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5 02:46:05深藍
好文分享:選擇另一種生活,並且活在其中
賀照緹是我在大學時代很欣賞的一位媒體人
從文字到影像、從報導到紀錄片
最近張老師月刊把她的紀錄片做一專訪
裡面有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深藍讀得很過癮
雖然看不到這些記錄片,衷心祝福照緹
在媒體的路上,請持續妳誠實、平實而傑出的風格!
賀照緹:選擇另一種生活,並且活在其中
賀照緹,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關心弱勢議題,一路從報社記者蛻變為紀錄片導演,經過十年的拍片洗練,學會了拋開束縛與感同身受,僅是一條牛仔褲的水洗抓痕,也能引發她探索製造源頭,從而瞭解「時尚」背後隱含的意義,不見得光鮮,而是一段段廉價女工的心酸血淚史……
鄭美里(以下簡稱「鄭」):請談談這十年來,身為導演,拍紀錄片對妳的意義,在心境上有無轉變。
賀照緹(以下簡稱「賀」):我總是會被故事吸引,哪裡有故事,我的眼睛就會專注到哪,這也是先前從事文字工作,會讓我動筆寫文章的原因。後來,我只是將表達的媒介換成影像和聲音。
拍片十年來,每部作品都在提醒我人生有哪些事是重要?哪些是我可以放掉?哪些又是我必須跟它緊緊依偎、彼此滋養的?逐漸放開的包袱是以往憤青的心情,放不 開的像是每次公開播放作品,總有人會問「性別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此時,我只好兩手一攤,回答「沒辦法,這是內建系統。身為女性,內建在我腦袋與眼睛裡的 觀察」。
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年輕時我以憤青的姿態對世界有諸多不滿,也嘗試去做些改變,但我發現我不適合做一個社會運動者,從而思考或許以紀錄片的形式提出問題,對我是種比較舒服的表達方式。
我通常會被邊緣小人物的故事所吸引,像是萬華龍山寺是我最喜歡的台北區域,那些老伯伯、街友們背後會有什麼故事?有很多想像會在我的腦裡出現。這十年間,我最大改變是漸漸拋開了刻板印象對我的束縛,我學到我必須跟著這些人一起呼吸,從他們眼睛去看世界,這樣我才能知道「他」是誰。
鄭:「炸神明」一片打破一般人對兄弟逞兇鬥狠的看法,請分享實際走進他們生活世界後的拍攝心得。
賀:台東是少數在台灣沒有黑道組織的城市,所以片中我是以道上兄弟來稱呼他們。我最常被問到這些兄弟為何願意受訪?第一次雙方碰面的狀況是怎樣?其實片中 有許多畫面是在第一次見面時就已經拍攝到了。我是透過朋友幫忙聯繫後,我與兩位男同事到台東拜見每年主辦寒單爺活動的玄武堂堂主。當天,碰巧堂主外出,我 們先在外頭大榕樹下等,發現有理平頭、身上有刺青、嘴裡嚼著檳榔的兄弟開始聚集,並猛盯著我們瞧,那是很有趣的經驗。順利見到堂主後,我們表明對活動儀式 有興趣、對兄弟在儀式外的生活故事也有興趣,希望能拍攝成紀錄片,堂主竟然就爽快答應。這和我預期的困難度不太一樣,而這也是我剛說的刻板印象,用自己的 預設立場去看待他們。也因為他們,我懂得要拋掉刻板印象,不要有過多的期待與預設。
拍片時,我的角色就是要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就去睡一覺,醒來說不定就會有轉機。
鄭:怎會想到拍攝寒單爺的題材?
賀:拍攝這部片的八年前,我在《張老師月刊》擔任主編,當時有個田野訓練,希望讓新進編輯瞭解如何寫作,於是我們就到台東觀察寒單爺的儀式做成專題。那時 聽到當地人許多的耳語,說這些肉身寒單爺都是兄弟,平常為非作歹等,我心想「他們真的那麼壞嗎?」當然,也有人說他們是黑道英雄,我又想「真的嗎?那他們 英雄在哪?」對於資訊,我習慣先打上問號,也因此這題材在我心中埋下種籽,直到八年後有個提案機會,就直覺想拍這部片,覺得會是個好故事。
鄭:拍攝此片的過程中,是否曾遇到難以拿捏的地方?
