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1 10:59:51Ray

成也佩克曼,敗也佩克曼

德阿戰以PK戰落幕,相信很多年之後,大家還會不斷談起這場比賽。為了幫歷史作見證,寫篇文章留下記錄,是一定要的。

這場比賽很難說是「阿根廷輸了」,畢竟延長賽踢完,雙方仍是一比一平手。到了PK大戰,筆的已經不是實力,而是強運。所以應該討論的是,阿根廷是不是沒有贏這場比賽。

即使連我這種外行人在賽前都看得出來,這場比賽的勝敗重點在哪裡:德國佔有平均身高高出十公分以上的優勢,又善於打組織戰,禁區外長射更是準到不行。因此阿根廷要獲勝,不要說禁區了,連禁區外圍都必須嚴密的防護。但只靠防守是不能贏球的,阿根廷所仰賴的,就是不斷的運動、小組地面傳球來尋找勝機。

整場正規賽的前面三分之二,阿根廷的站數運用相當成功,中場和後衛的運動和站位精準,幾乎讓德國對球帶不過中場。雖然阿根廷自己也沒能得到多少射門機會,但畢竟節奏是掌握在自己的腳下。不斷的運動和掌握球權,總能夠找到射門機會,於是,有了下半場開賽後不久,阿根廷的第一個進球。
佩克曼在前半段戰術的使用成功,當然也付出了代價,最重要的,是球員體能的下降。為了彌補身材的劣勢,阿根廷的走位、運動量遠比德國對來得大。被進了一個球以後德國隊,進攻的力道明顯強了許多,相信德國對這段狂轟濫炸的攻勢,看在佩克曼眼裡,必定是惴惴不安的。

阿根廷門將阿邦丹謝里被KO下場後,佩克曼除了換門將,還做出了另外兩個匪夷所思的調度,這兩個調度,也因為阿根廷的輸球將永遠被世人討論。相信大家都在想:佩克曼那時候在想什麼?

我想到了一段歷史,不是足球史,而是戰史:二次大戰德國入侵法國,希特勒採用曼斯坦的「割鐮」計畫,一路把英法聯軍趕到海邊,眼見聯軍就要被全殲於灘頭。但勝利帶給希特勒的不是喜悅,卻是恐懼。「戰爭之霧」讓她始終擔心側翼的威脅、擔心裝甲部隊衝力不夠,甚至想和英國媾和。於是最後他做了個同樣匪夷所思的決定:停止追擊,最後讓聯軍順利從敦克爾克撤退。

我不是佩克曼,當然不知道佩克曼真正的想法是什麼。但看到門將被KO下場,他心中不能沒有所感。手上僅有三個換人名額,一個給了門將,意味門前防禦將遠不如上半場;德國一波波的攻勢,意味體力逐漸下滑的阿根廷先發陣容,恐怕已經不能擋住德國進攻。若以此作為思考方向,他決定換下攻擊性的中場里克爾梅,換上防守型中場坎比亞索。在平衡進攻力道方面,他換下克雷斯波,改以身高一九零的克魯斯上場,希望持續給德國防守上的壓力。



佩克曼這個調度最大的盲點,是只看到阿根廷的危機,而沒有看到德國隊的危機。里克爾梅指揮下的阿根廷,不但讓德國隊難以跨越雷池一步,甚至取得了領先。就像是希特勒指揮下的德軍,他被突如其來的勝利「嚇壞了」,只看到己方的體力下滑、防線出現漏洞、前鋒找不到好的攻擊機會,卻看不道德國人比他還要著急:除了防守反擊,完全無法展開攻勢。而且比起體力,阿根廷人就算耗費較大,剩下的可未必真的比德國人少。
這個換人,等於告訴德阿雙方:從這一刻起,我們只守不攻。除了在戰術上,讓德國可以更肆無忌憚的展開攻勢,對士氣來說,也不能不說沒有影響。於是當Klose進球的那一剎那,就注定阿根廷最多只能維持平局到終場,因為他們沒了士氣,也沒了進攻的指揮官,

當然,要說決定這場比賽勝負的關鍵,還有一個就是「主場優勢」。幾個關鍵性的判罰,包括羅德里格茲禁區被判假摔,影響或許沒有在分數上展現,但對於阿根廷人來說,心裡影響肯定是極其巨大的。找不到裁判的判準,打起球來必定是綁手綁腳,對士氣也是重挫。

歷史不能重來,很難推測假如沒有把李克爾梅換下來,戰局會如何演變。但在我眼裡看來,阿根廷的確輸掉了了一場本來可以贏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