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4 13:22:25= 余生 =

『耶穌受難日』 & 『復活節』

基督受難日,又稱為:耶穌受難節,是基督教信徒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的日子,是復活節前一個星期五,而今年的這一天是4月10日。
據聖經記載,耶穌於西元33年猶太曆尼散月十四日上午九時左右被釘在十字架上,于下午三時左右死去。耶穌唯獨吩咐門徒要紀念他的死亡。(路加福音22:19,20)

十字架是一種古代處以死刑的刑具,是一種殘忍的處決方式。特別流行於波斯帝國、大馬士革王國、猶大王國、以色列王國、迦太基和古羅馬等地,通常用以處死叛逆者、異教徒、奴隸和沒有公民權的人。在當時的社會,這種處分是一種忌諱。由於消耗的資源很大,因此一年通常只會處分數人。而且除非是極度重犯,否則並不會採用這種刑罰。在西方文學中,一般用十字架比喻苦難。今天,十字架是基督教的信仰標記,不再是痛苦恥辱的象徵。基督教徒在胸前畫十字或佩帶十字架以堅定信仰、作潔淨之用或以紀念耶穌為拯救全人類的死亡。

基督教相傳,耶穌被猶太教當權者拘送到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並判處死刑。在死後第三日復活,復活後四十日升天。西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禁用此刑具。現除了每年在菲律賓的復活節,願體驗耶穌被釘死的信徒還運用此刑具。

十字架的行刑方式

刑具的形狀是兩條架成十字形的原木。行刑前,犯人會先行背著十字架遊街,直至走到行刑場所。行刑方法是先把犯人的雙手打橫張開,並用長釘穿過前臂兩條骨之間,把手臂釘在一條橫木上,再把橫木放在一條垂直的木上,再把雙腳釘在直木上面,然後把十字架豎起來,任他慢慢死去。若時限到了之前犯人還未死去,看守者會把犯人的雙腿打斷,加速犯人的死亡。因為釘在十字架上的死囚由於背部緊貼十字架,無法令肺部有充足擴張的空間納入新鮮空氣,故呼吸時需依靠雙腿撐起全身,令背部稍微離開十字架。雙腿若被打斷,犯人亦無法撐起身體,最終因無法呼吸而死亡。

十字架與聖經

「十字架」在新約聖經中的用字是希臘文「STAUROS」(Σταύρωση)和「XULON」。「XULON」是用來解釋上一個單詞「STAUROS」的,詞的每一個的意
思都是相同的。

根據希臘文-英文聖經,希臘文中的「STRUROS」有兩個意思:
指普通的木棍,或是木頭的部分;
指耶穌基督被釘上的十字架。
學者與個別基督教非傳統教派常單以「木樁」解釋希臘文「STAUROS」。

原因綜合如下:

在古希臘語中,“斯陶羅斯”(STAUROS)僅指一根直柱或樁子,後來才指一根有橫木的行刑柱。 《帝國聖經詞典》確認這點說: “譯做‘十字架’的希臘語‘斯陶羅斯’的[本義]是指一根柱、 直杆或樁子, 可以掛東西, 也可以插進地裏來築圍欄。……連羅馬人所講的‘克魯克斯’(拉丁語crux, 這個詞後來衍生了英語cross[十字架])看來原本也是指一根直杆。”

拉丁語的用字是「CRUX」。聖經也用單詞「XULON」來描寫耶穌的死亡方式。在古代英語中用的是ROOD(十字架)或者ROD(桿)。可是,《和合本》《聖經新譯本》把這兩節經文的“西隆”都譯做“木頭”,《新經全集》(蕭靜山譯)分別譯做“木頭”和“木”。

