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0 15:30:23

[轉載]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初步思想



卡諾熱機(循環):http://www.phy.ntnu.edu.tw/oldjava/carnot/index.html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初步思想,最早是從關於熱機效率的研究中揭示出來的。

  1824年,法國年輕的工程師卡諾(Sadi Carnot,1796—1832)出版了《關於火的動力的思考》,首先以普遍理論的形式研究了“由熱得到動力的原理”從而闡明了熱機工作的原理。

  當時卡諾還信奉熱質說,認為熱機的工作過程總要伴隨著熱質的流動和重新分布,這使他把熱機和水車相比。正像水車是靠水從高處流向低處而做功一樣,熱機是靠熱質從高溫加熱器流向低溫冷凝器而做功的。

  這個類比使卡諾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即為了使熱機能夠做功,不僅要產生熱,而且要具備冷。『溫度差的存在,使熱平衡的恢復得以表現出來,同時就產生了動力』,而工質(如蒸氣)『只是傳遞熱質的工具』。

  所以,『熱動力的產生與所用的工質無關,它的量完全決定於最後能相互傳遞熱質的那些物質的溫度』。

 

  這樣,結構最簡單的熱機至少有一個高溫熱源和一個低溫熱源,因此這個熱機必然是由兩個等溫過程(當工質與兩個熱源分別接觸時)和兩個絕熱過程(當工質與熱源脫離時)所組成的一個循環,這就是所謂“卡諾熱機”,這種熱機的循環可以順序進行,也可以逆序進行。

  當嚴格地按照相反的順序實現了原過程中的各項操作之後,系統和外界都恢復原狀,這樣的理想循環是可逆的,此即“卡諾循環”。

  卡諾根據熱質守恒思想和永動機不可能製成的原理,進一步證明了這樣一個結論:

  在相同溫度的高溫熱源,和相同溫度的低溫熱源之間工作的一切實際熱機,其效率都不會大於可逆熱機的效率。

  他論證說:如果存在有比他的理想熱機更有效利用熱的方法,也就是從同等數量的熱質轉移中,能夠得到更多的功,『則只需要運用這個動力的一部分,就可以把熱質由物體B轉送到物體A去,即從冷源送回到熱源,於是,起始的狀態就得以復原。這樣,又可以重新開始類似的操作,並如此繼續下去。

  這就將不僅是一種永恒的運動,而且將不消耗熱質或其他工作物質而無限制地製造出動力來。

  這是跟公認的思想、力學規律、健全的物理學相矛盾,這是不允許的』。

  卡諾的工作很快就被遺忘了。直到1834年,法國工程師克拉珀龍(B. P. E. Clapeyron,1799—1864)進一步研究和發展了卡諾的理論,在p-V圖上描繪了卡諾的理想循環,並證明了卡諾熱機在一次循環中所做的功,其數值正好等於循環曲線所圍成的面積,這使卡諾的理論變得非常直觀和易於理解,卡諾的理論才得到了科學界的廣泛了解。

  在能量守恒定律確立之後,卡諾關於熱質在兩個熱源之間“降落”產生動力而熱質並無消耗的看法當然是不能成立的。

  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William Thomson,即凱爾文Kelvin,1824—1907)和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Rudolf Clausius,1822—1888)都注意到了這個矛盾,各自獨立地對卡諾理論作了修正。

  1850年,克勞修斯在《論熱的動力》的論文中,從『熱是運動』的觀點對熱機的工作過程進行新的分析。

  他把邁耶(Julius Robert von Mayer,1814—1878)、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89)關於熱功當量的結論,和卡諾關於熱機效率的結論看作熱力學的兩個基本原理。

