的突破壯麗之理性構句,或留下更多絕美留下更多不同定義下的感動。終於,我們懂得如何以鬼扯之姿,將所有的雕塑所有是美是醜的曲線從抽象裡實現,回到我們所嚮往的造就(Work ),自由的造就,也就是回到人類最初的擁有。
可惜我們炫耀著如何輕易的把玩形體營造自由形體氛圍之同時,炫耀著逃離垂直或者水平地曾經代表無限的建造方式時,我們似乎忘記了自由竟也成為我們的限定,如同脫了一層皮一樣高興庸俗的建築師們便紛紛向自由形體蜂擁而去,於是造就了另一個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的神話; 當時現代主義是怎麼說服自己脫離了文藝復興脫離了巴洛克時期的形式上的束縛?我們終究創造了自由嗎?
所以說”似乎”,也許不久以後它只會是個歷史,埋葬許多建築師的名字。
沒有絕對,
形體似訴說或強迫被紀錄的,只是掩埋在一堆建築與建築師的意圖(intention )之間。自由形體能給我們的概念,很像人們以為看到的潮流之概像,它僅僅換了一種語彙與構成方式解釋人們對於環境對於我們賦予整體(totality)的意圖,不管是一種回顧語氣的敘事還是帶有向後的侵略性,就像年輕人轉而以另一種語言表達藝術性或者通俗到爛掉的表現慾而已。至此,個人對於自由形體的意見大致如此,無法激進也無法消極。
話說寫這種東西還挺無聊的,
也許想寫的慾望又更進一步無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