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9 09:04:13亂太郎
救救國文教育界的腦子
救救中文!反高中國文綱要 藝文界發聲
【中時電子報 】
陳洛薇、陳希林/台北報導昨天是五四文藝節,詩人余光中、中研院院士許倬雲、音樂家李泰祥、作家張曉風等學界、藝文界人士共同發表「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聲明指出,預定明年(九十五學年度)實施的高中國文科暫行綱要時數不足、文言文比例過少,將使學子的國文程度大幅下降。他們堅決反對教育部「政教合一」的不當操作,要求教育部暫停實施這項錯誤的政策。
=註=
這位報導的記者陳洛薇很有名喔,就是未經查證,根據網路開玩笑就捕風捉影寫報導,還有假借學術採訪之名,侵犯一位大學講師人權的前科犯喔.
這次活動參加帶頭的人也很有名喔,
余光中
當年鄉土文學論戰,對於以書寫台灣鄉土背景為題材的小說,大加撻伐,並且在中國國民黨的黨營報紙上發表 <狼來了>一文,幫鄉土文學作家戴上紅帽子說他們親共.
許倬雲
專長在西周史,畢生研究與台灣毫無相關,本來都一直在美國匹茲堡教書,退休才回台灣養老,跟杜正勝雖然都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而且都是歷史學者,但是許一向對杜抱有相當程度的敵意
李泰祥
已經息影多年,或許有人沒聽過,但是他跟國文界有啥關係,也沒人知道,大概是來湊人頭的,而且不記得他用古文創作過歌詞呀
張曉風
就是對於蔣總統過世,會寫寧靜中見偉大,風雲失色大家哭的配合國民黨政府,以前很紅的作家
聯盟總發起人余光中更將矛頭指向教育部長杜正勝,他表示,杜正勝曾說過「阿房宮賦太難,連我自己都不太懂」。但杜正勝身為歷史學家,怎麼可能不知道「阿房宮賦」的寓意?「杜部長,不要做了官之後,就把學者的良心擺在一邊!」余光中呼籲杜正勝聽聽學者、作家、高中老師及家長的意見,不必那麼固執。
=註=
真是太好笑啦,杜牧這篇賦,早就沒有列入高中國文教材裡面啦,大一國文也很少人教,既然是要討論國高中國文課程裡古文時數的問題,就不要離題,引喻失義,他要說有意義,楚辭也有呀,上林賦'三都賦 大人賦哪個作品沒意義呀,從來沒好好思考什麼對台灣的學生最有意義,只要是中國朝代上有的東西,而且僅限於文學作品,就盡量塞到爆(因為脫離文學 比如政治經濟法律軍事醫學,國文系畢業的這些自命專業的老師是完全莫宰羊的),白話文運動推行這麼多年了,還是有人搞不懂狀況,一直在那邊強迫別人復興傳統文化,余又說部長背離民意,怪哩,學者不就是以前支持藍營那幾個,作家也都過氣啦,高中老師是退休的,家長則不知道,真是萬年國會型的民意呀
余光中強調,高中國文科暫行綱要文言文比例由六五%減為四五%、時數由每周五節減少為四節,只會使學子的語文程度大幅下降。如果教育部對「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呼籲置之不理,聯盟不排除把這份五四宣言與及相關資料寄給行政院長謝長廷,他強調,「不會有誰永遠是教育部長,但文化是長遠的」。
=註=
中國的語文教育裡,安排有大幅度的白話文,古文比例30%以下,一向惟中是好的這群人,這時怎不敢拿對岸當例子啊,口口聲聲政治干預學術,可是自己在反對政策之時,又是以偏蓋全,對於資料只找自己喜歡的主觀論述,不敢作學術性的比較分析,比如目前中文世界圈裡面,香港台灣中國新加坡的古文比例各佔多少,採取怎樣的教育方針,後果如何,這本來都是要由國文系教授,尤其是師範體系的教授去研究的,但是我們很失望,一點都看不到有這樣的研究成果,文學家擅長主觀臆測抒情誇張,當然余光中可以有自己的鄉愁,可是不可以沒有證據,卻說十分的話,目前台灣網路文學發達,寫作常用同音字代替,有可能是電腦發達打字輸入方式的結果,未必跟古文時數有正相關哩
余光中指出,五四運動想廢文言、行白話,但文言文未完全死掉,也不是死文字,今日很多場合仍使用,「一言難盡」就是古人說話的方式,天長地久、金玉滿堂都以成語、格言身份保留並匯入白話,使白話不至於鬆散,文白交流更可寫出好文章。
=註=
用成語不等於文言文還活著,就算余光中,也只敢講<並未完全死掉>,換句話說,其實離死也差不多啦,現在誰還閑著沒事寫 時惟孟春之際,惠風和暢,獨我群賢,徜徉乎淡水之濱等等的,學校教作文,也是都寫白話呀,誰寫古文作文過呢?余光中自己也沒有吧?如果成語真那麼重要,我們應該經過研究計畫仔細分析每年國民或報紙最常用成語,列一排行榜給國高中國文教學者參考,並安排國文課教學時間裡面,教大家正確常用成語的現代使用方法(比如二十個成語造句或是連貫作文等),否則整篇古文份量太多,老師只有時間解釋叫同學背,根本沒有時間叫同學應用,豈不是依樣無伐達成目的?