J.D.帕森斯寫的《非基督教的十字架》指:“用希臘語寫成的《新約》各卷從沒有表示,耶穌被釘的那個‘斯陶羅斯’有別於一般的‘斯陶羅斯’,就連一句暗示也沒有,更沒有說它不是一根木頭而是由兩根木頭釘成的十字架。……導師們把教會的希臘語文獻翻譯成本地語言時,把‘斯陶羅斯’一詞譯做‘十字架’。為了支持這個做法,他們把‘十字架’一詞收進詞典作為‘斯陶羅斯’的定義,卻沒有清楚說明在使徒的日子, ‘十字架’絕不是‘斯陶羅斯’的本義,而且過了很久依然沒有成為‘斯陶羅斯’的主要意思。就算‘十字架’後來成為‘斯陶羅斯’的主要意思,也純粹是因為人們在毫無佐證的情況下,仍然為了某些理由假定耶穌被釘的那個‘斯陶羅斯’是十字形的。 導師們這樣做實在大大誤導別人。”

基督教十字架的來源

J.F.赫斯特著的《基督教教會史》(1897年)指出:「西元1世紀的基督徒既不使用基督受難像,也不使用任何樣式的十字架。」歷史顯示,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一場戰役前,看見在天上出現類似十字架的異象。自此之後,十字架被引入基督教作為信仰的標記。在當時的古羅馬,十字架是太陽神的象徵。

無論聖經的原文字詞是如何,今天的基督教相信耶穌是在十字架上被釘死的;但一些新興宗教則不認同耶穌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根據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新世界聖經譯本附錄指出,譯成十字架的希臘語詞只是指一條木柱。且指出十字架這個象徵是源自古代異教的,而一世紀的基督徒絕沒有使用十字架,更沒有崇拜這件東西。所以,在他們的聚會場所裡不會看到十字架的標誌裝飾。但耶和華見證人的說法無法完全確定,且不受公認。

十字圖案與古代宗教

十字圖案不單出現在基督宗教中,可追溯到古老的男根崇拜(Phallic worship),古埃及、印度和西藏等都把十字視作賦予生命的象徵,與性崇拜有關的。特洛伊的宗教中,十字出現在陶器上以及腳踏板的螺紋上,為崇拜太陽。高盧人的陶器、寶石和硬幣都有十字圖案。在中美洲,十字暗指四種風。在中國表意字元中,是帶著方框的等變形,反映的是大地。

史上受刑人:
1.耶穌
2.使徒彼得(釘在倒頭十字架之上)
3.使徒安德列(被釘在X形十字架上)


耶穌的受難時間

根據當前曆法推算,耶穌受難是在猶太曆尼散月十四日,按照當前的曆法推算是儒略曆西元33年4月2日星期四─4月3日星期五,格裏曆33年3月31日星期四─4月1日星期五。這一天是一個滿月日。

墨西哥的“拜苦路”慶祝儀式

教會會在這日擧行受難日崇拜及拜苦路禮儀,讓信徒默想基督為世人所付出的愛。

例如在墨西哥每年都舉行大約三百個節日紀念耶穌的死亡,“拜苦路”是其中一個盛會。每逢拜苦路節日,都有大遊行隊伍,隨行演出耶穌受難的情節。拉丁詞語“苦路”是指“耶穌前往殉難地點的路線”。論到墨西哥拜苦路習俗的由來,墨西哥城伊斯塔帕拉帕區文化展覽館館長說:“1833年,伊斯塔帕拉帕區霍亂流行。當地居民為了制止疫病蔓延,就開始了耶穌受難的表演活動。”

拜苦路當日,街上總是擠滿人群,居民紛至遝來,一睹遊行隊伍的演出:有扮演猶太領袖的,有扮演百夫長的,有扮演基督使徒的,也有跟隨耶穌的婦女,還有馬利亞。一個年輕人扮作耶穌,他早已熟記聖經的經文,能在遊行期間照念如儀。所有表演者都穿戴假髮、鬍子和厚長袍。有些表演者充當“拿撒勒人”,頭戴荊棘冠冕,或光著腳,或穿上涼鞋,走在“耶穌”後邊,模擬耶穌受難的情景。這些“拿撒勒人”有時多達2500人,他們整日抬著十字架,徐徐步上埃斯特雷亞山(或星山),就是用來代表“釘死耶穌”的地方。

