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2 13:56:47奶爸仲介-Quinn

NO.1房產月刊╱實價登錄,準備好了嗎?

NO.1房產月刊╱實價登錄,準備好了嗎?

2012年07月02日


特別企劃
被視為房市透明化良藥的「實價登錄」,在萬事未齊、準備未足的情況下,由原本的7月1日延至9月1日才正式實施,至於上路後,對於房市及民眾有何重大改變?是否真如政府所言,很多房市亂象便迎刃而解?民眾荷包不會因此縮水嗎?本期封面故事將一一解析攸關你我權益的「實價登錄」! 


時間回推到一年前,政府為了抑制房價過度飆升,陸續祭出多項打房措施,奢侈稅便是其中之一,而當時號稱可為國庫增加150億的稅收,但至今僅徵得32.6億,且預期的房價抑制效果更是微乎其微,以台北市為例,中正、大安、中山及北投區,光去年2月至11月,房價漲幅從12到18%不等,何以致此? 
「就像5%營業稅都是轉嫁給消費者,奢侈稅當然也是如此。」一位北部代銷業者指出,無論是奢侈稅或是接下來的實價登錄,對於房市長遠發展,絕對都是有正面幫助,但前題是對於現行法令及配套需進行通盤檢討,若只是舉著「居住正義」的大旗,訴諸民粹而不顧立法品質,到頭來受害的是整體市場,沒有人能從中得利。 



奢侈稅效果不如預期

不可否認,近年來房價幾近瘋狂的飆漲,「購屋」成了市井小民難圓的夢,所造成的不滿情緒也像房價一樣急遽飆漲,在歷次民調屢屢「榮登」民怨之首,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又適逢選舉年,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居住正義」四字被喊的震天嘎響,藍綠難得的一致立場,奢侈稅以不可思議的審查速度通過。一位中南部立委無奈地說:「那時誰敢擋?完全就是用台北綁架台灣。」他表示,在中南部只怕沒人來買,價格根本不是問題,但是為了選情只能投下贊成票。 
如果單從北市近10年預售屋價格波動來看,漲幅高達218.8%,這是台灣其他地區所沒有的景況,當時各地業者便不斷建言,奢侈稅應做適度的區隔而不該一體適用,且奢侈稅與房價漲跌並沒有直接關係,現在看來,業者並非無地放矢,可惜民粹蓋過了公共政策的討論空間,因為不論從稅收及抑制房價,奢侈稅效果都確實不如預期。 



藍綠難得的一致共識

除了奢侈稅,當時爭取連任的總統馬英九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都拋出不動產交易實價課稅政見,為了搶居住正義的神主牌,藍綠在立院聯手通過包括平均地權條例、地政士法、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土地徵收條例及住宅法等五個修正條文,媒體更稱其為「居住正義五法」,但與奢侈稅立法過程如出一轍,倉促、草率、未充分徵詢相關專業人員的意見,讓法條產生諸多爭議之處,而五個修正條文中,平均地權條例、地政士法、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因皆要求實價申報登錄,又被稱為「實價登錄地政三法」。 
實價登錄在許多國家早已實施許久,亞洲包括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也都有相關規範,台灣在這方面的確起步較晚,而實施實價登錄有什麼好處?以官方角度來說,實施實價登錄可促進不動產交易資訊透明化,並且降低長期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等的情況,進一步可健全不動產市場交易。代銷業者打趣的說:「官方說法都冠冕堂皇,講穿了其實就是交易價格登錄,我們關注的是下一步。」 




評定現值嚴重脫離市價

業者所指的「下一步」便是實價課稅,特別是總統馬英九針對居住正義所提出的五大宣示,其先決條件皆要從實價登錄出發,才得以推動下去。這五大宣示包括土地徵收依公告市價、不動產實價登錄、加徵空地稅、加速推動住宅法及自用住宅絕不加稅,如今看來,只剩不動產實價登錄可順利進行,其餘部份仍存有很多疑慮。 
首先,現今台灣公告地價及房屋評定現值皆嚴重脫離市價,且多數地方政府不動產評價委員會多年未調整房屋標準單價,以「帝寶」為例,每平方公尺單價為9,867元,適用地段210%,以登記面積860平方公尺(約260坪)住宅,其房屋評定現值僅1,180萬,與市價差距太大且造成稅收減損;另一方面,民眾繳交地價稅是依公告地價為基數配合固定稅率,而目前台灣公告地價大多只有實價的2成左右,若土地市價是每坪33萬元,公告地價則大約只有6.6萬元。 
另一方面,由於現行土地所得免徵營業稅,建商藉壓低房價、提高土地售價,規避售屋稅負,且負責人以個人名義購地,以倍數作帳售予公司,墊高土地成本及房地營建總價成本,嚴重扭曲房地所得比,加上土地公告現值及公告地價脫離市價太多,土地交易價格遠遠超過公告現值,提供贈與稅或遺產稅避稅空間,且建商或投資客的土地持有成本低,並無足夠誘因使其提供價格合理的房屋,衍生出圈地養地的亂象。 




