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 08:31:38qycik06200

四鏡頭行車記錄器 【汽車雜誌推薦】4鏡頭行車記錄器推薦廠商優質選~

我傢與青島報大卡車專用行車記錄器|大卡車專用行車記錄器安裝業的情緣

前些日子,我在傢翻閱和整理傢中的十幾本老影集,大哥姚守信的幾張照片和他創作發表的一些油畫作品映入眼簾。我凝視著這些照片,心海激蕩難平。在傢兄姚守信的影響下,我傢與青島報業傳媒集團之間的記憶片斷不時湧現。
哥哥素描登上《青島日報》
1954年,傢兄姚守信在青島十二中讀書,那時他酷愛美術。記得他創作瞭一幅描寫校園生活的鉛筆素描,一位中學生少女面帶微笑抱著許多剛剛摘下的向日葵,題為《把向日葵獻給祖國》,畫幅有《青島日報》對開那麼大。這天,傢兄領著10歲的我,說去青島日報社投投稿,試試怎麼樣。我們一路說笑從傢一直步行到報社。
時至今日,我依然記得一位美術編輯非常熱情地接待瞭我們兄弟倆。編輯很認真地審視瞭這幅畫說:“筆觸挺細膩,隻是向日葵太多顯得凌亂。”為瞭突出主題,這位編輯建議把十幾個葵頭改成四到五個,並希望傢兄多觀察生活,勤畫多投稿。不久,傢兄重新修改過的《把向日葵獻給祖國》的素描,冠以“青島十二中學學生姚守信畫”,發表在《青島日報》上,篇幅還挺大的。這無疑是姚傢的“爆炸”新聞,在我們居住的費縣路大院裡也掀起一陣不小的波瀾!此後,傢兄畫筆不綴,畫作經常見諸報端。
1956年傢兄考入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該院美術系後來並入中央美術學院),每年寒暑假回青後還給《青島日報》做些插圖。畢業後傢兄分配在北京朝陽區少年宮工作,後來調到商業部的中國商業出版社任美術編輯,期間他創作並發表許多大幅油畫作品。其中一幅描寫長征的名為《千重山萬重山》的油畫作品,1963年7月《北京日報》發表副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回憶長征的長篇文章時,配發瞭傢兄這幅作品。同年8月《光明日報》又在“東風”專欄頭條發表。十幾年後,成名的傢兄曾對我們姚傢人多次說過:“是《青島日報》引導、培養他成為一名畫傢。”
我在日報發表文章
1961年我投筆從戎,離開傢鄉青島去巡守祖國的萬裡海疆。若幹年後我退伍回到青島,在北京工作的傢兄得知我業餘時間喜歡“爬格子”,提示我多寫些稿子往《青島日報》投稿試試。一天我特意到青島日報社門前仔細看看,大樓依舊、大門依舊、臺階依舊,於是又喚起瞭我寫稿的沖動和激情。正巧1971年我有幸參加青島警備區首屆通訊報道學習班,學習、采訪、撰寫民兵方面的稿件。1971年9月23日《青島日報·青島民兵》創刊第一期,頭條發表瞭我采寫的第一篇《四方機廠武裝部搞好民兵工作三落實》的新聞稿,署名是警備區報道組。1971年10月11日,《青島日報》又發表瞭我采寫的長篇通訊《深山紅哨兵》,署名本報通訊員。10月16日《青島日報》副刊發表瞭署我真實姓名的評現代京劇電影《沙傢浜》的文章《愛憎分明的革命老媽媽》一文。
隨著視野開闊,工作需要,我邊勤奮寫作投稿邊用相機記錄發生在身邊的一些難忘的鏡頭發往報社。許多年來,《青島日報》以及子報《青島晚報》、《青島生活導報》(現在的《青島早報》)、《老年生活報》采用我寫的文章及攝影圖片百餘件,有的文章還被《大眾日報》《工人日報》《中國老年報》采用。至今我那個“萬寶囊”裡還留有十幾封報社編輯寫給我的信件呢!青島日報社的徐立成、曲風官、張秉山、趙朋等老前輩對我的教誨,益於終生!
晚輩還是小記者
在改革的大潮中,千人萬人鬧“商海”,我大弟姚守民也停薪留職跳入“商海”學著“撲騰”起來,幾經風浪尚能挺立潮頭。《青島日報》在頭版刊登瞭市南區工商局的工作人員與大弟一起學習、研討有關文件的新聞照片。小弟姚守國在傢兄的影響下也喜愛繪畫,工作之餘畫瞭些速寫向《青島日報》投稿,發表瞭四幅組畫。
《青島日報》改版後內容豐富多彩、版面非常生動。有一年《青島日報》用整版篇幅推出從一歲嬰兒到百歲老人的百人圖片。報社記者在馬路上遇到一位白胡子老者在看報紙,聽說是90周歲瞭,便給老人拍瞭一張照片,這老人就是我父親。當我們看到載有父親照片的《青島日報》感到非常驚奇,趕緊買份報紙回傢打開給老父看。老人傢眉開眼笑捋著白胡子道:“咱傢和報社還真有緣分哩。”
是的,我大女兒姚雯在求學期間,業餘之時常寫一些小文章發往《青島晚報·青青島》,經常有“豆腐塊”文章發表。現在她教學之餘還堅持寫稿。我的外孫女丁怡璿還是青島晚報小記者,經常參加報社組織的各種活動,也發表瞭幾篇文章。她對我們說,由她來續我傢與青島報業傳媒集團的未瞭情。我傢與青島報業傳媒集團60多年來一同走過的情景,均收集在我人生的“收藏夾”裡。我已是“70後”,正往80歲奔進,生命有多長,我對青島報業傳媒集團的眷戀及綿綿情思就有多長啊!講述人:姚守智

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四鏡頭行車記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