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7 11:53:21亂太郎
戰後台大首任校長是中國人羅宗洛
來台灣逛逛就走好像也沒啥留戀
來源http://www.zju.edu.cn/zdxw/jd/read.php?recid=15290
中國的網站
以下我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並非台灣 特此註明
我國現代植物生理學奠基人之一 羅宗洛
閱讀次數:4914
來源:光明網 時間:2006-02-09 13:33:47
羅宗洛,植物生理學家。我國現代植物生理學奠基人之一。研究工作涉及植物細胞質膠體、無機營養及離子吸收、組織培養、生長物質、微量元素、水分及抗性生理、輻射生理、細胞生物學等領域,並培養了不少上述諸方面的人才。在國內率先開展根尖組織培養研究。證明銨能作為植物氮源,為銨鹽化肥的肥效評價及正確使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根據植物抗性研究提出的措施,為防止海南島橡膠樹寒害和蘇北沿海營造防風林的育苗死苗,作出了貢獻。曾創辦《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植物學彙報》及《植物生理學報》。
羅宗洛,1898年8月2日出生於浙江省黃岩縣,家庭為小康商人。6歲喪母,由祖母、繼母撫養長大。1905年至1911年在家鄉上私塾。 1911年在杭州安定中學學習,次年轉學上海南洋中學,該校師資優良,學風樸素,1917年畢業,校長王培蓀鼓勵他到日本留學。1918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專為中國留學生開設的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並獲得浙江省官費資助。1919年分配到仙台市的第二高等學校理科學習。日本的高等學校是進入國立大學的過渡性學校,教學嚴格,他在3年勤奮學習中,英語、德語及理科各科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2年第二高等學校畢業,報考札幌市北海道帝國大學(現名北海道大學)農學部植物學科,當年北海道大學尚未設置理學部。他不喜歡繁華熱鬧的東京,那裡中國留學生多,朋友來往多,妨礙專心學習,所以決定到北海道去求學。入學第二年,羅宗洛就師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 村徹教授,從此,他便以植物生理學為終身事業。 村徹講課條理清楚,善於啟發,督率學生學習和實驗操作一絲不苟,要求嚴格。羅宗洛向 村徹當面提出要求到他實驗室學習, 村徹提出一個條件,說北海道氣候寒冷,一年有半年左右冰天雪地,暑期是北海道的黃金季節,不能離開實驗室。從此,師徒朝夕相處,共同度過了七個寒暑。1925年3月大學本科畢業,接著他申請入該校的大學院當博士研究生,研究玉米幼苗對銨和硝酸根的吸收,4年多完成了博士論文。1930年6月北海道帝國大學教授會全體通過他的博士學位申請,獲得農學博士。他是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帝國大學得博士學位的第二人,當時日本各大報都報道這個新聞。
羅宗洛受廣州中山大學之聘,於1930年2月回國,任該校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旋因感到校風不正,於1932年離開中山大學到上海暨南大學理學院任教授,兼中華學藝社總幹事。從1933年起轉赴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授,在系內建立了具有現代化設備的植物生理實驗室。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到四川重慶沙坪壩,他把家眷安置在成都,自己在重慶繼續任教。當時重慶政治腐敗,羅宗洛在中央大學又受排擠,乃於1940年應聘到浙江大學生物系擔任教授。生物系設在貴州湄潭城西郊外,風景優美,但工作條件很差,他一面教課,一面因陋就簡,在一個小祠堂籌建了簡易的植物生理實驗室。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堅持開展研究工作。1944 年夏,羅宗洛被聘為設在重慶的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抗戰勝利不久,1945年10月他被派到台灣接收台北帝國大學(現為台灣大學),1946年接收完畢後任代理校長。同年10月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從重慶搬到上海,他仍任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羅宗洛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1953年該研究室擴建為植物生理研究所,任命他為所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7年他被選為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日本植物學會名譽會員。為了推動我國的植物生理事業,1963年他跟湯佩松、殷宏章等共同發起創立了中國植物生理學會,被選為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長,並擔任《植物生理學報》主編。他還曾任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等職。
羅宗洛1930年回國任中山大學教授、生物系主任時,該校的實驗設備,教學條件等非常困難,但他極其認真負責,對程度不齊的學生,編寫詳細的講稿,同時千方百計籌措實驗設備,終於在短時期內為開設植物生理實驗創造了既簡陋又實用的初步條件。為了羅致人才,1930年春即電聘在法國留學的張作人任生物系教授,但並不認識他。當時張作人的老師,想留張作人為助手,張作人也想多學點之後回國。羅宗洛去信告訴他,國家正在危急存亡之際,我們的責任不在于科學上零零碎碎知識的積累,而在於趕快建立國家科學教育的基礎。我國生物學還不曾有良好的基礎,希望你回來,一同為此事努力一番。張作人向他的老師轉達了羅宗洛的一番話,老師聽了以後,頻頻點頭,並敘述普法之戰後,法國是怎樣建立科學基礎的。翹起大拇指說,你有這樣的同僚,我沒有理由留你,你回去吧。 1932年夏,羅宗洛辭職到上海真如暨南大學任職時,校長鄭洪年曾答應為羅宗洛建立研究實驗室撥款,但終於未能實現。羅宗洛只是每週教兩堂普通生物學。