民眾勢必變相被加稅

「實價登錄上線後,政府勢必調整公告地價及房屋評定現值,如果現有稅負制度不變,民眾等於變相被加稅。」代銷業者舉例說明,不會有人會用公告地價價格賣地,也不是如政府所言的「市價」而是以「實價」交易,因此市價並不等於實價,且依實價登錄的精神,每筆土地或者房屋交易價格皆需據實以報,原有的公告地價及房屋評定現值將全面洗牌,如果以往民眾地價稅基數是每坪6.6萬元,未來將調高8成才符合市場價格,所以地價稅將以每坪33萬為基數,這是政府沒有說明的部份。 
此外,如何防堵假交易,法條中僅強制地政士、不動產經紀業,擔負起申報義務及申報不實的責任,可是並未考量地政士或不動產經紀業者,不是每一案件都全程參與,並掌握一切交易過程及資料,修法思維過於單軌,同樣引發爭議。代銷業者說,實務上要操作實價登錄來墊高房價,做法其實不難,例如業者有A和B同一基地的兩個案子,只要A案找人頭進行真實交易,逐步把價格賣高且據實登錄交易價格,未來B案價格就自然可參照A案價格往上開,既合法又合理。 





倉促立法下的產物

「實價登錄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修法過程粗糙且缺乏配套。」一位上市公司建商說,光從登錄資料批露就可看出立法過程的荒腔走板,原規劃為民眾上網查某一物件成交資料,屋主個人資料完全攤在陽光下,不僅與現有個資法精神相抵觸,更有侵犯隱私權的爭議。在各界質疑聲浪不斷,當局緊急轉彎改為所登錄不動產交易價格資訊,將以「區段化」、「去識別化」的方式提供查詢,雖然迴避了侵犯個人隱私權的爭議,卻被外界譏為「做半套」的實價登錄。 
什麼是「區段化」及「去識別化」?「區段化」指對申報登錄成交案件的地號、建號及門牌的一定區間為查詢範圍,例如某甲想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二段25號置產,所查詢到的價格可能是台北市忠孝東路二段1號到50號的平均價格,並非欲置產的標的物,雖然有關單位已表明未來將剔除區段內過高或過低的物件價格,但民眾仍只能得到一個概數,若是都市化程度較低的區段,則以顯著地標或地物方式呈現,例如花蓮縣鳳林鎮鳳林國中附近,土地買賣亦然;至於「去識別化」對外不提供查詢申報人、權利人姓名或名稱、身份證字號、公司或統一編號及連絡方式,但對內向相關單位申報時,仍須提供完整個人資料。 




辦竣30天內申報

依新法規定,買賣案件完成所有權移轉30天內,必須向主管機關申報登錄土地及建物成交案件的交易標的、價格資訊及標的資訊等三大實際資訊,如果是透過仲介完成交易,申報責任在於仲介(或地政士),如果是買賣雙方直接交易,那麼買方要負責申報,賣方沒有申報義務,這是未來民眾所要注意的地方。 
有幾個部份較為特殊,由於規定為「實價登錄」,因此登錄前題要產生對價關係,所以贈與、繼承雖然所有權移轉,但並不需要申報,至於民眾購買預售屋,申報時機不是在簽訂買賣契約後30天內,而是整個案子銷售結案後,再由代銷公司統一申報;另外,如果房地產買賣牽涉到土地及建物各有議定成交價,就要分開申報,如果是常見的合併交易(只有一個價格),那就只要申報一個成交價即可。 