賀:拍攝到後期,會涉及到這些兄弟平日到底靠什麼賺錢生活,我開始思索什麼內容該剪進片裡。其實私底下,他們因為信任我,說了很多過去的故事,我選擇不剪 入片中,在倫理上不允許自己做這種事。我常被問到拍此片的心情,這可能是我拍過、寫過的故事中,感覺最複雜的一個。尤其當我拍完後又回台東找他們,聽到有 些身不由己的近況,我回到飯店後不禁哭了,心想「這麼困難的人生,即使作為旁觀者,我都未必能夠承受」。他們遊走社會邊緣,必須熟練人情世故,領著我看到 許多的是是非非、不是不非的灰色地帶。他們讓我領悟到生活有時很艱難,光是要讓自己看清是非,又不至於受限、妥協於是非,過程異常艱辛。
鄭:在妳拍攝的多部紀錄片中,因題材和對象的不同,對內心一定也造成不同的衝擊,請談談妳的感受。
賀:有朋友曾與我討論過「為何在我的作品裡,看不太到導演的影子?」像是有些日本導演會把自己當成劇中的角色,拍進紀錄片裡,但這從來都不是我的作風。即 使是配旁白,我也幾乎不把自己感受放在片中。可能是一直習慣以觀察者的角度思考,包括早期當記者,甚至是小時候默默站在一旁觀察大人處理事情,我覺得那是 讓我舒服的角色,而這種個性也呈現在我作品裡。
去年有半年時間,我遇到瓶頸,我常覺得自己作品很沈重,尤其接觸到邊緣議題時,那沈重絕對無法避免。我自問「拍紀錄片,把觀眾的心情搞得那麼沈重的意義到底在哪?」、「拍紀錄片,真的能改變什麼事嗎?」,我開始有了徹底的懷疑。
另一個瓶頸是對拍攝紀錄片的形式也開始存疑,我有點厭倦四平八穩的說故事方式,我想要突破,但不知道方向在哪裡,所以我讓自己先停下來。不過這些瓶頸在去 年底過了,我並沒有找到一個真正的答案,只是有個信念叫自己往前走,我覺得相較於停滯在一個點,不如繼續走,或許你在路上巧遇的事物,就可能引發自己看到 答案。
鄭:妳有部片很怪──「蟑螂X檔案」,怎麼會想拍蟑螂?這部片想表達的是什麼?
賀:這部片想傳達的意念是「蟑螂,如此卑微的生物,幾乎全世界的人都恨牠,但牠可能有益於人類嗎?」我覺得怕蟑螂是某種文化現象與歷史條件,問一百個人會有九十九個人回答蟑螂好髒、好噁心、我怕蟑螂等,但在回答這問題時就標示了人類長久以來清潔和衛生的歷史,像是把蟑螂驅逐居家環境,向來是社會衛生進展的里程碑。當你說蟑螂不髒,似乎也代表這個人的衛生習慣很差。這其中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可做分析。
鄭:由妳製作的「穿在中途島」系列的六部作品,當初題材的發想源自何處?
賀:寫這案子是在2005到2006年間,當時台灣普遍處於「不被看到」的焦慮心態。但我關切的是,從全球視野來看台灣,台灣到底在哪裡?我不停搜集資 料,不斷發問問題,只是拍到後來,我有點心灰意冷,因為全球化是一股無法抵擋的勢力,對弱勢人們有很大的衝擊。因此,我有點不甘心,想要去拍個夢想,剛好 接觸到陳信行老師在薩爾瓦多進行的這項運動。我想趁工廠還在營運時趕緊拍下來,因為這真的是全球唯一在資方關廠以後,還能夠回頭跟勞方一起成立的工廠。只 是當我們抵達薩爾瓦多的第一天,工廠大門被關了。我聽了開始冒冷汗,先前所有構思的腳本和計劃都要趕緊更動,因為每多待一天就是在燒錢。
這就回歸到剛才的問題,我要回到拍攝現場、生命現場、創作現場,只能善用時間不斷解決問題。於是我接受現況,心想再惡劣的環境,相信仍有鼓舞人心的故事發生。
我不期待觀眾會去思考我在紀錄片裡丟出來的問題,而是期待他們能藉此得到安慰。像在首映會上,有位男觀眾發言,他說他是電腦工程師,工作看似光鮮,但受金 融海嘯的影響,他知道或許有天他也會和這群工人一樣面臨失業,他還馬上掏出兩百元要捐錢。當時我好感動,能讓觀眾得到某程度上的安慰。
鄭:就這次座談主題,請妳演繹一下什麼叫做選擇「另一種生活」,又要如何「活在其中」?