羅宗洛1933年接到中央大學聘書,夏天舉家到南京。他在中央大學的教學任務很繁重,同時要教3門功課,生物系的植物生理學、普通植物學和農學院的植物生理學,但條件優越,經費比較充裕,逐步購置了研究用的儀器設備和藥品,建立了植物生理實驗室。羅宗洛帶領助教在百忙中,擠出時間,動手做在我國具有開拓性的植物離體根尖培養研究工作,並通過工作培養年輕人才。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後,儘管抗戰時期工作條件十分困難,日軍飛機時常來轟炸,他還是和助教、高年級學生五、六人在一起,開展植物激素、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進行文獻報告。1940 年到浙江大學任教時,他開了生物系的植物生理、農學院的植物生理和學生的實驗課程,同時開展微量元素的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學工作4年期間,師事他的學生很多。羅宗洛講課所用的教材,是自己編寫的,而且逐年增加新的材料。生物系一學年的植物生理學教材中,上學期專講植物細胞生理學(普通生理學),與一般植物生理教科書完全不同,下學期才講植物生理學各論,講不完的部分印發講義。他講課時全神貫注,講解清楚,引人入勝,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他對實驗課十分重視,實驗講義也都是親自編寫的,實驗前大家都認真看過,對實驗的操作都有嚴格要求,藉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做實驗時,他在身邊隨時注意他們的基本操作,不對則隨時糾正。為了讓學生多學些化學,1941年他和化學系商定讓生物系選化學課的學生參加他們的實驗課,使用的器材和藥品由生物系自己解決。他規定的定期舉行的文獻討論會,不僅可以開拓思路,還能培養學生的鑑別能力。
來源http://www.zju.edu.cn/zdxw/jd/read.php?recid=15290
中國的網站
以下我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並非台灣 特此註明
我國現代植物生理學奠基人之一 羅宗洛
閱讀次數:4914
來源:光明網 時間:2006-02-09 13:33:47
羅宗洛,植物生理學家。我國現代植物生理學奠基人之一。研究工作涉及植物細胞質膠體、無機營養及離子吸收、組織培養、生長物質、微量元素、水分及抗性生理、輻射生理、細胞生物學等領域,並培養了不少上述諸方面的人才。在國內率先開展根尖組織培養研究。證明銨能作為植物氮源,為銨鹽化肥的肥效評價及正確使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根據植物抗性研究提出的措施,為防止海南島橡膠樹寒害和蘇北沿海營造防風林的育苗死苗,作出了貢獻。曾創辦《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植物學彙報》及《植物生理學報》。
羅宗洛,1898年8月2日出生於浙江省黃岩縣,家庭為小康商人。6歲喪母,由祖母、繼母撫養長大。1905年至1911年在家鄉上私塾。 1911年在杭州安定中學學習,次年轉學上海南洋中學,該校師資優良,學風樸素,1917年畢業,校長王培蓀鼓勵他到日本留學。1918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專為中國留學生開設的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並獲得浙江省官費資助。1919年分配到仙台市的第二高等學校理科學習。日本的高等學校是進入國立大學的過渡性學校,教學嚴格,他在3年勤奮學習中,英語、德語及理科各科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2年第二高等學校畢業,報考札幌市北海道帝國大學(現名北海道大學)農學部植物學科,當年北海道大學尚未設置理學部。他不喜歡繁華熱鬧的東京,那裡中國留學生多,朋友來往多,妨礙專心學習,所以決定到北海道去求學。入學第二年,羅宗洛就師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 村徹教授,從此,他便以植物生理學為終身事業。 村徹講課條理清楚,善於啟發,督率學生學習和實驗操作一絲不苟,要求嚴格。羅宗洛向 村徹當面提出要求到他實驗室學習, 村徹提出一個條件,說北海道氣候寒冷,一年有半年左右冰天雪地,暑期是北海道的黃金季節,不能離開實驗室。從此,師徒朝夕相處,共同度過了七個寒暑。1925年3月大學本科畢業,接著他申請入該校的大學院當博士研究生,研究玉米幼苗對銨和硝酸根的吸收,4年多完成了博士論文。1930年6月北海道帝國大學教授會全體通過他的博士學位申請,獲得農學博士。他是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帝國大學得博士學位的第二人,當時日本各大報都報道這個新聞。
羅宗洛受廣州中山大學之聘,於1930年2月回國,任該校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旋因感到校風不正,於1932年離開中山大學到上海暨南大學理學院任教授,兼中華學藝社總幹事。從1933年起轉赴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授,在系內建立了具有現代化設備的植物生理實驗室。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到四川重慶沙坪壩,他把家眷安置在成都,自己在重慶繼續任教。當時重慶政治腐敗,羅宗洛在中央大學又受排擠,乃於1940年應聘到浙江大學生物系擔任教授。生物系設在貴州湄潭城西郊外,風景優美,但工作條件很差,他一面教課,一面因陋就簡,在一個小祠堂籌建了簡易的植物生理實驗室。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堅持開展研究工作。1944 年夏,羅宗洛被聘為設在重慶的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抗戰勝利不久,1945年10月他被派到台灣接收台北帝國大學(現為台灣大學),1946年接收完畢後任代理校長。同年10月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從重慶搬到上海,他仍任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羅宗洛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1953年該研究室擴建為植物生理研究所,任命他為所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7年他被選為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日本植物學會名譽會員。為了推動我國的植物生理事業,1963年他跟湯佩松、殷宏章等共同發起創立了中國植物生理學會,被選為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長,並擔任《植物生理學報》主編。他還曾任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等職。