他認為,五四新文學運動到現在未超過九十年,胡適當初希望從「文學的國語」發展出「國語的文學」。如今國語受到全球化的英語與本土化方言壓擠,值得警惕。愛爾蘭也有自己的語言,對英語來說是方言,但其大文豪如蕭伯納、王爾德、葉慈等用英語寫作而被全世界接受;若用方言愛爾蘭語寫,影響就有限。
=註=
這就是余光中內行人說外行話啦,余曾任外語學院院長,也翻譯過一些文學作品,他應當要知道,當初他講的這些大文豪活著的時候,歐洲世界的通用語是拉丁文跟法文,而且胡適講國語的文學,講的也是白話文文學,只要我們台灣有自己的白話文,我想這比寫古文更容易讓新加坡人或者中國人看得懂吧
受邀與會的中研院院士許倬雲指出,中文長期演變經過多次革命,五四運動未革掉文言文,每次文學革命反而引進更多詞彙與表達方式的滋養。且曾滋養日本、韓國、越南等文化,其形式雖脫離中國方塊字,但中文表達方式、典故、成語格言仍留在他們的語言中。他認為,政治壓力不會永久,方言也不是問題,社會不重視文學與表達能力值得警惕。
=註=
許的發言,明擺著政治主觀傾向高於學術客觀分析,古代中國的文化圈的確向外傳播到日韓,但是近代以來,我們講的一些現代化名詞如電話 電報 革命 憲法 甚至於外國地名如羅馬 義大利 等等都是從日本輸入中文文化圈的,文化本來就不是單向輸出,而會有互相交流,古代韓國為了提升文化,不得不引進漢文典籍,但是這種東西跟他們傳統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四百多年前韓國的皇帝才寫了訓民正音,要大家用韓國字母寫韓國話,現代韓國人早就不知道漢字怎寫啦,至於日本,還留有一些中文格言是事實,可是發音完全不一樣,而且還增加日本自己獨有的格言成語,因為文化是成長而不是老是在那緬懷諸先烈的,而且,維持或者增加古文比例,對於用現代文表達能力的提升有何助益,總要研究證明吧,明明現在是很多人寫或看白話文出了問題,寫出的白話文不知所云欠缺必要事項或者太西化文法,看的人有時理解程度下降或者太粗心誤解,這都是要實證分析蒐集例證,然後在教學過程提醒學生的,不去做這辛苦的事,卻緊抱著國文老師自己孤芳自賞的古文不放,哪來有說服力呢
為讓年輕一代也擁有良好的古文學習環境,「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與商周出版社出版涵蓋余光中、余秋雨、琦君、王鼎鈞、子敏、龔鵬程等廿位名家學習國文故事的「自豪與自幸」新書,希望能當成學生的範本與指南。
=註=
唉說了半天,原來出的書還是用白話文寫呀,所以他們應該堅持的是,找出方法拯救白話文寫作能力,而這方法或許包括欣賞點古文,多介紹一些成語,但絕對不應該是全部,相反的,應該要多列一些白話文作品,讓學生看看,怎樣的白話文又可以讓人看得懂,前後符合邏輯,文筆流暢又能讓人感動,因為好文章絕對不是堆砌成語典故寫成的, 而是配合社會脈動不斷改變的
【中時電子報 】
陳洛薇、陳希林/台北報導昨天是五四文藝節,詩人余光中、中研院院士許倬雲、音樂家李泰祥、作家張曉風等學界、藝文界人士共同發表「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聲明指出,預定明年(九十五學年度)實施的高中國文科暫行綱要時數不足、文言文比例過少,將使學子的國文程度大幅下降。他們堅決反對教育部「政教合一」的不當操作,要求教育部暫停實施這項錯誤的政策。
=註=
這位報導的記者陳洛薇很有名喔,就是未經查證,根據網路開玩笑就捕風捉影寫報導,還有假借學術採訪之名,侵犯一位大學講師人權的前科犯喔.