賀:以前我也曾經必須每天出現在辦公室,一直到後來我體認到無聊比忙死還可怕,我問我自己這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生活安定,賺到一定數量的薪水以維持某個 規模的生活形式。但我看到很多人不快樂的原因,是這個生活規格訂得太大,以至於要填滿這規格,就會過得非常辛苦,但這個規格需要這麼大嗎?這一切到底是為 了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於是我開始思索如果要過另一種生活,不是浪漫的想像,而是能讓自己每天生活其中,那會是什麼?
當時我在電視臺工作,對拍紀錄片很感興趣,我留職停薪去拍一部紀錄片,也就是「手風琴在路上」。拍完回來,我整個人己經回不去以前生活的框架,於是決定辭掉工作。
起初前兩年,我幾乎每天超時工作,非常辛苦和焦慮。要選擇另一種生活,真的不容易,首要條件是要知道自己要的生活是什麼?本來讓你不高興的又是什麼?原本 生活能忍受多久?若能忍受一輩子也不是壞事,因為每個人遇到的生活條件都不同。我選擇了一種創作者的身分述說生活故事,光線和聲音成了我每天最敏感注意到 的事,這樣的觀察已經很自然地出現在我生活中,就像呼吸一樣。當我的呼吸己經跟創作連在一塊,無法剝除,它不是壓力,而是讓我感到快樂滿足的事。
可能我長了一個怪腦袋,有著一直問問題的個性。之前當記者,總覺得無法把問題問通透,有點不過癮;但紀錄片一拍就是一、兩年,有機會能讀很多的書、接觸不 同的人、可以問許多問題,將一個議題研究透徹。我想是性格使然,所以我只能選擇這樣與一般人不同的生活。(記錄整理:陳舒榆)
鄭美里(以下簡稱「鄭」):請談談這十年來,身為導演,拍紀錄片對妳的意義,在心境上有無轉變。
賀照緹(以下簡稱「賀」):我總是會被故事吸引,哪裡有故事,我的眼睛就會專注到哪,這也是先前從事文字工作,會讓我動筆寫文章的原因。後來,我只是將表達的媒介換成影像和聲音。
拍片十年來,每部作品都在提醒我人生有哪些事是重要?哪些是我可以放掉?哪些又是我必須跟它緊緊依偎、彼此滋養的?逐漸放開的包袱是以往憤青的心情,放不 開的像是每次公開播放作品,總有人會問「性別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此時,我只好兩手一攤,回答「沒辦法,這是內建系統。身為女性,內建在我腦袋與眼睛裡的 觀察」。
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年輕時我以憤青的姿態對世界有諸多不滿,也嘗試去做些改變,但我發現我不適合做一個社會運動者,從而思考或許以紀錄片的形式提出問題,對我是種比較舒服的表達方式。
我通常會被邊緣小人物的故事所吸引,像是萬華龍山寺是我最喜歡的台北區域,那些老伯伯、街友們背後會有什麼故事?有很多想像會在我的腦裡出現。這十年間,我最大改變是漸漸拋開了刻板印象對我的束縛,我學到我必須跟著這些人一起呼吸,從他們眼睛去看世界,這樣我才能知道「他」是誰。
鄭:「炸神明」一片打破一般人對兄弟逞兇鬥狠的看法,請分享實際走進他們生活世界後的拍攝心得。
賀:台東是少數在台灣沒有黑道組織的城市,所以片中我是以道上兄弟來稱呼他們。我最常被問到這些兄弟為何願意受訪?第一次雙方碰面的狀況是怎樣?其實片中 有許多畫面是在第一次見面時就已經拍攝到了。我是透過朋友幫忙聯繫後,我與兩位男同事到台東拜見每年主辦寒單爺活動的玄武堂堂主。當天,碰巧堂主外出,我 們先在外頭大榕樹下等,發現有理平頭、身上有刺青、嘴裡嚼著檳榔的兄弟開始聚集,並猛盯著我們瞧,那是很有趣的經驗。順利見到堂主後,我們表明對活動儀式 有興趣、對兄弟在儀式外的生活故事也有興趣,希望能拍攝成紀錄片,堂主竟然就爽快答應。這和我預期的困難度不太一樣,而這也是我剛說的刻板印象,用自己的 預設立場去看待他們。也因為他們,我懂得要拋掉刻板印象,不要有過多的期待與預設。
拍片時,我的角色就是要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就去睡一覺,醒來說不定就會有轉機。
鄭:怎會想到拍攝寒單爺的題材?