羅宗洛1930年回國任中山大學教授、生物系主任時,該校的實驗設備,教學條件等非常困難,但他極其認真負責,對程度不齊的學生,編寫詳細的講稿,同時千方百計籌措實驗設備,終於在短時期內為開設植物生理實驗創造了既簡陋又實用的初步條件。為了羅致人才,1930年春即電聘在法國留學的張作人任生物系教授,但並不認識他。當時張作人的老師,想留張作人為助手,張作人也想多學點之後回國。羅宗洛去信告訴他,國家正在危急存亡之際,我們的責任不在于科學上零零碎碎知識的積累,而在於趕快建立國家科學教育的基礎。我國生物學還不曾有良好的基礎,希望你回來,一同為此事努力一番。張作人向他的老師轉達了羅宗洛的一番話,老師聽了以後,頻頻點頭,並敘述普法之戰後,法國是怎樣建立科學基礎的。翹起大拇指說,你有這樣的同僚,我沒有理由留你,你回去吧。 1932年夏,羅宗洛辭職到上海真如暨南大學任職時,校長鄭洪年曾答應為羅宗洛建立研究實驗室撥款,但終於未能實現。羅宗洛只是每週教兩堂普通生物學。
羅宗洛1933年接到中央大學聘書,夏天舉家到南京。他在中央大學的教學任務很繁重,同時要教3門功課,生物系的植物生理學、普通植物學和農學院的植物生理學,但條件優越,經費比較充裕,逐步購置了研究用的儀器設備和藥品,建立了植物生理實驗室。羅宗洛帶領助教在百忙中,擠出時間,動手做在我國具有開拓性的植物離體根尖培養研究工作,並通過工作培養年輕人才。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後,儘管抗戰時期工作條件十分困難,日軍飛機時常來轟炸,他還是和助教、高年級學生五、六人在一起,開展植物激素、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進行文獻報告。1940 年到浙江大學任教時,他開了生物系的植物生理、農學院的植物生理和學生的實驗課程,同時開展微量元素的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學工作4年期間,師事他的學生很多。羅宗洛講課所用的教材,是自己編寫的,而且逐年增加新的材料。生物系一學年的植物生理學教材中,上學期專講植物細胞生理學(普通生理學),與一般植物生理教科書完全不同,下學期才講植物生理學各論,講不完的部分印發講義。他講課時全神貫注,講解清楚,引人入勝,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他對實驗課十分重視,實驗講義也都是親自編寫的,實驗前大家都認真看過,對實驗的操作都有嚴格要求,藉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做實驗時,他在身邊隨時注意他們的基本操作,不對則隨時糾正。為了讓學生多學些化學,1941年他和化學系商定讓生物系選化學課的學生參加他們的實驗課,使用的器材和藥品由生物系自己解決。他規定的定期舉行的文獻討論會,不僅可以開拓思路,還能培養學生的鑑別能力。
他在大學任教時,始終堅持做研究工作,認為做研究是提高大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他說:“一位教書先生如果不做研究,大學課程是不可能真正教好的。他可以讀很多書,寫出一篇洋洋灑灑的綜合評論來,但是給內行看了,就會有隔靴搔癢的感覺。”羅宗洛培養學生,總是著重培養他們日後能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
羅宗洛一生直接、間接培養了一大批植物生理學科學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知名的科學家和教授,一部分人至今還在植物生理學的各個領域內發揮骨幹作用。
致力創建事業
羅宗洛在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任教期間,都在學校創辦了植物生理實驗室。1930年在中山大學建立的實驗室,設備條件雖然比較簡陋,但它卻是全國第一個植物生理實驗室。中央大學植物生理實驗室的儀器設備良好,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1936年日本一批生物學家到實驗室參觀訪問,回國后在刊物上專門登載了羅宗洛在實驗室進行研究操作的照片,贊譽他們的工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
1945年他前往台灣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先遣返日籍學生及行政人員,對於日籍教授則給予寬大,暫時留用,給他們留下了很好的影響。以後由大陸來的新聘教授,講師逐步接替。所以整個學校未受到破損,能繼續進行教學、科研。這些日籍教授回國之後,對此舉廣為頌揚。曾任國際遺傳學會會長的木原均教授著文稱讚羅宗洛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很重信義的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遷到上海後,羅宗洛陸續添聘人員,增添儀器藥品,經過他的努力經營,到1948年,植物研究所已設置了植物分類、森林真菌、藻類、細胞遺傳、植物病理、植物形態、植物生理等研究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給科學事業帶來了新的生機。1953年他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時,意氣風發。他說:“成立植物生理研究所是我生平的宿願,這個所是亞洲第一個獨立的植物生理研究所,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可能實現這樣的大事。”羅宗洛擔任所長後,除為本所聘任新的研究人員外,還在北京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分設植物生理的工作組,聘請那裡的植物生理學教授為兼任研究員,給工作組增撥研究經費,使他們得以順利地開展工作。這樣,促進了研究所與大學之間、大學與大學之間在科研與人才培養方面的相互協作,避免了研究所處於隔離狀態的缺點。到“文化大革命”前,羅宗洛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在植物生理研究所先後親自創建了水分、抗性生理、輻射生理等研究室。儘管“文化大革命”中羅宗洛的心身受到了摧殘,但始終沒有動搖他在祖國土地上發展植物生理學的信心。1972年羅宗洛恢復工作後,為了儘快跟蹤國際科學發展的新發展,又積極籌劃成立了細胞研究室。他不顧年老體弱,查閱許多文獻資料,做大量筆記、卡片,為開展植物細胞生物學研究打好基礎。他告訴周圍的年青工作者:研究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是基礎,要認真學習。工作時,必須重視材料的選擇。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可以發展出改進農作物的新技術,指出發展的前景。羅宗洛在1963年中國植物生理學會成立大會時就提出:重大任務、尖端科學技術與基礎理論研究應該並重。在目前直接為生產服務的課題,應該放在重要地位,尖端科學技術必須迅速發展,基本理論研究也必須重視。在羅宗洛多年的精心領導下,現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已成為擁有眾多人才、成果累累的全國最重要的植物生理學研究中心。
