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9 19:31:09Quiff

數位3D電影時代參上!

(原刊於Yahoo電影【上、下】)

自新世紀以來,數位3-D電影始終是項沉潛發展的勢力,也多以親子動畫電影為其主戰場,雖有《北極特快車》帶頭打響了第一砲,也陸續有《未來小子》、《貝武夫》等片隨後接棒,3-D電影卻依舊不是影壇的主流選項,而被觀眾視為一種新奇噱頭。直到2008年,兩部演唱會3-D電影的先後推出讓大開眼界的觀眾們趨之若鶩,才將世人目光焦點拉至了數位3-D電影的全新可能性上。

這兩部電影分別是《孟漢娜3D立體演唱會》與《U2 3D》。前者以區區七百萬美金製作,卻開出了6500萬美金的傑出北美票房,跌破眾人眼鏡地創下多項影史票房記錄。《U2 3D》上映廳數雖不及《孟漢娜3D立體演唱會》的十分之一、票房也遠不及它亮麗,但其拍攝本意原就不在獲利,而是為了開發全新的3-D電影技術3ality Digital。

兩片相偕在影壇投下一顆震撼彈,也使得信奉3-D電影最不遺餘力、最虔誠的傳教士,《鐵達尼號》導演詹姆士卡麥隆自2000年投身研發3-D技術以來的辛勞推動,終於得以在今年開花結果。片商們親眼見證了影迷們在戲院前大排長龍的繁榮景象,紛紛摩拳擦掌準備投入開發數位3-D電影的全新戰場。
夢工廠動畫率先發難,宣佈自動畫《Monsters vs. Aliens》以降,2009年旗下所有作品都將以3-D形式製作上映。電腦動畫界龍頭Pixar工作室自也不甘示弱,除揭竿起義之作《玩具總動員》前兩集都將重新炮製成3-D版,於2009、2010再次回鍋作院線放映之外,2009年另一新作《UP》也將會是Pixar第一部以3-D電影呈現的里程碑作品。

福斯旗下則有《冰原歷險記3》,以及詹姆士卡麥隆睽違十二年再次重回劇情片懷抱的復歸之作《Avatar》,預計都將加入這場3-D電影大戰。掐指一算,2009年至少有十部數位3-D電影與觀眾見面,而且全都是好萊塢主流片廠的年度重量級大作!包括史蒂芬史匹柏、彼得傑克遜、喬治盧卡斯、勞勃辛密克斯等影壇大老也先後表明將投入3-D電影的製作,片商並預估未來3-D電影每年的總票房收入至少從三億美金起跳。

到底是什麼誘因趨使所有主流片商都捋起衣袖、爭先恐後地跳下海來搶攻3-D電影市場?

首先當然是3-D電影的票價較一般電影來得昂貴,當傳統電影只要花上美金8塊就能入場,《孟漢娜3D》的平均票價卻一路飆漲到15塊美金之多,幾乎都快多出一倍的門票收入,進場的觀眾人數則始終絡繹不絕。一般3-D電影票價雖不如《孟漢娜3D》如此高昂,卻也比傳統票價平均高出4、5塊美金,顯見願意為出色3-D視覺效果甘心掏出錢包付昂貴票價者大有人在,自然讓片商數鈔票時笑得合不攏嘴。
而3-D電影的風行也連帶讓數位電影(Digital Cinema)──無論是用光碟、硬碟儲存或以衛星傳送──之成效開花結果,大幅減省沖印拷貝的成本費用,並能更永久性地保存影像。

3-D電影最美妙也最終極的成果在於,它將一口氣同時解決現今電影圈的兩大難題:盜版,以及觀看院線電影人數日漸減少。在短時間內,要能普遍推廣家庭放映的3-D化──不管是電視節目或DVD觀賞──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更遑論要如何將親臨現場的3-D感官享受而盜版成光碟或檔案四處兜售。

既然3-D電影的刺激光影無法輕易在家中取得、或複製盜版,自然能讓那些習慣坐在家中觀賞影片的觀眾乖乖站起身來,成群結隊地相邀走進3-D戲院,享受戲院裡那彷如融入片中、親身處在電影場景中那截然不同的聲光體驗,也連帶刺激院線票房再度大幅成長。

當然通往數位3-D時代之路並非一味平坦通暢的康莊大道,目前3-D電影仍面臨著許多技術上尚未能克服的艱鉅考驗。
首先要面臨的便是設備汰舊換新的過渡階段,即使是在電影王國美利堅總數約39000的戲院影廳裡,只有4600間影廳可以作數位放映,其中更是只有不到一千間影廳擁有3-D放映的設備。多數業者面臨更換放映設備所需負擔的沉重費用時都顯得卻步,畢竟平均單間影廳要轉換成數位放映便要花上7萬5千美金。若影廳數位化的腳步無法跟上,即使片商在2009年推出再多重量級3-D強作也將陷入無處可放的窘境。

