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8 20:39:57仲冬

孤絕?

1880年前后,西方國家由於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生活方式及人際關係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個人出現了疏离、陌生和孤独之感。 維琴妮亞爾夫:「人的本性改變了‧‧‧人的所有反應也變了──主僕之間、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都變了。」(Bullock, A .董樂山譯(2002) 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究竟:台北,頁次220現代主義文學表現的就是這種疏離、陌生、孤寂的荒原現象。

生活在現代社會,個人所需都可以透過金錢購買獲得, 人不再相依為生彼此需要,獨身生活成為可能。馬森在《孤絕》裡描寫:「這個社會已經多年沒有戰爭,沒有災荒,沒有飢饉及其他物質匱乏的威脅。人無求於人,人與人的關係也淡了」。

國人重視關係,習慣熱鬧,現代生活如果代表孤獨,這樣的轉變可能倍加痛苦。好在馬森描寫的孤絕社會,似乎跟我們的經驗距離還遠。馬森說:「(在這樣的社會)人的權柄受著法律的局限,不管有多麼大來頭的人,也無所施力於你;所以不管他是什麼人,也沒有任何值得敬畏之處。大家都各自一般活在自己那有限的一方空間中,彼此無所關涉。你病了,自有醫院的醫生來照顧你;你死了,自有人來把你的屍體埋葬火化,你還有什麼有求於人的?」( 馬森 1979146「失業者」《孤絕》 )。

謝天謝地,我們的社會並不如此。首先鄙友遇到惡鄰,對方抬出民代對付她,她到處求助無門,所有大小機構都認為事小(或因為沒有請託關係?送禮?)而懶得主持正義。其次,聽說有人撞車,談判時雙方皆請來黑道,還有觀察醫院裡探病者絡繹不絕,熱鬧底像菜市場。看來馬森描寫的孤絕,仍不是我們社會多數人的普遍經驗。或許,新興的「尼特族」(NEET:不工作、不在學,也不是正在補習或接受職業訓練者)宅男、女有那麼點味道,但如果他們樂在其中,則又算不上了。

上一篇:最是倉皇辭廟日

下一篇: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