在學術上取得了開創性成就
羅宗洛的第一篇論文,是在1925年與他老師 村徹合作發表的,題為《不同濃度的氫離子對植物細胞質的影響》。文中推論細胞質是由種種膠體的混合體所構成的多相系統,其中多數的兩性電解質,各自獨立存在,各有它的獨立等電點,提出細胞質等電點的多點論。在1930年前後,歐美科學家正在討論膠體化學應用於生物學的問題,細胞質等電點的一點論、多點論,引起很多討論。他們的論文是這方面最早的研究工作之一。1925 1931年,羅宗洛在 村徹實驗室從事植物溶液培養的研究。當時生物學研究中許多工作集中注意於氫離子溶度對一般生命現象的影響,植物離子吸收機制的研究正在從新的觀點、新的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農業方面正在討論硝酸鹽、銨鹽作為農作物的氮肥,何者效果為好。他用NaNO3、NH4NO3、NH3Cl、(NH2SO4、(NH4)2HPO4、NH4H2PO4、NH4HCO3代替Knop溶液中的Ca(NO3)2、KNO3,來培養水稻、燕麥、蠶豆、羽扁豆,每天測定培養液的pH變化。根據實驗結果,證明銨鹽並不是高等植物不好的氨源,使用銨鹽引起培養液中氫離子的增加是可以避免的。在培養液中加入Ca2+,就可以消除銨鹽作為氮源對植物生長的不良影響。羅宗洛在以上的工作基礎上,開始玉米苗根對NH4+、NO3吸收的研究。當時在無機營養的研究方面,對溶液中氫離子實際濃度影響根系離子吸收的工作還很少,這是一項具有開拓意義的研究。羅宗洛在1927 1929年進行這項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實驗資料。當培養液中(Knop溶液裡Ca(NO3)2,KNO3用NH4NO3代替)除NH4NO3外,其他鹽類的濃度比較高時,玉米幼苗吸收NH4+到一定程度後,才開始吸收NO-3當其他鹽類濃度很高時,NH4+的吸收量超過NO-3很多,引起培養液的pH降低;當其他鹽類濃度低時,NO-3的吸收多於NH-4;當這種培養液內其他鹽類濃度與Knop溶液相等時,NH+4的吸收量與NH-3相等。他進一步做玉米幼苗在不同濃度NH4NO3單鹽溶液中的吸收,發現玉米根與含有NH4NO3的培養液相接觸,培養液的pH很快變化,而培養液的偏酸、偏鹼都會影響玉米幼苗的生長。要避免這種偏酸、偏鹼的變化,銨鹽是合宜的植物氮源。如以NH4HCO3與(NH4)2SO4按一定比例配製溶液,使溶液在培養玉米以後,pH不致變化很大,玉米就可以生長得很好。以上有關植物吸收NH+4、NO-3的實驗結果,證實了當時蘇聯科學院院士銨鹽可作為氮源的論點,受到他的讚賞。50年代我國化學氮肥嚴重不足,建設了許多小化肥廠生產、推廣碳酸氫銨(炭銨)。事先曾徵求羅宗洛的意見,他提供了有關碳酸氫銨肥效及如何使用的科學依據,對這些工廠的生產發揮了指導作用。雖然,目前對NH+4、NO-3的吸收、利用研究已在向縱深發展,對吸收機制的認識已更為深入,但羅宗洛在半世紀以前研究中觀察到的許多現象,應該說是今天工作的先導。
1934 1937年羅宗洛在南京中央大學開展無菌條件下玉米離體根尖的研究,當時植物組織培養還處在萌芽階段,只有法、德、美等國的少數人在工作。他和清華大學的李繼侗(當時做銀杏離體胚的培養)是我國植物組織培養方面的先驅和倡導人。羅宗洛最初做葉提取物對根尖生長的影響,目的在於探討葉提取物中是否存在“成根素”一類的生長促進物質。用柳、桑、茶、旱金蓮、番茄和小麥的新鮮葉沸水的提取物,加入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玉米根,發現這些提取物對主根的增長及側根的發生有促進作用,對根表面細胞的排列起調節作用,細胞排列整齊;不加葉提取物的,根表面細胞的排列呈鋸齒狀。桃、洋槐的葉提取物不能增長玉米的長度及側根數,但根表面的細胞排列整齊。隨後,試驗培養基中不同氮源(無機和有機的)對玉米根尖生長的影響,以硝酸鹽作為氮源,玉米根尖長得最長,側根最多,乾重也最大。銨鹽對玉米根尖的生長不是最好的氮源。玉米根尖能利用尿素、天門冬 銨、白蛋白等作為氮源,而只單獨加一種氨基酸對促進玉米根尖的生長不明顯。以上成果,從1935年起連續發表了3篇論文,引起國際上的重視。當時Protoplasma雜誌邀請他撰寫一篇綜合性的論文。組織培養的工作由於1937年8 月13日日軍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而告停頓。儘管如此,我國的組織培養研究,後來所以能夠得到日益蓬勃的發展,不能不追溯到當年的肇始工作及培養的人才。
1940年起羅宗洛開始研究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他設想凡是植物生長上必要的物質,凡是能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在理論上都應該有引起燕麥胚芽鞘彎曲的功能。他指導兩位學生進行此項試驗,結果低濃度的硫酸錳能引起胚芽鞘彎曲,近似生長激素的效應。同年夏季,他在浙江大學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繼續進行微量元素的研究,此時實驗室的助教、學生多了,做了許多試驗。觀察到微量錳能促進水稻、綠豆、玉米、油菜的發芽和小麥種子內糖化 的活性,使胚乳中的澱粉、糊精的消失速率比對照為快。錳還能促進菜豆初生葉中澱粉的分解。水稻、小麥、玉米、煙草、油菜等的花粉萌發及花粉管的生長,錳也都有促進作用。鋅、錳、硼還能引起絲瓜的單性結實。關於微量元素的研究,先後發表了8篇論文。他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當時是一個創舉。
1958年羅宗洛開始進行高等植物輻射生理研究,他開展此項工作的目的是:在理論上了解生物對不良環境的適應過程,在實踐上探測如何減輕輻射傷害的途徑。研究結果表明植物對輻射的敏感性隨生長狀況不同而異,生長旺盛時期對輻射很敏感,促進生長的物質增加植物對輻射的敏感性,抑制生長的物質則增加耐受性。分次輻射比一次輻射損傷小,表明在間歇期損傷在恢復。他注意到在輻射損傷和恢復時期植物體內谷胱甘 含量的變化。他特別重視輻射傷害恢復的研究。這些工作當時國際上方才開始,現在已成為輻射生理研究中的重要領域,可見他的科學遠見。
為解決鹽土造林育苗和橡膠林寒害作出貢獻
