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7 15:29:04~^^~

叻沙迷情

叻沙迷情

蔡珠兒  (20050117)


上午十點多,麻六甲的這家小店已熙來攘往,吊扇嗡嗡打轉,搧出滿室熱氣和辣香,一過中午,他們的叻沙就賣光了。黃亮的粗油麵,浸在橙紅濃汁裡,麵上五光十色,擠滿了雞絲魚餅豆芽油豆腐鳳梨片和白煮蛋,濃稠得化不開,而舀起湯汁送進嘴裡,忽然柳暗花明,闖入另一個世界,華麗燦爛鎏金曳閃,令人神迷心眩。

狂恣而暴烈的叻沙啊。酸香鮮甜甘肥鹹辣,各種滋味如濕亮的油彩,在舌面淋漓揮灑,交錯出斑爛的光澤色塊。湯底是鯖魚和香料熬成的,我閉上眼睛細嚼,讓鼻舌先剔出魚味,再逐一析離諸般光色:裡面有香茅肉桂南薑蝦醬蒜頭紅蔥酥和辣椒乾,有清酸的羅望子、帶皂味的棕櫚油、乳果般的石栗、清麗的薑芽和辛馥的辣蓼……。

還有很多我分析不了的成分,譬如陽光的辣度,暴雨的水溫,麻六甲海峽的鹹風,南十字星的氣味,以及一切狂喜與放縱。但我為什麼要分析呢?揮汗吃著暴烈的叻沙,啜著黑濃加煉奶的冰咖啡,這世界何其痛快而簡單,在豐豔的香色裡,只須恣情耽迷,畢君今日之歡。

叻沙,一種酸辣香濃的粉麵小吃,盛行於南洋各地,由laksa音譯而來,源自梵文,意為千百無數。叻沙不僅千滋百味,由豐富的香料食材融匯煮成,而且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創意無限,沒有兩家店的叻沙是一樣的,比炒飯和牛肉麵的版本還多。

唯有混血的雜種文化,才敢如此狂野放誕,叻沙來自馬來半島的「土生華人」(Peranakan),就是中國男人和馬來女人生下的後代,又叫「峇峇娘惹」,糅混了福建、馬來和南印度的口味,因地制宜即興隨意,把熱帶味料注入中式麵條和米粉湯,創造出瑰麗的複合體。然而落到不同地域和族群的鍋子裡,這加乘出來的複合體,又被減除挪移,各自孳乳出殊異風味。

叻沙大致分為酸香和椰漿兩大系,前者以檳城叻沙為代表,用鯖魚和羅望子煮出的酸湯為底,「亞參」asam即是羅望子,我在麻六甲那家店吃的就是這種。

後者椰汁濃稠而略甜,通常用粗米粉,配料有蝦子、魚丸和腥甜的鮮蚶,以新加坡叻沙為代表,尤其是東海岸的加東(Katong),歷史已逾半世紀,幾十家叻沙店競誇正宗,隨便找一家坐下,在露天的樹下吃得滿身大汗,暢快極了。

叻沙幾乎是新加坡的「國食」,但馬來西亞的品類與口味都更豐富,除娘惹風味的檳城,出名的叻沙還有柔佛和沙勞越。柔佛叻沙綜合酸香與椰香,咖哩味重,喜用油麵,辣蓼下得多──東西雖小,卻是叻沙的神韻,所以人稱「叻沙葉」。沙勞越叻沙以古晉最佳,用細米粉,湯底酸美而蝦醬味重,隱隱有種肉骨茶藥香,配料有蛋絲雞絲和豆芽,少用辣蓼多下芫荽。

凡嗜辣且意志不堅者,皆不免迷上叻沙,如中蠱般不時發作。偏偏叻沙無法複製,只有在原地才有原味,是以,有人旅行收集車票和工藝品,我則收集不同版本叻沙,一碗碗庫藏在味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