賀:拍攝這部片的八年前,我在《張老師月刊》擔任主編,當時有個田野訓練,希望讓新進編輯瞭解如何寫作,於是我們就到台東觀察寒單爺的儀式做成專題。那時 聽到當地人許多的耳語,說這些肉身寒單爺都是兄弟,平常為非作歹等,我心想「他們真的那麼壞嗎?」當然,也有人說他們是黑道英雄,我又想「真的嗎?那他們 英雄在哪?」對於資訊,我習慣先打上問號,也因此這題材在我心中埋下種籽,直到八年後有個提案機會,就直覺想拍這部片,覺得會是個好故事。
鄭:拍攝此片的過程中,是否曾遇到難以拿捏的地方?
賀:拍攝到後期,會涉及到這些兄弟平日到底靠什麼賺錢生活,我開始思索什麼內容該剪進片裡。其實私底下,他們因為信任我,說了很多過去的故事,我選擇不剪 入片中,在倫理上不允許自己做這種事。我常被問到拍此片的心情,這可能是我拍過、寫過的故事中,感覺最複雜的一個。尤其當我拍完後又回台東找他們,聽到有 些身不由己的近況,我回到飯店後不禁哭了,心想「這麼困難的人生,即使作為旁觀者,我都未必能夠承受」。他們遊走社會邊緣,必須熟練人情世故,領著我看到 許多的是是非非、不是不非的灰色地帶。他們讓我領悟到生活有時很艱難,光是要讓自己看清是非,又不至於受限、妥協於是非,過程異常艱辛。
鄭:在妳拍攝的多部紀錄片中,因題材和對象的不同,對內心一定也造成不同的衝擊,請談談妳的感受。
賀:有朋友曾與我討論過「為何在我的作品裡,看不太到導演的影子?」像是有些日本導演會把自己當成劇中的角色,拍進紀錄片裡,但這從來都不是我的作風。即 使是配旁白,我也幾乎不把自己感受放在片中。可能是一直習慣以觀察者的角度思考,包括早期當記者,甚至是小時候默默站在一旁觀察大人處理事情,我覺得那是 讓我舒服的角色,而這種個性也呈現在我作品裡。
去年有半年時間,我遇到瓶頸,我常覺得自己作品很沈重,尤其接觸到邊緣議題時,那沈重絕對無法避免。我自問「拍紀錄片,把觀眾的心情搞得那麼沈重的意義到底在哪?」、「拍紀錄片,真的能改變什麼事嗎?」,我開始有了徹底的懷疑。
另一個瓶頸是對拍攝紀錄片的形式也開始存疑,我有點厭倦四平八穩的說故事方式,我想要突破,但不知道方向在哪裡,所以我讓自己先停下來。不過這些瓶頸在去 年底過了,我並沒有找到一個真正的答案,只是有個信念叫自己往前走,我覺得相較於停滯在一個點,不如繼續走,或許你在路上巧遇的事物,就可能引發自己看到 答案。
鄭:妳有部片很怪──「蟑螂X檔案」,怎麼會想拍蟑螂?這部片想表達的是什麼?