對於農林業生產建設中發生的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羅宗洛都親自安排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蘇北沿海要營造防風林,在鹽土上造林是一個新課題,1952年夏季他親自參加綜合調查後,就安排在上海實驗室進行蘇北常見樹種耐鹽力的測定,把蘇北鹽土上常見的樹木和不常見于蘇北鹽土而有造林價值的樹種,在含鹽量不同的土壤上進行播種、苗木移栽、根插、插枝等試驗,選出耐鹽樹種,再放到蘇北鹽土上進行試驗。從試驗中發現耐鹽樹種在鹽土育苗時經常發生死苗,在鹽土上移苗往往發生梢枯、新梢減少等現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在實驗室探討土壤鹽分和水分對樹木幼苗生長綜合影響的規律。結果發現,在土壤含水量相同而含鹽量不同時,土壤鹽分高的,苗木的生長受到抑制;土壤含鹽量相同而含水量不同時,含水量高的有利於生長。在這樣的鹽土苗圃中,苗木發生鹽害時,可以考慮適當的灌溉。這樣,解決了鹽土樹木育苗中經常發生的一些問題,保證了沿海營造防風林的苗木供應。
羅宗洛一生直接、間接培養了一大批植物生理學科學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知名的科學家和教授,一部分人至今還在植物生理學的各個領域內發揮骨幹作用。
致力創建事業
羅宗洛在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任教期間,都在學校創辦了植物生理實驗室。1930年在中山大學建立的實驗室,設備條件雖然比較簡陋,但它卻是全國第一個植物生理實驗室。中央大學植物生理實驗室的儀器設備良好,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1936年日本一批生物學家到實驗室參觀訪問,回國后在刊物上專門登載了羅宗洛在實驗室進行研究操作的照片,贊譽他們的工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
1945年他前往台灣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先遣返日籍學生及行政人員,對於日籍教授則給予寬大,暫時留用,給他們留下了很好的影響。以後由大陸來的新聘教授,講師逐步接替。所以整個學校未受到破損,能繼續進行教學、科研。這些日籍教授回國之後,對此舉廣為頌揚。曾任國際遺傳學會會長的木原均教授著文稱讚羅宗洛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很重信義的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遷到上海後,羅宗洛陸續添聘人員,增添儀器藥品,經過他的努力經營,到1948年,植物研究所已設置了植物分類、森林真菌、藻類、細胞遺傳、植物病理、植物形態、植物生理等研究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給科學事業帶來了新的生機。1953年他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時,意氣風發。他說:“成立植物生理研究所是我生平的宿願,這個所是亞洲第一個獨立的植物生理研究所,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可能實現這樣的大事。”羅宗洛擔任所長後,除為本所聘任新的研究人員外,還在北京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分設植物生理的工作組,聘請那裡的植物生理學教授為兼任研究員,給工作組增撥研究經費,使他們得以順利地開展工作。這樣,促進了研究所與大學之間、大學與大學之間在科研與人才培養方面的相互協作,避免了研究所處於隔離狀態的缺點。到“文化大革命”前,羅宗洛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在植物生理研究所先後親自創建了水分、抗性生理、輻射生理等研究室。儘管“文化大革命”中羅宗洛的心身受到了摧殘,但始終沒有動搖他在祖國土地上發展植物生理學的信心。1972年羅宗洛恢復工作後,為了儘快跟蹤國際科學發展的新發展,又積極籌劃成立了細胞研究室。他不顧年老體弱,查閱許多文獻資料,做大量筆記、卡片,為開展植物細胞生物學研究打好基礎。他告訴周圍的年青工作者:研究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是基礎,要認真學習。工作時,必須重視材料的選擇。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可以發展出改進農作物的新技術,指出發展的前景。羅宗洛在1963年中國植物生理學會成立大會時就提出:重大任務、尖端科學技術與基礎理論研究應該並重。在目前直接為生產服務的課題,應該放在重要地位,尖端科學技術必須迅速發展,基本理論研究也必須重視。在羅宗洛多年的精心領導下,現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已成為擁有眾多人才、成果累累的全國最重要的植物生理學研究中心。
在學術上取得了開創性成就
羅宗洛的第一篇論文,是在1925年與他老師 村徹合作發表的,題為《不同濃度的氫離子對植物細胞質的影響》。文中推論細胞質是由種種膠體的混合體所構成的多相系統,其中多數的兩性電解質,各自獨立存在,各有它的獨立等電點,提出細胞質等電點的多點論。在1930年前後,歐美科學家正在討論膠體化學應用於生物學的問題,細胞質等電點的一點論、多點論,引起很多討論。他們的論文是這方面最早的研究工作之一。1925 1931年,羅宗洛在 村徹實驗室從事植物溶液培養的研究。當時生物學研究中許多工作集中注意於氫離子溶度對一般生命現象的影響,植物離子吸收機制的研究正在從新的觀點、新的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農業方面正在討論硝酸鹽、銨鹽作為農作物的氮肥,何者效果為好。他用NaNO3、NH4NO3、NH3Cl、(NH2SO4、(NH4)2HPO4、NH4H2PO4、NH4HCO3代替Knop溶液中的Ca(NO3)2、KNO3,來培養水稻、燕麥、蠶豆、羽扁豆,每天測定培養液的pH變化。根據實驗結果,證明銨鹽並不是高等植物不好的氨源,使用銨鹽引起培養液中氫離子的增加是可以避免的。在培養液中加入Ca2+,就可以消除銨鹽作為氮源對植物生長的不良影響。羅宗洛在以上的工作基礎上,開始玉米苗根對NH4+、NO3吸收的研究。當時在無機營養的研究方面,對溶液中氫離子實際濃度影響根系離子吸收的工作還很少,這是一項具有開拓意義的研究。羅宗洛在1927 1929年進行這項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實驗資料。當培養液中(Knop溶液裡Ca(NO3)2,KNO3用NH4NO3代替)除NH4NO3外,其他鹽類的濃度比較高時,玉米幼苗吸收NH4+到一定程度後,才開始吸收NO-3當其他鹽類濃度很高時,NH4+的吸收量超過NO-3很多,引起培養液的pH降低;當其他鹽類濃度低時,NO-3的吸收多於NH-4;當這種培養液內其他鹽類濃度與Knop溶液相等時,NH+4的吸收量與NH-3相等。他進一步做玉米幼苗在不同濃度NH4NO3單鹽溶液中的吸收,發現玉米根與含有NH4NO3的培養液相接觸,培養液的pH很快變化,而培養液的偏酸、偏鹼都會影響玉米幼苗的生長。要避免這種偏酸、偏鹼的變化,銨鹽是合宜的植物氮源。如以NH4HCO3與(NH4)2SO4按一定比例配製溶液,使溶液在培養玉米以後,pH不致變化很大,玉米就可以生長得很好。以上有關植物吸收NH+4、NO-3的實驗結果,證實了當時蘇聯科學院院士銨鹽可作為氮源的論點,受到他的讚賞。50年代我國化學氮肥嚴重不足,建設了許多小化肥廠生產、推廣碳酸氫銨(炭銨)。事先曾徵求羅宗洛的意見,他提供了有關碳酸氫銨肥效及如何使用的科學依據,對這些工廠的生產發揮了指導作用。雖然,目前對NH+4、NO-3的吸收、利用研究已在向縱深發展,對吸收機制的認識已更為深入,但羅宗洛在半世紀以前研究中觀察到的許多現象,應該說是今天工作的先導。