無法有效牽制房價波動

根據內政部民調數據顯示,6成8的受訪者則認為實價登錄對防止炒作房價很有幫助,但事實上,實價登錄並無法有效牽制房價波動,頂多讓房價有個參考準則,以鄰近香港為例,實施實價登錄至今,房價還是大漲230%,問題癥結還是買方所認定的市價,大多都不等於賣方想要取得的實價,必須還是要經過一番議價過程,雙方皆能認可的成交價格才會出現。「有好處啦!至少不會有人亂出價格。」房仲業者調侃地說,實價登錄實施後,至少少了一些亂開低價的買方,因為區段價格都可以在網路上查的到,如果想買就照行情來。 
未來實價登錄上線,主管機關在統整不動產交易資訊後,民眾就可以查詢到上一季的資訊,而當季資訊要就申報資料及內容進行篩選,確認申報資料的真實性及合理性,把區段過高或過低的成交資料加以剔除,才會公佈給民眾查詢,如果民眾以網路查詢,將不需收受任何費用。 




現行稅制需大幅翻修

然而,最受各界關注的是實價登錄後,緊接著的實價課稅議題。以目前情況來看,現行不動產相關稅制繁雜,且課稅與否為財政部業務範圍,而地政三法同樣規定在相關配套措施完全建立並立法完成後,才能進行實價課稅,但市場人士都清楚,實價登錄就是實價課稅的前導部隊。 
如果是免不了的趨勢,那麼現有稅制必須全面檢討或大幅翻修,若仍照現行稅制,未來實價課稅後民眾稅負勢必會增加,根本談不上什麼居住正義,應針對自有住宅給予優惠稅率,並且對於短期持有稅率加重、長期持有從輕的原則下去修法,才是真正權宜的做法。 
另一方面,原訂7月1號上路的實價登錄,因配套尚未完全,所以延至9月1號才正式實施,可是還是有許多困難點急待解決,例如如何認定取得成本與實際交易價格?如何在交易總價中,分離房、地價格?中古屋成本如何認定?種種細節都影響民眾荷包。 
無庸置疑,實價登錄絕對是健全房市的重要里程碑,可是如果只是為了實施而實施,不對現行制度及稅負進行通盤檢討,不但無法達到居住正義的目標,反而好法將搖身成為惡法,絕非民眾所樂見。



實價登錄Q&A

1.何時開始實施? 
Ans:民國101年9月1日。 
2.不據實申報要處罰嗎? 
Ans:要,在規定期間內未據實申報者,將處以新台幣3~15萬罰鍰,並限期改正。 
3.誰該去申報? 
Ans:如透過代銷、仲介或地政士完成交易者,由上述人員負責申報;如買賣雙方直接交易,則申報義務在買方。 
4.申報時機及該向誰申報? 
Ans:買賣案件所有權移轉完成後30天內,向直轄市、縣(市)政府相關單位申報。 
5.所有移轉案件都要申報嗎? 
Ans:不一定,像是贈與、繼承等未牽涉到價金對價關係的案件,免報。 
6.個人個資會不會有洩露的風險? 
Ans:目前採取「去識別化」、「區段化」作法,雖申報時需提供詳盡個人及物件資料,但屆時對外公佈時,將不會全然公佈。 
7.我家附近據說有兇宅,區段化後會不會拉低整體價格? 
Ans:不會,主管單位在匯整資料時,會把區段內過高或過低的物件加以剔除,因此所查詢到的價格,是較接近整體實際行情的。 
8.我覺得查詢到的價格有問題,該怎麼申訴? 
Ans:如果民眾對查詢的價格有疑慮,可檢具具體證明資料向不動產所在地的地政事務反應。 
9.完成實價登錄的不動產交易資訊多久開放查詢?去哪裡查?要收費嗎? 
Ans:現行規定是以「季」為更新單位,民眾可向主管機關或透過網路查詢上一季的交易資訊,皆不需任何費用。 



「市價」與「實價」有何不同?

簡單來說,就像商品定價與實際售價不一定相同,特別在房地產市場,市價頂多為一參考均值,實價可能比市價高出許多,因此關於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改採「市價徵收」,評定單位竟是以政府機關為查估單位,並非民間不動產估價師、地政士、仲介業者等公正第三方單位,被外界質疑政府身為徵收單位卻又身兼查估單位,有「球員兼裁判」之嫌,完全稱不上「土地正義」。 



實價登錄申報內容

1.交易標的:登記收件年字號、建物門牌、不動產座落、交易筆棟數 
2.價格資訊:房地交易總價、土地交易總價、建物交易總價、車位個數、車位類別、有無管理、管理費、交易日期、有無特殊交易情況 
3.標的資訊:土地移轉面積、建物移轉面積、使用分區、有無增建、建物格局 























企劃執行/陳英寰 攝影/陳義元 版面設計/黃國兄 壹週刊行銷企劃部製作  

文章轉載至蘋果日報、壹週刊 NO.1房產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