這次活動參加帶頭的人也很有名喔,
余光中
當年鄉土文學論戰,對於以書寫台灣鄉土背景為題材的小說,大加撻伐,並且在中國國民黨的黨營報紙上發表 <狼來了>一文,幫鄉土文學作家戴上紅帽子說他們親共.
許倬雲
專長在西周史,畢生研究與台灣毫無相關,本來都一直在美國匹茲堡教書,退休才回台灣養老,跟杜正勝雖然都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而且都是歷史學者,但是許一向對杜抱有相當程度的敵意
李泰祥
已經息影多年,或許有人沒聽過,但是他跟國文界有啥關係,也沒人知道,大概是來湊人頭的,而且不記得他用古文創作過歌詞呀
張曉風
就是對於蔣總統過世,會寫寧靜中見偉大,風雲失色大家哭的配合國民黨政府,以前很紅的作家
聯盟總發起人余光中更將矛頭指向教育部長杜正勝,他表示,杜正勝曾說過「阿房宮賦太難,連我自己都不太懂」。但杜正勝身為歷史學家,怎麼可能不知道「阿房宮賦」的寓意?「杜部長,不要做了官之後,就把學者的良心擺在一邊!」余光中呼籲杜正勝聽聽學者、作家、高中老師及家長的意見,不必那麼固執。
=註=
真是太好笑啦,杜牧這篇賦,早就沒有列入高中國文教材裡面啦,大一國文也很少人教,既然是要討論國高中國文課程裡古文時數的問題,就不要離題,引喻失義,他要說有意義,楚辭也有呀,上林賦'三都賦 大人賦哪個作品沒意義呀,從來沒好好思考什麼對台灣的學生最有意義,只要是中國朝代上有的東西,而且僅限於文學作品,就盡量塞到爆(因為脫離文學 比如政治經濟法律軍事醫學,國文系畢業的這些自命專業的老師是完全莫宰羊的),白話文運動推行這麼多年了,還是有人搞不懂狀況,一直在那邊強迫別人復興傳統文化,余又說部長背離民意,怪哩,學者不就是以前支持藍營那幾個,作家也都過氣啦,高中老師是退休的,家長則不知道,真是萬年國會型的民意呀
余光中強調,高中國文科暫行綱要文言文比例由六五%減為四五%、時數由每周五節減少為四節,只會使學子的語文程度大幅下降。如果教育部對「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呼籲置之不理,聯盟不排除把這份五四宣言與及相關資料寄給行政院長謝長廷,他強調,「不會有誰永遠是教育部長,但文化是長遠的」。
=註=
中國的語文教育裡,安排有大幅度的白話文,古文比例30%以下,一向惟中是好的這群人,這時怎不敢拿對岸當例子啊,口口聲聲政治干預學術,可是自己在反對政策之時,又是以偏蓋全,對於資料只找自己喜歡的主觀論述,不敢作學術性的比較分析,比如目前中文世界圈裡面,香港台灣中國新加坡的古文比例各佔多少,採取怎樣的教育方針,後果如何,這本來都是要由國文系教授,尤其是師範體系的教授去研究的,但是我們很失望,一點都看不到有這樣的研究成果,文學家擅長主觀臆測抒情誇張,當然余光中可以有自己的鄉愁,可是不可以沒有證據,卻說十分的話,目前台灣網路文學發達,寫作常用同音字代替,有可能是電腦發達打字輸入方式的結果,未必跟古文時數有正相關哩
余光中指出,五四運動想廢文言、行白話,但文言文未完全死掉,也不是死文字,今日很多場合仍使用,「一言難盡」就是古人說話的方式,天長地久、金玉滿堂都以成語、格言身份保留並匯入白話,使白話不至於鬆散,文白交流更可寫出好文章。
=註=
用成語不等於文言文還活著,就算余光中,也只敢講<並未完全死掉>,換句話說,其實離死也差不多啦,現在誰還閑著沒事寫 時惟孟春之際,惠風和暢,獨我群賢,徜徉乎淡水之濱等等的,學校教作文,也是都寫白話呀,誰寫古文作文過呢?余光中自己也沒有吧?如果成語真那麼重要,我們應該經過研究計畫仔細分析每年國民或報紙最常用成語,列一排行榜給國高中國文教學者參考,並安排國文課教學時間裡面,教大家正確常用成語的現代使用方法(比如二十個成語造句或是連貫作文等),否則整篇古文份量太多,老師只有時間解釋叫同學背,根本沒有時間叫同學應用,豈不是依樣無伐達成目的?
