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7 11:12:51 豬媽媽

韓國飲食特點


   韓國因氣候和風土適合發展農業﹐ 早在新石器時代之後就開始了雜糧的種植﹐進而普及了水稻的種植。 此後﹐ 穀物成為韓國飲食文化的中心﹐ 並在三國時代後期形成了以飯﹑菜分主 ﹑副食的韓國固有家常飯菜。以後發展了飯﹑粥﹑糕餅﹑麵條﹑餃子﹑片兒湯﹑酒等穀物飲食﹐ 也帶來了用黃豆做成醬引子後﹐再做成黃醬之發酵飲食的發展。不僅是栽培的蔬菜﹐在山野中自 生自長的野菜也種類繁多﹐皆可用來做成涼拌菜﹑飯團﹑素菜﹑泡菜等﹐隨季節有變化地點綴餐桌。 

  歷來﹐ 在藥食同原的食觀念下﹐生薑﹑桂皮﹑艾蒿﹑五味子﹑枸杞子﹑沙參﹑桔梗﹑木瓜﹑石榴﹑柚子﹑人參等藥材廣泛用於飲食的烹調上。 有參雞湯﹑艾糕﹑沙參﹑涼拌菜等各種食物﹐也有生薑茶﹑人參茶﹑木瓜茶﹑柚子茶﹑枸杞子茶決明子茶﹑茶等多種飲料。 調料和香料在韓國也稱為藥念。一直認為蔥﹑蒜﹑生薑﹑辣椒﹑香油﹑芝麻有著藥性。 韓國人的日常食以米飯為主食﹐再配上幾樣菜。主食主要是大米飯和混合小米﹑大麥﹑ 大豆﹑小豆等雜穀而做的雜穀飯。    

副食主要是湯﹑醬湯﹑泡菜﹑醬類﹐還有用肉﹑平魚﹑蔬菜﹑ 海藻做的食物。 這種吃法不僅能均勻攝取各種食物﹐也能達到均衡營養的目的。 

主食有飯﹑粥﹑麵條﹑餃子﹑年糕湯﹑片兒湯﹔副食有湯﹑醬湯﹑烤﹑煎﹑醬肉﹑炒﹑ 肉片﹑野菜﹑蔬菜﹑醬魚﹑幹魚﹑醬菜﹑燉食﹑火鍋﹑泡菜等種類繁多。除了這種日常飲食之外 ﹐還有多種多樣的糕餅﹑麥芽糖﹑茶﹑酒等飲食。 促進了貯藏發酵食品的醬類﹑醬魚﹑泡菜等的發展。 
 

韓國飲食包括每天重複的日常飲食﹐一生中必經的舉行儀式時擺的食品﹐祈求豐年和豐 漁時擺的豐年祭與豐漁祭食品﹐祈禱部落平安而擺的部落祭食品﹐還有悼念過世的人而擺的祭祀 食品等。同時也隨季節的不同利用當時的食物做季節美食。韓國的季節美食風俗是協調人與自然的 智慧而形成的﹐在營養上也很科學。例如﹐正月十五吃核桃整年不會生瘡﹐ 這必定以補充所缺脂 肪酸﹐有效防止皮膚的爛﹑癬﹑濕疹的科學說法為依據。而立春吃春天的野菜﹐既有迎春的感覺 ﹐又能補充因過冬而缺的維生素。 

可以說﹐鄉土飲食是根據當地地理﹑氣候特點而產的地區特產﹐是由祖傳烹調法做出來 的正宗民俗飲食。由此看來﹐在各地承接的歲時風俗﹐通過儀式以及生活習俗﹐不僅具有當地文 化的特點﹐而且從營養來說也有很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