街上也佈滿各色攤子,售賣諸如帽子、飲料、印在面頰和手臂的宗教圖案紙、氣球,還有孩子喜歡的糖果,林林總總,應有盡有。節日期間,連機動遊戲也給裝置起來,讓人玩個痛快。

在克雷塔羅城,參加拜苦路的悔改者系著腳鐐,踉踉蹌蹌地往前走。在塔斯科,參加者把一捆捆共重四五十公斤的荊條放在背上,步行差不多五小時之久。沿路也有人加入遊行,一邊走,一邊鞭笞自己。苦路活動結束之後,為數不少的參加者往往給送到醫院療傷。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西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通常與耶穌受難日一起放假。今天,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是起源於基督教的。耶穌基督只吩咐門徒要記念自己的死亡(路加福音22:19,20)。

復活節的來源

復活節原是古代異教的「春節」,是慶祝春回大地的節日,源於古巴比倫的愛情、生育與戰爭女神伊絲塔(Ishtar,美索不達米亞女神),後來伊絲塔成了西歐的黎明和春天女神「依絲翠(Eastre)」。證據之一是兩個名字有相似的讀音;另一證據是 Eastre 的涵義為東方(East),因為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 。

希斯錄著的兩個巴比倫說「Easter」(音譯『伊斯特爾』,即復活節)。Easter是個名字,源自迦勒底,跟基督教沒有關係。Easter其實就是「阿斯塔特(Ashtart)」,即天後『貝爾斯特』的頭銜之一。考古學家萊亞德在亞述的碑銘上發現,「貝爾特斯」即是古巴比倫的生育和戰爭女神『伊什塔爾』。這就是『復活節』(Easter)的來歷。

復活節的計算方法

復活節會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因為春分之後便開始日長夜短——光明大過黑暗,月圓的時候,不但在日間充滿光明,就連漆黑的夜晚也被光輝(月光)照耀。由此,這正好是耶穌復活——光明戰勝黑暗的寫照。
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元325年召開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訂明瞭復活節是星期日,因星期日被教會視作為安息日,即耶穌死而復活的日子,所以復活節就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

此後每年3月21日以後,出現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惟計算復活節的方法,自古以來均十分複雜,拉丁文Computus(計算)一字更專指計算復活節的方法,而羅馬教會及東正教會的計算亦略有差異,令東西方復活節可在不同日子出現。

1997年,國際普世教會協會在敘利亞召開會議時,曾建議改革計算復活節的方式,並建議統一東、西教會的復活節,但至今絕大部分國家仍沒有跟隨。復活節前日
復活節前日即復活節前的星期六。在基督徒心中,是等待耶穌基督自死中復活的日子。當日羅馬天主教會不舉行彌撒,直到晚上才慶祝基督戰勝罪惡和死亡,為人類帶來救恩和希望。


民間風俗

在西方,與復活節相關的物品有復活節兔和復活節彩蛋。傳說復活節彩蛋都是兔子的蛋(但事實上,兔子其實是不下蛋的,所以復活節彩蛋其實都是雞蛋),有些人喜歡在蛋上畫各種各樣的鬼臉或花紋。而這些民間風俗都是起源於非基督教的。

《天主教百科全書》指出「復活節吸納了許多慶祝春回大地的異教習俗。」蛋象徵初春一切恢復生機。兔子是個異教象徵,代表多產。如今依然流行的復活節慶祝活動,充分證明了歷史所反映的事實,那就是復活節含有濃厚的巴比倫色彩。今天人們在耶穌受難日吃十字包和在復活節吃彩蛋,這些宗教習俗可見於迦勒底的宗教儀式中。
這兩樣東西都是從別的宗教裏面借來的。