  根據第一個基本原理,克勞修斯指出,在熱機作功過程中『一部分熱量被消耗了,另一部分熱量從熱物體傳到了冷物體,這兩部分熱量與所產生的功有確定的關係』。

  關於卡諾定理,克勞修斯指出,『它是熱理論的基礎,否定它無異推翻全部的熱理論』;但卡諾的證明是錯誤的,因為他依據的是『熱在生功時不會喪失』,即『熱的量保持不變』。

  但事實上,『功的產生不僅要求熱的分布有所變化,而且確實耗用了熱』。

  克勞修斯由此而深刻地指出,為了在理論上證明和保留卡諾關於熱機效率的結論,只需依據熱的一個普遍特性就可以了,這個特性就是,『熱總是表現出這樣的趨勢:它總要從較熱的物體轉移到較冷的物體,使存在的溫度差消失而趨於平衡』。

  1854年,克勞修斯把這個表述改變為:『熱不可能從冷物體傳到熱物體,如果不同時引起其他關係的變化的話』。

  湯姆孫(即凱爾文)早在1849年就認識到,卡諾關於熱只在機器中重新分布,而並不消耗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但是如果拋棄卡諾關於『熱轉化為功的條件』的結論,那就會碰到不可克服的困難。

  1851年,他以《論熱的動力理論》為總題目,發表了三篇論文。在引言中他說明,他的任務就是要採取與卡諾信奉的『熱質說』相反的『熱動力說』,以修改卡諾的理論。

  湯姆孫把焦耳關於熱功當量的結論,以及卡諾和克勞修斯關於在相同熱源之間『工作的可逆熱機具有相同的效率』的結論,作為構成全部熱力學理論基礎的兩個命題。

  為了給第二命題的證明提供一個正確依據,湯姆孫提出了下述公理,『借助於非生物機構的作用,使物質的任何部分冷卻到比周圍物質的最低溫度還要低,這種方法所得到的機械效應是不可能達成的』。

  這個公理後來被表述為:『從單一熱源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是不可能的』。

  湯姆孫指出,他提出的這個公理與克勞修斯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

  1854年克勞修斯在題為《論熱動力理論的第二原理,另一形式》的論文中,從對卡諾熱機的分析中,認識到熱經歷了兩種變換:

  一種是熱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的“傳送變換”,另一種是熱轉化為功的“轉化變換”。

  每種變換又有兩種可能的方向:

  (1) 能夠自發獨立進行的自然的方向;

  (2) 無外界影響便不能進行的非自然的方向。

  克勞修斯指出,在熱機的運轉中,自然方向上的傳送變換(熱由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與非自然方向上的轉化變換(熱轉化為功)同時發生;而在熱機的逆向運轉中,自然方向的轉化變換(功轉化為熱)與非自然方向上的傳送變換(熱由低溫物體傳向高溫物體)同時發生。

  這好像是自然方向上的一種變換『推動』著非自然方向上的另一種變換。

  這使克勞修斯想到,在一種變換支配另一種變換的可逆循環中,兩種變換應該是均衡或彼此等效的。

  他試圖按照這條途徑建立一個定量的變換理論,確定出兩種變換的等效值,以便能夠以新的自然規律表示出這個均衡條件。

  克勞修斯假設,對於『任意變換的等效值』正比於『熱量Q』和某個『溫度函數f(t)』的乘積『Q ×f(t)』,並假定『同一變換的自然方向和非自然方向等效值大小相等,符號相反』,規定前者為正,後者為負,同時令一個可逆循環的過程中,兩個等效值的和為零。

  於是他依據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理想氣體狀態方程,推得在一個循環中,所有變換的等效值為『∮δQ / T』。

  對於可逆循環,這個積分等於零,即所有變換是互為補償的;對於不可逆循環,這個積分小於零,表示有一些變換未被補償。

  1865年,克勞修斯在《關於熱動力理論的基本公式,各種應用形式》一文中,根據『δQ / T』的全微分特性,引進一個狀態函數『S』,規定

  dS=δQ / T

  克勞修斯稱它為物體的變換容度(transformation content),即物體的轉變含量。

  他建議稱『S』為“熵”(entropy),它是由希臘文中“變換”的詞引入的。

  克勞修斯寫道:『我有意把這個字拼為entropy,以便與energy(能)盡可能相似。因為這兩個字所表示的量,在物理學上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關係密切,所以名稱上的相似,我認為是有好處的』。


http://phys.thu.edu.tw/~mfyang/second_law.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