賀:這部片想傳達的意念是「蟑螂,如此卑微的生物,幾乎全世界的人都恨牠,但牠可能有益於人類嗎?」我覺得怕蟑螂是某種文化現象與歷史條件,問一百個人會有九十九個人回答蟑螂好髒、好噁心、我怕蟑螂等,但在回答這問題時就標示了人類長久以來清潔和衛生的歷史,像是把蟑螂驅逐居家環境,向來是社會衛生進展的里程碑。當你說蟑螂不髒,似乎也代表這個人的衛生習慣很差。這其中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可做分析。
鄭:由妳製作的「穿在中途島」系列的六部作品,當初題材的發想源自何處?
賀:寫這案子是在2005到2006年間,當時台灣普遍處於「不被看到」的焦慮心態。但我關切的是,從全球視野來看台灣,台灣到底在哪裡?我不停搜集資 料,不斷發問問題,只是拍到後來,我有點心灰意冷,因為全球化是一股無法抵擋的勢力,對弱勢人們有很大的衝擊。因此,我有點不甘心,想要去拍個夢想,剛好 接觸到陳信行老師在薩爾瓦多進行的這項運動。我想趁工廠還在營運時趕緊拍下來,因為這真的是全球唯一在資方關廠以後,還能夠回頭跟勞方一起成立的工廠。只 是當我們抵達薩爾瓦多的第一天,工廠大門被關了。我聽了開始冒冷汗,先前所有構思的腳本和計劃都要趕緊更動,因為每多待一天就是在燒錢。
這就回歸到剛才的問題,我要回到拍攝現場、生命現場、創作現場,只能善用時間不斷解決問題。於是我接受現況,心想再惡劣的環境,相信仍有鼓舞人心的故事發生。
我不期待觀眾會去思考我在紀錄片裡丟出來的問題,而是期待他們能藉此得到安慰。像在首映會上,有位男觀眾發言,他說他是電腦工程師,工作看似光鮮,但受金 融海嘯的影響,他知道或許有天他也會和這群工人一樣面臨失業,他還馬上掏出兩百元要捐錢。當時我好感動,能讓觀眾得到某程度上的安慰。
鄭:就這次座談主題,請妳演繹一下什麼叫做選擇「另一種生活」,又要如何「活在其中」?
賀:以前我也曾經必須每天出現在辦公室,一直到後來我體認到無聊比忙死還可怕,我問我自己這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生活安定,賺到一定數量的薪水以維持某個 規模的生活形式。但我看到很多人不快樂的原因,是這個生活規格訂得太大,以至於要填滿這規格,就會過得非常辛苦,但這個規格需要這麼大嗎?這一切到底是為 了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於是我開始思索如果要過另一種生活,不是浪漫的想像,而是能讓自己每天生活其中,那會是什麼?
當時我在電視臺工作,對拍紀錄片很感興趣,我留職停薪去拍一部紀錄片,也就是「手風琴在路上」。拍完回來,我整個人己經回不去以前生活的框架,於是決定辭掉工作。
起初前兩年,我幾乎每天超時工作,非常辛苦和焦慮。要選擇另一種生活,真的不容易,首要條件是要知道自己要的生活是什麼?本來讓你不高興的又是什麼?原本 生活能忍受多久?若能忍受一輩子也不是壞事,因為每個人遇到的生活條件都不同。我選擇了一種創作者的身分述說生活故事,光線和聲音成了我每天最敏感注意到 的事,這樣的觀察已經很自然地出現在我生活中,就像呼吸一樣。當我的呼吸己經跟創作連在一塊,無法剝除,它不是壓力,而是讓我感到快樂滿足的事。
可能我長了一個怪腦袋,有著一直問問題的個性。之前當記者,總覺得無法把問題問通透,有點不過癮;但紀錄片一拍就是一、兩年,有機會能讀很多的書、接觸不 同的人、可以問許多問題,將一個議題研究透徹。我想是性格使然,所以我只能選擇這樣與一般人不同的生活。(記錄整理:陳舒榆)
上一篇:原住民電影-靈魂的旅程
(悄悄話)
2010-09-06 08:34:26
我愛高跟鞋
是她的傑出作品
讓人感動深思
我自從當媽以後,也很少穿高跟鞋,靴子冬天頂多穿個幾次... 2010-12-27 00: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