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1 22:06:55解讀統計與研究譯者

總統候選人要怎麼利用民調?

總統大選將近 各候選人無不在選前民調上下功夫 一般民眾似乎"也很相信民調"

如果我們把選前民調視為前測 那麼光是"民調"這項測量行為就有可能改變了被民調者的投票行為 而公布民調的作為有可能又動搖了潛在投票者的投票意向(因為相信民調) 因此 前測就影響了後測(結果) 這就是研究者要小心謹慎的測量反應性(testing reactivity)

除此之外在距離大選的這兩個月期間 會有潛在投票者死亡(mortality)這也會讓前測無法精準預測後測結果

再者 電話民調訪問如果都是以市內電話為選擇基礎 那麼選擇(selection)本身就是一項抽樣偏誤 怎麼說呢? 因為很有可能在家裡接電話的都是老人與對政治不感興趣(或極端感興趣)的潛在投票者 而老人很可能最後無法去投票(因為死亡)

因此 我們會發現各候選人都在企圖利用選前民調(前測)這個動作來影響社會大眾的投票行為 他們似乎很清楚所謂的"測量反應性"

而在這兩個月期間 民眾可能因為成熟性(maturation)而有可能改變投票行為 這個可能性的增加在於"教養或天生(nurture or nature)"這個議題的介入 換句話說 加強對民眾的教育(或說洗腦)企圖改變其天生的投票意向(或說與生俱來的意識形態)是提高勝算的方法 當然這種介入有可能白做工 但是做了總比沒做好 因此我們看見各候選人的宣傳政見與抹黑手段(一種另類的民調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