1934 1937年羅宗洛在南京中央大學開展無菌條件下玉米離體根尖的研究,當時植物組織培養還處在萌芽階段,只有法、德、美等國的少數人在工作。他和清華大學的李繼侗(當時做銀杏離體胚的培養)是我國植物組織培養方面的先驅和倡導人。羅宗洛最初做葉提取物對根尖生長的影響,目的在於探討葉提取物中是否存在“成根素”一類的生長促進物質。用柳、桑、茶、旱金蓮、番茄和小麥的新鮮葉沸水的提取物,加入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玉米根,發現這些提取物對主根的增長及側根的發生有促進作用,對根表面細胞的排列起調節作用,細胞排列整齊;不加葉提取物的,根表面細胞的排列呈鋸齒狀。桃、洋槐的葉提取物不能增長玉米的長度及側根數,但根表面的細胞排列整齊。隨後,試驗培養基中不同氮源(無機和有機的)對玉米根尖生長的影響,以硝酸鹽作為氮源,玉米根尖長得最長,側根最多,乾重也最大。銨鹽對玉米根尖的生長不是最好的氮源。玉米根尖能利用尿素、天門冬 銨、白蛋白等作為氮源,而只單獨加一種氨基酸對促進玉米根尖的生長不明顯。以上成果,從1935年起連續發表了3篇論文,引起國際上的重視。當時Protoplasma雜誌邀請他撰寫一篇綜合性的論文。組織培養的工作由於1937年8 月13日日軍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而告停頓。儘管如此,我國的組織培養研究,後來所以能夠得到日益蓬勃的發展,不能不追溯到當年的肇始工作及培養的人才。
1940年起羅宗洛開始研究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他設想凡是植物生長上必要的物質,凡是能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在理論上都應該有引起燕麥胚芽鞘彎曲的功能。他指導兩位學生進行此項試驗,結果低濃度的硫酸錳能引起胚芽鞘彎曲,近似生長激素的效應。同年夏季,他在浙江大學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繼續進行微量元素的研究,此時實驗室的助教、學生多了,做了許多試驗。觀察到微量錳能促進水稻、綠豆、玉米、油菜的發芽和小麥種子內糖化 的活性,使胚乳中的澱粉、糊精的消失速率比對照為快。錳還能促進菜豆初生葉中澱粉的分解。水稻、小麥、玉米、煙草、油菜等的花粉萌發及花粉管的生長,錳也都有促進作用。鋅、錳、硼還能引起絲瓜的單性結實。關於微量元素的研究,先後發表了8篇論文。他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當時是一個創舉。
1958年羅宗洛開始進行高等植物輻射生理研究,他開展此項工作的目的是:在理論上了解生物對不良環境的適應過程,在實踐上探測如何減輕輻射傷害的途徑。研究結果表明植物對輻射的敏感性隨生長狀況不同而異,生長旺盛時期對輻射很敏感,促進生長的物質增加植物對輻射的敏感性,抑制生長的物質則增加耐受性。分次輻射比一次輻射損傷小,表明在間歇期損傷在恢復。他注意到在輻射損傷和恢復時期植物體內谷胱甘 含量的變化。他特別重視輻射傷害恢復的研究。這些工作當時國際上方才開始,現在已成為輻射生理研究中的重要領域,可見他的科學遠見。
為解決鹽土造林育苗和橡膠林寒害作出貢獻
對於農林業生產建設中發生的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羅宗洛都親自安排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蘇北沿海要營造防風林,在鹽土上造林是一個新課題,1952年夏季他親自參加綜合調查後,就安排在上海實驗室進行蘇北常見樹種耐鹽力的測定,把蘇北鹽土上常見的樹木和不常見于蘇北鹽土而有造林價值的樹種,在含鹽量不同的土壤上進行播種、苗木移栽、根插、插枝等試驗,選出耐鹽樹種,再放到蘇北鹽土上進行試驗。從試驗中發現耐鹽樹種在鹽土育苗時經常發生死苗,在鹽土上移苗往往發生梢枯、新梢減少等現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在實驗室探討土壤鹽分和水分對樹木幼苗生長綜合影響的規律。結果發現,在土壤含水量相同而含鹽量不同時,土壤鹽分高的,苗木的生長受到抑制;土壤含鹽量相同而含水量不同時,含水量高的有利於生長。在這樣的鹽土苗圃中,苗木發生鹽害時,可以考慮適當的灌溉。這樣,解決了鹽土樹木育苗中經常發生的一些問題,保證了沿海營造防風林的苗木供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為了打破外國對我國的封鎖,國家在海南島、廣東等地大力發展橡膠樹種植事業。但災害一直是威脅發展橡膠林的不利因素, 1955年的寒流對海南島新種的幼樹,造成嚴重的損失。羅宗洛應邀去海南島研究寒害的原因和防止寒害的對策。通過調查研究後他提出以下的論點:植物抗寒是一個生理適應過程。抗寒能力雖因品種而異,但環境起重要的支配作用。低溫鍛鍊可以增加抗災能力,但須循序漸進,突然急劇降溫,很容易出現凍害。與植物耐寒力關係最大的環境因素是溫度,低溫使植物受害的原因不是絕對低溫而是溫差過大。植物抗寒力的形成,溫度(低溫鍛鍊)不是唯一的因素,其他因素也有一定影響。如光照強時,抗寒能力增加。長日照促進植物生長,越冬容易凍死;短日照抑制生長,可以幫助植物安全越冬。正常的營養使植物抗寒,一種元素(如氮肥)施得過多或不足都會降低耐寒力,為了提高耐寒力,最好使用富鉀的複合肥料。關於對策,他的意見是首先要弄清寒害的性質,不然處理發生寒害後的問題容易發生混亂。1955年的氣溫很多地方高於0℃,但由於與風、旱結合在一起,特別是溫差很大(早晨4 5℃,上午9時15 20℃),於是出現很多寒害病症如梢枯、芽枯、爆皮流膠、莖枯等。一般氣溫在3℃以上時,細胞不會死亡,但由於溫差大,葉面蒸騰大,而分布在地表的根吸水弱,加上天旱,幼嫩部位就乾枯死亡,與土中上升的暖氣相遇,於離地10厘米處形成暖氣層,這就能解釋當時苗木只死到離地10厘米處的原因。地面蓋草後,土中暖氣上升的途徑被隔斷,乾草本身又是一種散熱最快的物體(一般比氣溫低2℃),於是使上述暖氣層消失,凍害反而嚴重。根據上述分析,他提出的措施是: 1、不蓋草;2、用飛機在霜降之夜低飛,是防寒的有效辦法;3、環狀冷死形成以後,用乳液滲進木質部,塞住導管,使莖幹慢慢乾枯,這時不宜截幹,早截不能防止乾枯蔓延到下部環枯乾的部位;4、佈置活動霜棚。以上措施除第二項因膠園分散未安排外,其他三項在各膠園都佈置了試驗,證明是有效的,可以推廣。