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1 00:02:41仲冬
漫漫寫作路─說自己的文章
寫論文時對自己發誓 ,寫完了論文,再不寫這拗口訣舌的東西,一定要開始寫小說。可是論文寫完了以後,突然發現寫故事的能力沒有了。憑良心說,寫故事遠比寫論文難,寫論文只要將相關研究蒐集起來,分析整理一番,最後加上自己的批評創見就行了,而寫故事卻像肚子裡沒有孩子硬要生。
最令人羨慕的是水晶,論文寫完了,隨興寫文章談歌曲。可是當我寫完了無數痛苦與不痛苦的、字字講究出處、句句要求周延的論文以後,不會寫創作性的文字了。
現在所集的創作性文章大多是舊作,因為發覺自己寫過的許多事,已漸漸成為歷史,不拿出來給大家分享,可能就消失被遺忘了。
文章寫好,當然希望得到迴響(得到讚美當然更高興)。寫久了,想聽到的更不止「很好!很有趣!」,而是盼望得到建設性的批評,能讓自己更上層樓。可惜這樣的意見,直到最近才有幸得到一、二。記得過去「禍水」寫好了,小心謹慎地拿給朋友看,沒想到這位仁兄冷冷丟下一句:「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反應太突兀,叫我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回應,所以也不及問他什麼意思。感覺好像被罵了,卻不知道為什麼。
另外一位也寫作的朋友看過我的「故事」後,劈頭就說:「就是有這樣的鄉愿,姑息養奸!」我隱約覺得他罵的是故事中的母親角色,這母親角色的原型來自我自己的母親,是我心目中傳統女性的完美典型,沒想到與他的看法相去如此遙遠。這位朋友生性放誕,看見漂亮女人就搬出算命術,說與對方前世曾為夫妻,今生必須再續前緣,不久即與對方雙宿雙飛,再不久卻又必須與其他女人再續前緣。反正人有數不清的前世,誰知道誰屬那一世,所以不曾穿幫過。
我以為不應以人廢文,所以捧著自己的文章前來討教,沒想到他對寫作技巧不置一言,反而對文中人物,大發雷霆。如此自然也無對話可能了。
再一次的奇遇是一位知名作家,那時候他在倫敦領導一個小討論團體,每次看完華語電影後,大家就一起喝茶聊天。一天,我朝聖般,捧了自己的文章去請他指導。原本打算像繳論文,待他看完,再另約時間取件並聆聽教誨。沒想到他說:「我立刻看」,然後安排我坐在他辦公室對角最遠的位子,好似害怕糾纏似的。我自己也當老師,自忖沒辦法在學生等待中,靜下心看他的作業、並給予中肯意見,所以這樣的安排讓我感覺被嫌惡、敷衍,自然再也不敢去請益了。
匆匆看過一遍後,他說:「你對(『禍水』中的)男主角沒有同情」我想這是不是表示,作者應當對每一位她所創造的人物都賦予同情?至於「再婚前後」他認為:「她明明討厭他」,意思是說我安排的結果是她選擇了他,不對。因為當時自己對寫作太自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失去了進一步討論請益的機會。
再後來我與兩個在出版界工作,偶爾也寫寫文章的朋友,湊合想出一本小冊子。三人捧了自己心愛的作品,去拜訪一位開出版社的女作家。女主人非常高傲的接待我們,擺盪著高翹的腿,從鼻尖下睇著我們問:「為甚麼想到要出書?」我們突然變成了小學生,唯唯諾諾找不到藉口。想不到我的朋友比我還卑微,不停的拍捧主人的文章如何如何好,她笑笑淡淡地說:「我跟你們不一樣,我是專業作家」。文章放在她那兒之後,可能因為受傷太重,我們再沒有勇氣去取回,彼此見面也不願再提起。我常常想我的那些嘔心瀝血的文章下落,是在她家的垃圾桶裡?還是被分屍後還魂到她的作品中。的確像她那樣的職業作家,故事難免有枯竭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當然缺少她的細膩描寫,然而這樣的單純故事,不正好做她故事的原型?