相關消息

1772年的復活節星期日荷蘭人傑科布•羅格文於南太平洋,智利以西外海約3600到3700公里處發現一個島嶼,因此命名為復活節島。
177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再次找到該島。1914年開始對復活節島進行相關的考察和研究活動。當地人稱此島為 Rapa Nui,據說是1860年代,來自大溪地的航海者所命名的。目前復活節島由智利統治。

「復活節」一詞在不同語言中

與尼散月相關的名字 (Eostre Month) (Ven.Bede states: Eostur-monath)
英語:Easter
德語:Ostern
日語:復活祭(Fukkatsu-sai,意思為「復活的節日」)或 イースター Īsutā,來自英語
薩摩亞語:Eseta(來自英語)

與希伯來語逾越節Pesach(פסח‎)相關詞語

拉丁語:Pascha或Festa Paschalia
希臘語:Πάσχα(Paskha)
南非語:Paasfees
阿爾巴尼亞語:Pashkët
阿拉伯語:عيد الفصح‎(ʿAīd ul-Fiṣḥ)
亞塞拜然語:Pasxa,Fish
柏柏爾諸語言:tafaska(現在是穆斯林古爾邦節的名稱)
保加利亞語:Пасха(Paskha,較少使用)
加泰羅尼亞語:Pasqua
丹麥語:Påske
荷蘭語:Pasen或paasfeest
世界語:Pasko
法羅語:Páskir
芬蘭語:Pääsiäinen
法語:Pâques
弗留利語: Pasche
希伯來語:פסחא‎(Pascha)
冰島語:Páskar
印度尼西亞語:Paskah
愛爾蘭語:Cáisc
義大利語:Pasqua
下萊茵德語:Paisken
挪威語:Påske
塔加洛語:Pasko ng Muling Pagkabuhay
波斯語:Pas`h
波蘭語:Pascha
葡萄牙語:Páscoa
羅馬尼亞語:Paşte
俄語:Пасха(Paskha)
蘇格蘭蓋爾語:Casca
西班牙語:Pascua
瑞典語:Påsk
土耳其語:Paskalya
威爾斯語:Pasg

其他語言中的名字

亞美尼亞語:Զատիկ(Zatik或Zadik,意為「復活」)
白俄羅斯語:Вялікдзень(Vialikdzen』,意為「大日子」)
波士尼亞語:Uskrs或’Vaskrs(意為「復活」)
保加利亞語:Великден(Velikden,意為「大日子」)或Възкресение Христово(Vazkresenie Hristovo,意為「基督復活」)
克羅埃西亞語:Uskrs(意為「復活」)
捷克語:Velikonoce(意為「偉大之夜」)
愛沙尼亞語:Lihavõtted或ülestõusmispühad
喬治亞語:აღდგომა(Aĝdgoma,意為「升起」)
匈牙利語:Húsvét
韓國語 부활절(Puhwalchol,意為「復活節」)
拉脫維亞語:Lieldienas(意為「大日子」)
立陶宛語:Velykos
馬其頓語:Велигден(Veligden,意為「大日子」)或Воскрес(Voskres,意為「復活」,較少使用)
波斯語:عيد پاك
波蘭語:Wielkanoc(意為「偉大之夜」)
羅馬尼亞語:Înviere(意為「復活」)
塞爾維亞語:Ускрс(Uskrs)或Васкрс(Vaskrs,意為「復活」)
斯洛伐克語:Veľká Noc(意為「偉大之夜」)
斯洛維尼亞語:Velika noč(意為「偉大之夜」)
東加語:Pekia(意為「死亡」)
烏克蘭語:Великдень(Velykden,意為「大日子」)或Паска(Paska)
傳統的玩意Easter-Eggs又怎可能會少得呢~

上一篇:April Fool’s Day! >3<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