他還提出,為長遠計,需要從優良母樹選出耐寒力強的品種,通過雜交培育抗寒的新品種。此外要造成上密下疏的防護林帶,使林段內的冷空氣很容易渲洩,以減輕寒害。羅宗洛的這些建議,不僅防止了橡膠樹的災害,而且對擴大橡膠樹的種植區及宜林地的選擇都起了重要作用。他對我國橡膠林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鹽土造林,橡膠樹寒害的防止等問題,以前他並沒有接觸過,但憑他淵博的植物學知識,深厚的植物生理學理論功底,對遇到的新問題,都可以作深入的分析,正確反映複雜自然現象的內在規律。根據這些規律,提出措施來解決問題,得到實用的效果。他曾深刻指出:“須知實際問題,都是些綜合性的複雜的問題,它的解決,要求較高的理論水準。目前許多實際問題,未得到迅速解決,其原因之一,是技術水準不高。因此為了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大大展開基礎理論的研究,提高科學技術水準。理論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指針,研究理論的最終目的在於解決實際問題,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不是為理論而理論。”
倡導學術交流
羅宗洛在南京中央大學時,曾組織實驗生物學討論,由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的幾位老師參加,分別在中央大學或金陵大學舉行,每月一次,輪流主持。在討論會上大家無拘束地暢談,以擴大知識面,了解國際動態。金陵大學園藝系的老師胡昌熾,在參加討論會時看到羅宗洛實驗室的設備,想利用這些條件開展研究工作,羅宗洛表示歡迎,胡昌熾就在他的實驗室做果實(主要是柿子、柑桔)的成熟生理研究。這種校際聯合舉行學術討論會及合作研究,在當時還是我國的新鮮事物。
1935年中國生物科學年會在南京舉行,決定出版外文版的《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實驗生物學報》的前身),以便在國際間進行學術交流,羅宗洛被選為主編。1936年創刊出版,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羅宗洛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時,在1947年創刊英文版的《植物學彙報》,至今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還在繼續出版,已經有幾十卷。封面的格式和全部採用外文稿的辦法,一直沿襲羅宗洛創辦時的風格。為交流研究經驗,植物生理學會於1963 年10月26日在北京成立,羅宗洛被選為第一、二屆理事長,1964年由他倡導創辦出版《植物生理學報》,並擔任主編。羅宗洛一生創辦三種學報,徵稿、審稿、編輯以至校對都親自動手,連選定印刷廠都自己跑。在出版《植物學彙報》時,還編制交換刊物名錄,供國際交換用,並親自辦理交換事務,可見羅宗洛的艱苦創業精神。
1957年10月,羅宗洛應日本植物學會的邀請,赴東京出席日本植物學會成立75週年紀念大會,在會上作了《中國植物生理學的現狀》的報告,被選為名譽會員。同年他被選為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11月應邀赴莫斯科出席該院院士大會,會上作了《中國植物生理研究》的報告。
羅宗洛曾邀請前蘇聯季米里亞捷夫植物生理研究所的 b教授到植物生理研究所作植物抗鹽性的報告。以後又請 教授、 u教授來所講學,並舉辦全國性的講學班,從而推動了原來在我國薄弱的抗性、水分生理研究在全國範圍的開展。
羅宗洛平素不輕易著書,特別是寫科普文章。早在廣州中山大學時,他反對過一位老朋友經常寫科普小冊子。1976年,他為此事,向那位老朋友表示歉意。他說:“我是鑽研了植物生理學的某一領域中的科學問題,寫出一些報告,也受到過國外的一些好評。但這只是科學家做了一方面的工作,卻沒有把一個過去缺少科學知識的國家,如何打好廣闊的基礎這一更重要的工作做好,使全國人民都加深對科學的認識……。因此我以前批評你寫小冊子、普及本太多了,寫專門研究論文太少了,我要改正這種說法,要向你學習。你那時這樣做沒有錯。所以我今後也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做一些科學普及工作。”為此,他寫了小冊子《植物生理知識》,此書出版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重印五次,發行25萬多冊。
羅宗洛為人直爽,敢於堅持真理。曾因對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坦率提出意見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他致力於發展社會主義科學事業的矢志始終不渝。 1978年春,羅宗洛到北京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回上海後已經病重,仍於4月17日在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全體會議上做了貫徹大會精神的講話。在講話中激動地表達了這次大會和鄧小平副主席的報告使他深受感動的心情,並說:“我年齡大,有病的人,也下了決心,凡能夠做的事,我決心盡力地做。”他還結合研究所的實際,提出一些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但此後即臥病不起,於同年10月26日在中山醫院逝世。這次講話,也是他最後的一次公開講話。
羅宗洛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愛國科學家,他在創建和發展我國植物生理學事業方面所做出的多方面功績,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作者:倪晉山)
簡歷
1898年8月2日 出生於浙江省黃岩縣。
1925年 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畢業。
1930年 獲北海道帝國大學大學院農學博士學位。
1930 1932年 任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主任。
1932 1933年 任暨南大學教授。
1933 1940年 任中央大學教授。
1940 1944年 任浙江大學教授。
1944 1945年 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
1945 1946年 接收台灣大學、代理台灣大學校長。
1949 1952年 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
