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1 08:05:21Raymond
一本關於巧克力的書
剛讀了一本書,書名叫 The True History of Chocolate。說剛讀完其實有點不妥,因為我還未正式看到最後一頁。不過後半部都是歷史啊甚麼的,要分享此書有趣的地方,讀讀頭兩章就可以了。
先來一點英語:在美式英語中,cacao 一字指可可樹及未經加工的可可豆;加工後無論固態或液態製品都叫 chocolate,而 cocoa 專指去脂可可粉 (defatted cacao powder)。至於英式英語則沒有這麼多嘮叨,一律叫 cocoa。在讀這書之前,我還根本不知道 cacao 和 cocoa 是兩個字呢,太易搞混了。可可樹 (學名Theobroma cacao) 還有兩個天然屬種︰ criollo 和 forastero。criollo 比 forastero 容易生病,結的果子較小,而且種子數目較少;可是,根據文獻記載,criollo 的果子有著一種非常吸引人的特殊巧克力味道,是 forastero 的果子沒有的。你知道你在吃的是哪一個屬種的巧克力嗎?
再來是關於可可樹的學名,Theobroma cacao。cacao 是可可樹在原產地中南美洲的叫法,Theobroma 則是歐洲人加的學名。Theo- 在希臘文是「神」的意思,而 broma 是食物。Theobroma 的意思就是「神祇的食物」。說起來,巧克力這玩意在歐洲流行的時候,也大都是供貴族和尊貴的神職人員們享用的。
巧克力的製作方法還真繁複哪。實際的作法自己上網上隨便找都找到了,這兒只提一下我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可可豆發酵的時候,居然一定要令可可豆發芽,然後再殺死它,這樣才會有巧克力的味道,而沒發芽的可可豆是沒有巧克力味的。回想一下曾經充滿口腔的這個味道,有多少可可豆必須為此而發芽數小時至數天,然後被殺…嗯…有點噁。
對吃巧克力有興趣的人很多,可是對巧克力的歷史有興趣的,大概只有我這種人了。究竟書名為甚麼要叫 “True” History 呢?原來是因為作者想指出一個事實︰巧克力的歷史一直以來都被不少人誤寫誤讀。說起巧克力,大家大概立刻就聯想到一塊塊的咖啡色固體;可是,巧克力在歷史中約有十分九的時間都是以飲品,而不是食品的形式存在的!
至於誤解第二,則是很多人以為巧克力是歐洲人的產物,再學識淵博的人也頂多知道是哥倫布從美洲新大陸引入巧克力的。其實巧克力的製成及使用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 (!),中南美洲的 Olmec、Aztec 及 Maya (瑪雅) 文化都有使用可可豆的考古證據。
而且巧克力還是第一種令歐洲人嘗到生物鹼 (alkaloids) 刺激的飲品,其後的茶和咖啡都沒巧克力來得歷史悠久。巧克力中所含的生物鹼包括咖啡鹼 (theobromine) 和咖啡因 (caffeine),可是咖啡並不是人類首次邂逅這些生物鹼的食品。另一種生物鹼苯乙胺 (phenethylamine) 則備受爭議︰有些科學家說它就是巧克力中的「愛情化合物」,有催情的作用,但另一些則對此抱持懷疑的態度。無論如何,買一些巧克力,不論是自己吃還是與最愛的人分享,都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是分隔線-----------------------------------------------
後記一︰能遇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久沒試過為看好一本書找資料了。也多虧這麼一找,才發現咖啡鹼 (theobromine) 的分子結構是不包含溴原子 (bromine) 的。又一次自作聰明了。
後記二︰不知為甚麼,我在這裏打的字,每一段之間不能隔行。我不是用新聞台的「新增文章段落」功能,而是在「內文一」裏自行用 enter 鍵分段的,可是失敗了。試了很多方法,還聽了朋友們的意見,最後要先用 microsoft word 把文章打好,再貼到這兒,這才能夠隔行。還請各位有識之士教教我,怎樣做才不致於這麼麻煩啊。
先來一點英語:在美式英語中,cacao 一字指可可樹及未經加工的可可豆;加工後無論固態或液態製品都叫 chocolate,而 cocoa 專指去脂可可粉 (defatted cacao powder)。至於英式英語則沒有這麼多嘮叨,一律叫 cocoa。在讀這書之前,我還根本不知道 cacao 和 cocoa 是兩個字呢,太易搞混了。可可樹 (學名Theobroma cacao) 還有兩個天然屬種︰ criollo 和 forastero。criollo 比 forastero 容易生病,結的果子較小,而且種子數目較少;可是,根據文獻記載,criollo 的果子有著一種非常吸引人的特殊巧克力味道,是 forastero 的果子沒有的。你知道你在吃的是哪一個屬種的巧克力嗎?