全美三大連鎖戲院通路Regal、Cinemax、AMC旗下一共握有14000間影廳,目前三者正聯合推動一項總值11億美金的貸款案,協助戲院業者更換成數位放映設備,並由好萊塢片商保證將支付「虛擬拷貝費」以資助戲院業者渡過難關。一旦合約拍板落定,在三大戲院龍頭率軍之下,各地獨立戲院業者勢必共襄盛舉,一同加入數位化的行列,期望在兩年之內讓數位影廳數目呈五倍成長。

另一項亟欲解決的難題便在於3-D放映的規格至今尚未統一,包括Real D、Dolby 3D、IMAX等系統至今仍在纏鬥較勁,也讓影片後製時需要經過多道繁複手續。此外,字幕該要如何安插擺放,也會影響到3-D立體視覺觀感,讓片商傷透了腦筋。
此外,現今的放映器技術雖能投影到60呎銀幕上,但仍以30呎銀幕為最適合的放映尺寸,過大或過小的銀幕都會影響到觀眾雙眼中的立體成像。這點尤其侷限了影城式戲院的機動排片策略,一旦要隨著上映週數與熱門程度來調動影片在大小影廳上輪替播映,放映技術上尚未克服的缺陷將會使戲院業者處處綁手綁腳。

3-D電影熱潮的降臨雖然大大造福了觀眾,為侷限在平面世界的電影開創了嶄新立體視野,但在為電影人帶來另一種想像空間與可能性之同時,也帶來了另一層的拍攝難題。即使數位放映技術的大躍進已減輕了觀賞3-D電影時的殘像疊影與不適感,但好比說當代商業電影極為崇尚的快速交錯剪輯手法,以及較複雜的鏡頭運動時,一旦運用在3-D放映上還是容易讓觀眾感到頭昏腦脹。

電影人也始終在爭論數位3-D電影的終極規格究竟該要如何定案,不管每秒放映底片格數要從原本的24格往上調升至30格或48格,或是放映解析度該是2K或4K,至今仍找不到完美解答。另外,運用3-D攝影來拍片也將增添額外的製片成本,後製與攝影費用將隨之上漲四分之一,令有心效仿的影人望之卻步,資金在四百萬美金以下的電影將無緣向3-D放映叩關,短期之內3-D放映還是屬於商業大片所獨享的特權。
3-D暨數位放映的蓬勃發展也將帶動戲院的另外一塊市場,更加往劇情電影之外的全新領域探索。紐約大都會劇院管弦樂團在2006年底起藉由衛星傳送的方式,陸續在北美、英國、日本等多國超過一百間戲院內播放名為「Metropolitan Opera: Live in HD」的演出實況,一季下來共在全球售出超過30萬張門票,一時引起轟動。

非電影領域的戲院播送在歐洲更行之有年,舉凡熱門演唱會、摔角比賽、運動賽事、歌劇等都曾在歐洲各地戲院中放映,票價也超過一般電影門票,讓戲院業者深感有利可圖。在衛星傳送之下,各項熱門活動都能跨越國界與地域的限制,瞬間在地球彼端另一角的國度同步上演;最重要的是,戲院裡大銀幕的影音效果還遠遠勝過任何人家中的液晶銀幕。
眼見機不可失,籃球最高殿堂NBA也投身加入了研發全新影音科技的行列。在2007年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明星賽上,NBA與3-D研發廠商PACE攜手合作,動用了五台3-D HD攝影系統來即時捕捉明星賽上球員的精湛球技,並同步在曼德拉海灣旅館作3-D現場放映,限定僅讓NBA貴賓入場欣賞。觀者有如親置在場邊第一排的貴賓席上,彷彿每一次突破上籃與冒險撲球都在咫尺之間上演。

這項劃時代的創舉是自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以3-D HD放映的現場實況轉播活動。雖然只是實驗性地在少數觀眾前作3-D放映,短期內尚未能真正全面普及化到每個家庭之中,NBA卻也帶頭跨出了這個人類的小小第一步,吹響數位3-D時代即將降臨的開戰號角。

3-D放映技術的家庭化在今年又更向前大大邁進,繼Samsung推出3-D電漿電視之後,Hyundai IT Japan的全新3-D電視E465 3-D TV已在日前以約五千美金的價格於日本東京發售,觀眾在戴上立體眼鏡後將可以收看日本BS 11台的3-D節目,內容包括旅行節目、動物生態、運動賽事等,每日固定播送一小時的3-D節目。Hyundai IT Japan目前正在研發50吋以上的超大3-D電視螢幕,屆時觀眾將不需立體眼鏡的幫助便能在家中親眼觀賞到3-D視覺效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