他認為,五四新文學運動到現在未超過九十年,胡適當初希望從「文學的國語」發展出「國語的文學」。如今國語受到全球化的英語與本土化方言壓擠,值得警惕。愛爾蘭也有自己的語言,對英語來說是方言,但其大文豪如蕭伯納、王爾德、葉慈等用英語寫作而被全世界接受;若用方言愛爾蘭語寫,影響就有限。
=註=
這就是余光中內行人說外行話啦,余曾任外語學院院長,也翻譯過一些文學作品,他應當要知道,當初他講的這些大文豪活著的時候,歐洲世界的通用語是拉丁文跟法文,而且胡適講國語的文學,講的也是白話文文學,只要我們台灣有自己的白話文,我想這比寫古文更容易讓新加坡人或者中國人看得懂吧
受邀與會的中研院院士許倬雲指出,中文長期演變經過多次革命,五四運動未革掉文言文,每次文學革命反而引進更多詞彙與表達方式的滋養。且曾滋養日本、韓國、越南等文化,其形式雖脫離中國方塊字,但中文表達方式、典故、成語格言仍留在他們的語言中。他認為,政治壓力不會永久,方言也不是問題,社會不重視文學與表達能力值得警惕。
=註=
許的發言,明擺著政治主觀傾向高於學術客觀分析,古代中國的文化圈的確向外傳播到日韓,但是近代以來,我們講的一些現代化名詞如電話 電報 革命 憲法 甚至於外國地名如羅馬 義大利 等等都是從日本輸入中文文化圈的,文化本來就不是單向輸出,而會有互相交流,古代韓國為了提升文化,不得不引進漢文典籍,但是這種東西跟他們傳統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四百多年前韓國的皇帝才寫了訓民正音,要大家用韓國字母寫韓國話,現代韓國人早就不知道漢字怎寫啦,至於日本,還留有一些中文格言是事實,可是發音完全不一樣,而且還增加日本自己獨有的格言成語,因為文化是成長而不是老是在那緬懷諸先烈的,而且,維持或者增加古文比例,對於用現代文表達能力的提升有何助益,總要研究證明吧,明明現在是很多人寫或看白話文出了問題,寫出的白話文不知所云欠缺必要事項或者太西化文法,看的人有時理解程度下降或者太粗心誤解,這都是要實證分析蒐集例證,然後在教學過程提醒學生的,不去做這辛苦的事,卻緊抱著國文老師自己孤芳自賞的古文不放,哪來有說服力呢
為讓年輕一代也擁有良好的古文學習環境,「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與商周出版社出版涵蓋余光中、余秋雨、琦君、王鼎鈞、子敏、龔鵬程等廿位名家學習國文故事的「自豪與自幸」新書,希望能當成學生的範本與指南。
=註=
唉說了半天,原來出的書還是用白話文寫呀,所以他們應該堅持的是,找出方法拯救白話文寫作能力,而這方法或許包括欣賞點古文,多介紹一些成語,但絕對不應該是全部,相反的,應該要多列一些白話文作品,讓學生看看,怎樣的白話文又可以讓人看得懂,前後符合邏輯,文筆流暢又能讓人感動,因為好文章絕對不是堆砌成語典故寫成的, 而是配合社會脈動不斷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