一位倫大亞非學院教書的大陸學者,對我寫母親及外祖母的「戲」評價不錯,但是他說:「這只是個大綱」。我不知道如何再拓展它,他說:「編嘛!」我回說:「故事本來如此,怎麼編?」他大笑說我「不會說謊」。我想意思是「缺乏想像力」吧。
「阿枝」是第一篇受到專家青睞的文章,台大教授劉毓秀把它選在《現代文學》裡,雖然她認為:「寫作,要嘛像『包法里夫人』般的客觀敘述到巨細無靡,要嘛就得細緻地描繪心理」,言下之意自然是沒有人像我這樣寫的。不過最後她很大方的說:「沒關係,寫的高興就好」。
進入《現代文學》讓我感到非常大的成就與鼓勵。後來這篇文章不但再被李元貞教授選入她編的《青春記事》,女書店還出了單行本,只是銷售都不怎麼樣,知道的人大約也不多。
再來是江文瑜教授邀稿寫《阿母的故事》,我送上「說故事」及「戲」二稿。「說故事」自己覺得已經完成,「戲」自從被批評是個大綱以後,因為氣餒還沒有更動過,所以只能算未完成作品。送兩篇的目的是希望文瑜能給一些專業的指導,沒想到書發行出來,文瑜選的竟是「戲」。
《阿母的故事》由女權會出版,還得到文藝獎。這本書還帶來過另一項意外:某次遇見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他竟然悄悄告訴我,看過這篇文章,而且覺得很不錯。因為林義雄悲劇式的母喪,而我這篇文章又是敘述母親的,使得他的意見分外感人。
最令人羨慕的是水晶,論文寫完了,隨興寫文章談歌曲。可是當我寫完了無數痛苦與不痛苦的、字字講究出處、句句要求周延的論文以後,不會寫創作性的文字了。
現在所集的創作性文章大多是舊作,因為發覺自己寫過的許多事,已漸漸成為歷史,不拿出來給大家分享,可能就消失被遺忘了。
文章寫好,當然希望得到迴響(得到讚美當然更高興)。寫久了,想聽到的更不止「很好!很有趣!」,而是盼望得到建設性的批評,能讓自己更上層樓。可惜這樣的意見,直到最近才有幸得到一、二。記得過去「禍水」寫好了,小心謹慎地拿給朋友看,沒想到這位仁兄冷冷丟下一句:「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反應太突兀,叫我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回應,所以也不及問他什麼意思。感覺好像被罵了,卻不知道為什麼。
另外一位也寫作的朋友看過我的「故事」後,劈頭就說:「就是有這樣的鄉愿,姑息養奸!」我隱約覺得他罵的是故事中的母親角色,這母親角色的原型來自我自己的母親,是我心目中傳統女性的完美典型,沒想到與他的看法相去如此遙遠。這位朋友生性放誕,看見漂亮女人就搬出算命術,說與對方前世曾為夫妻,今生必須再續前緣,不久即與對方雙宿雙飛,再不久卻又必須與其他女人再續前緣。反正人有數不清的前世,誰知道誰屬那一世,所以不曾穿幫過。
我以為不應以人廢文,所以捧著自己的文章前來討教,沒想到他對寫作技巧不置一言,反而對文中人物,大發雷霆。如此自然也無對話可能了。
再一次的奇遇是一位知名作家,那時候他在倫敦領導一個小討論團體,每次看完華語電影後,大家就一起喝茶聊天。一天,我朝聖般,捧了自己的文章去請他指導。原本打算像繳論文,待他看完,再另約時間取件並聆聽教誨。沒想到他說:「我立刻看」,然後安排我坐在他辦公室對角最遠的位子,好似害怕糾纏似的。我自己也當老師,自忖沒辦法在學生等待中,靜下心看他的作業、並給予中肯意見,所以這樣的安排讓我感覺被嫌惡、敷衍,自然再也不敢去請益了。
匆匆看過一遍後,他說:「你對(『禍水』中的)男主角沒有同情」我想這是不是表示,作者應當對每一位她所創造的人物都賦予同情?至於「再婚前後」他認為:「她明明討厭他」,意思是說我安排的結果是她選擇了他,不對。因為當時自己對寫作太自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失去了進一步討論請益的機會。
再後來我與兩個在出版界工作,偶爾也寫寫文章的朋友,湊合想出一本小冊子。三人捧了自己心愛的作品,去拜訪一位開出版社的女作家。女主人非常高傲的接待我們,擺盪著高翹的腿,從鼻尖下睇著我們問:「為甚麼想到要出書?」我們突然變成了小學生,唯唯諾諾找不到藉口。想不到我的朋友比我還卑微,不停的拍捧主人的文章如何如何好,她笑笑淡淡地說:「我跟你們不一樣,我是專業作家」。文章放在她那兒之後,可能因為受傷太重,我們再沒有勇氣去取回,彼此見面也不願再提起。我常常想我的那些嘔心瀝血的文章下落,是在她家的垃圾桶裡?還是被分屍後還魂到她的作品中。的確像她那樣的職業作家,故事難免有枯竭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當然缺少她的細膩描寫,然而這樣的單純故事,不正好做她故事的原型?
一位倫大亞非學院教書的大陸學者,對我寫母親及外祖母的「戲」評價不錯,但是他說:「這只是個大綱」。我不知道如何再拓展它,他說:「編嘛!」我回說:「故事本來如此,怎麼編?」他大笑說我「不會說謊」。我想意思是「缺乏想像力」吧。
「阿枝」是第一篇受到專家青睞的文章,台大教授劉毓秀把它選在《現代文學》裡,雖然她認為:「寫作,要嘛像『包法里夫人』般的客觀敘述到巨細無靡,要嘛就得細緻地描繪心理」,言下之意自然是沒有人像我這樣寫的。不過最後她很大方的說:「沒關係,寫的高興就好」。
進入《現代文學》讓我感到非常大的成就與鼓勵。後來這篇文章不但再被李元貞教授選入她編的《青春記事》,女書店還出了單行本,只是銷售都不怎麼樣,知道的人大約也不多。
再來是江文瑜教授邀稿寫《阿母的故事》,我送上「說故事」及「戲」二稿。「說故事」自己覺得已經完成,「戲」自從被批評是個大綱以後,因為氣餒還沒有更動過,所以只能算未完成作品。送兩篇的目的是希望文瑜能給一些專業的指導,沒想到書發行出來,文瑜選的竟是「戲」。
《阿母的故事》由女權會出版,還得到文藝獎。這本書還帶來過另一項意外:某次遇見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他竟然悄悄告訴我,看過這篇文章,而且覺得很不錯。因為林義雄悲劇式的母喪,而我這篇文章又是敘述母親的,使得他的意見分外感人。
謝謝你的鼓勵。妳說的很對寫作應當是自然的感情流露,我拜讀過你的文章,似乎很能把握這樣的訣竅。很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