再來是關於可可樹的學名,Theobroma cacao。cacao 是可可樹在原產地中南美洲的叫法,Theobroma 則是歐洲人加的學名。Theo- 在希臘文是「神」的意思,而 broma 是食物。Theobroma 的意思就是「神祇的食物」。說起來,巧克力這玩意在歐洲流行的時候,也大都是供貴族和尊貴的神職人員們享用的。
巧克力的製作方法還真繁複哪。實際的作法自己上網上隨便找都找到了,這兒只提一下我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可可豆發酵的時候,居然一定要令可可豆發芽,然後再殺死它,這樣才會有巧克力的味道,而沒發芽的可可豆是沒有巧克力味的。回想一下曾經充滿口腔的這個味道,有多少可可豆必須為此而發芽數小時至數天,然後被殺…嗯…有點噁。
對吃巧克力有興趣的人很多,可是對巧克力的歷史有興趣的,大概只有我這種人了。究竟書名為甚麼要叫 “True” History 呢?原來是因為作者想指出一個事實︰巧克力的歷史一直以來都被不少人誤寫誤讀。說起巧克力,大家大概立刻就聯想到一塊塊的咖啡色固體;可是,巧克力在歷史中約有十分九的時間都是以飲品,而不是食品的形式存在的!
至於誤解第二,則是很多人以為巧克力是歐洲人的產物,再學識淵博的人也頂多知道是哥倫布從美洲新大陸引入巧克力的。其實巧克力的製成及使用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 (!),中南美洲的 Olmec、Aztec 及 Maya (瑪雅) 文化都有使用可可豆的考古證據。
而且巧克力還是第一種令歐洲人嘗到生物鹼 (alkaloids) 刺激的飲品,其後的茶和咖啡都沒巧克力來得歷史悠久。巧克力中所含的生物鹼包括咖啡鹼 (theobromine) 和咖啡因 (caffeine),可是咖啡並不是人類首次邂逅這些生物鹼的食品。另一種生物鹼苯乙胺 (phenethylamine) 則備受爭議︰有些科學家說它就是巧克力中的「愛情化合物」,有催情的作用,但另一些則對此抱持懷疑的態度。無論如何,買一些巧克力,不論是自己吃還是與最愛的人分享,都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是分隔線-----------------------------------------------
後記一︰能遇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久沒試過為看好一本書找資料了。也多虧這麼一找,才發現咖啡鹼 (theobromine) 的分子結構是不包含溴原子 (bromine) 的。又一次自作聰明了。
後記二︰不知為甚麼,我在這裏打的字,每一段之間不能隔行。我不是用新聞台的「新增文章段落」功能,而是在「內文一」裏自行用 enter 鍵分段的,可是失敗了。試了很多方法,還聽了朋友們的意見,最後要先用 microsoft word 把文章打好,再貼到這兒,這才能夠隔行。還請各位有識之士教教我,怎樣做才不致於這麼麻煩啊。
下一篇:容祖兒 crossover 草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