1953 1978年 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後改名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78年10月26日 病逝於上海中山醫院。
鹽土造林,橡膠樹寒害的防止等問題,以前他並沒有接觸過,但憑他淵博的植物學知識,深厚的植物生理學理論功底,對遇到的新問題,都可以作深入的分析,正確反映複雜自然現象的內在規律。根據這些規律,提出措施來解決問題,得到實用的效果。他曾深刻指出:“須知實際問題,都是些綜合性的複雜的問題,它的解決,要求較高的理論水準。目前許多實際問題,未得到迅速解決,其原因之一,是技術水準不高。因此為了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大大展開基礎理論的研究,提高科學技術水準。理論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指針,研究理論的最終目的在於解決實際問題,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不是為理論而理論。”
倡導學術交流
羅宗洛在南京中央大學時,曾組織實驗生物學討論,由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的幾位老師參加,分別在中央大學或金陵大學舉行,每月一次,輪流主持。在討論會上大家無拘束地暢談,以擴大知識面,了解國際動態。金陵大學園藝系的老師胡昌熾,在參加討論會時看到羅宗洛實驗室的設備,想利用這些條件開展研究工作,羅宗洛表示歡迎,胡昌熾就在他的實驗室做果實(主要是柿子、柑桔)的成熟生理研究。這種校際聯合舉行學術討論會及合作研究,在當時還是我國的新鮮事物。
1935年中國生物科學年會在南京舉行,決定出版外文版的《中國實驗生物學雜誌》(《實驗生物學報》的前身),以便在國際間進行學術交流,羅宗洛被選為主編。1936年創刊出版,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羅宗洛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時,在1947年創刊英文版的《植物學彙報》,至今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還在繼續出版,已經有幾十卷。封面的格式和全部採用外文稿的辦法,一直沿襲羅宗洛創辦時的風格。為交流研究經驗,植物生理學會於1963 年10月26日在北京成立,羅宗洛被選為第一、二屆理事長,1964年由他倡導創辦出版《植物生理學報》,並擔任主編。羅宗洛一生創辦三種學報,徵稿、審稿、編輯以至校對都親自動手,連選定印刷廠都自己跑。在出版《植物學彙報》時,還編制交換刊物名錄,供國際交換用,並親自辦理交換事務,可見羅宗洛的艱苦創業精神。
1957年10月,羅宗洛應日本植物學會的邀請,赴東京出席日本植物學會成立75週年紀念大會,在會上作了《中國植物生理學的現狀》的報告,被選為名譽會員。同年他被選為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11月應邀赴莫斯科出席該院院士大會,會上作了《中國植物生理研究》的報告。
羅宗洛曾邀請前蘇聯季米里亞捷夫植物生理研究所的 b教授到植物生理研究所作植物抗鹽性的報告。以後又請 教授、 u教授來所講學,並舉辦全國性的講學班,從而推動了原來在我國薄弱的抗性、水分生理研究在全國範圍的開展。
羅宗洛平素不輕易著書,特別是寫科普文章。早在廣州中山大學時,他反對過一位老朋友經常寫科普小冊子。1976年,他為此事,向那位老朋友表示歉意。他說:“我是鑽研了植物生理學的某一領域中的科學問題,寫出一些報告,也受到過國外的一些好評。但這只是科學家做了一方面的工作,卻沒有把一個過去缺少科學知識的國家,如何打好廣闊的基礎這一更重要的工作做好,使全國人民都加深對科學的認識……。因此我以前批評你寫小冊子、普及本太多了,寫專門研究論文太少了,我要改正這種說法,要向你學習。你那時這樣做沒有錯。所以我今後也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做一些科學普及工作。”為此,他寫了小冊子《植物生理知識》,此書出版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重印五次,發行25萬多冊。
羅宗洛為人直爽,敢於堅持真理。曾因對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坦率提出意見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他致力於發展社會主義科學事業的矢志始終不渝。 1978年春,羅宗洛到北京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回上海後已經病重,仍於4月17日在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全體會議上做了貫徹大會精神的講話。在講話中激動地表達了這次大會和鄧小平副主席的報告使他深受感動的心情,並說:“我年齡大,有病的人,也下了決心,凡能夠做的事,我決心盡力地做。”他還結合研究所的實際,提出一些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但此後即臥病不起,於同年10月26日在中山醫院逝世。這次講話,也是他最後的一次公開講話。
羅宗洛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愛國科學家,他在創建和發展我國植物生理學事業方面所做出的多方面功績,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作者:倪晉山)
簡歷
1898年8月2日 出生於浙江省黃岩縣。
1925年 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畢業。
1930年 獲北海道帝國大學大學院農學博士學位。
1930 1932年 任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主任。
1932 1933年 任暨南大學教授。
1933 1940年 任中央大學教授。
1940 1944年 任浙江大學教授。
1944 1945年 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
1945 1946年 接收台灣大學、代理台灣大學校長。
1949 1952年 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
1953 1978年 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後改名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78年10月26日 病逝於上海中山醫院。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