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8 16:38:36傻βαβγ
不抱怨的關係
不抱怨的關係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你永遠有改變的選擇權,改變用自己的方法
去框架對方,
改變用發洩怨怒代替解決問題的態度,停止繼續製造報院的負
面能量,
便能藉此開啟關係的新視界,讓不報怨的關習慣為你帶來意想
不到的好人緣.
你有能力轉換不愉快的關係....
他人是我們最大的禮物,他人也可能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只要能跟他人建立穩固的交流,你就更有機會去影響他人,帶來
正面的改變.
我跟他人的關係,可能提升人生各層面的品質,也可能製造極大
的壓力.
人際關係既能為我們帶來喜悅,也能為我們帶來痛苦,既能帶來
安慰,也能帶來衝突,既能帶來平靜,也能帶來權力鬥爭.
幾乎所有的抱怨,都跟人際關係有關.我們抱怨的內容,幾乎都
是關於另一個人-跟我們有某種關係的人.
否定的態度與負面的溝通,會讓人對一段關係感到不滿.(不快
樂的關係,最明顯的特質就是抱怨.)
你跟別人相處的能力,是你跟人建立關係的關鍵,而你培養以及
維護關係的能力,一樣能為你帶來你想要的物質財產.
抱怨往往會扭曲.侵蝕.甚至毀掉攸關我們幸福健康的人際關係
.
報怨時,人跟人的關係會失去活力.逐漸惡化.
抱怨將我們的重心從對方原本吸引我們的優點,轉移到對方的
缺點.這種轉變會讓我們落入一種陷阱,
我們會覺得不滿足,而對方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他人即地獄>>若我們與某人的交流受到扭曲與傷害,那麼對
方對你而言,就會是地獄.
你決定了關係得走向....
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的想法.
莎士比亞說:世間是無好壞,全為思想使然.
你想改變別人嗎?你可以改變別人,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做該做的
事.
想要擁有健康,快樂的關係,不是去學一堆操控他人的技巧,那
些技巧的效果往往都是很短暫的.
你必須先改變對方在你心中的評價,這是一切的源頭.
你可以一輩子等待,抱怨,堅持要對方改變,然後得不到任何效
果.
或者,你可以瞭解,你跟對方互動的經驗指示各種可能情況的其
中之一.
而你可以開始集中心力,創造出符合你理想關係的夥伴.
當我們判斷某人是不好的,我們就在腦海裡為了這個判斷建立
了一個案例,
然後一次又一次尋找支持這個看法的證據.
於是,在每一次的互動中,對方都是一個擁有這些缺點的人.
建立在負面觀感上的關係,是不可能存在在天堂的.
我們看到別人的行為,賦予他判斷,對方再依據我們的行為,
把他感受到的判斷接受過去.就這樣來來回回,互相作用,每一
次的互動都更加強了我們先入為主的看法.
同情的定義是:敏銳查覺到他人的痛苦,並希望看到痛苦減輕.
人會因為自己內心的痛苦而去傷害別人,所以布要以直覺的反
應以為這些人就是壞人.
強烈嚴厲的話語,表是心虛.
從青春期的後期開始,我們就會選擇性地保留某些經驗,呼略或
忘記其他經驗,
用這種方式來製造有如戲劇般得個人神話.
你洗了車子的外面,單燈頭還是不肯大放光明.真正的問題不在
外面,而是在裡面.
要擁有不抱怨得關係,重點不在學會做什麼事,而是學會當什麼
樣的人.
意測是人際關係的白蟻.
當世界碰撞時...
若是能把改變是為值得讚賞的事,而不是對彼此關係的威脅,
這個改變就會在兩人的關係中創造出讓彼此去探索的新領域.
男人跟女人結婚,以為他遠不會改變;女人跟男人結婚,以為她
可以改變他,結果兩個都錯了.
當兩個人(漸行漸遠),很可能會開始只注意到兩人之間的差異,
而忘了最初互相吸引的地方.
若當初互相吸引的某些特質起了變化,兩人也可能無法放開心
胸,去欣賞對方新特質的美妙之處.
把焦點放在享受彼此的互動,而非挑剔彼此的差異,就能創照和
諧.
若我們能欣賞對方在那一刻的轉變,而不是哀嘆他的改變,或一
心一意希望他如何改變,
彼此的關係就能達到高峰.
爭辯只是浪費時間,卻也是關係不佳的人經常做的一件事.
約翰.藍儂說:(事實裡留很多想像空間)事實個相對得概念,你
有你的事實,
跟你分享各種關係的人也有他們的事實,這些事實是各自獨立
也隨時改變的,我們要習慣這一點.
我們活在各自不同的世界,而關係就是兩個世界的交流,若堅持
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正確的世界,
只會招來不愉快的關係.
苦難的根源是執著.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們的世界)是我們創造的產物,因此也可能是我們執著不放
的東西.
緊抓著怨怒只會傷害自己.不是對方.
跨出原諒的第一步是自問:這件遺憾的事帶來什麼好處?
你把痛苦帶著走,一次又一次的挖開傷口,用負面得想法和感覺
啃蝕掉自己的靈魂,
你傷害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
美國牧師福斯迪克說:(恨人,就像為了趕走一隻老鼠而燒了自
己的房子.)
你必須停止燒掉你情緒和心靈的房子,你必須原諒.
原諒(Forgiving)是<給予>(For iving),是一份你給自己最好
的禮物.
不同的觀點需要溝通來磨合.
就算你贏了--也就是說,你讓對方同意你對事情描述是正確的,
只會感受壓倒對方的勝利,而不是戰勝自己真正的平靜.
以(我)為主的敘述,表示說話者承認餓次經驗只是如此,是他的
經驗.
以(你)為主的敘述,表示說話者是受害者,他再責怪另一個人讓
他生氣.
原諒他人犯的錯,尊重自己獨特的世界,也尊重其他人活著的世
界.
克莉絲汀.瑪多說:(付出的人,是擁有最多掌控權的人.)
亞歷山大.潘尼說:(一段關係最終的考驗,是既使不同意對方的
看法,也能手牽著手.)
再關係中滿足自我需求...
用正面的話來表達需求,會比負面的話語更有機會得到你想要
的結果.
在所有動物中,唯有人這個動物,不願意因為達成本能的慾望就
感到滿足.
如果一段關係裡有很多抱怨,關係裡的當事人就會比較不快樂.
腐蝕大部分關係基礎的強酸--就是抱怨.
向一個人抱怨,會降低這份關係的整體活力;而抱怨對方,怎會
讓對方感覺你沒有那麼看中她,等於在彼此的關係中種下禍因.
湯姆斯.屎單力博士說:(標籤往往有辦法活化符合表事的行為)
當你抱怨某人行為的時候,對方更有可能繼續,而不是改掉那種
行為.
人會抱怨,就像嬰兒為什麼哭啼.
一段含有負面能量的敘述,焦點是眼前的問題,而不是尋找答案
.
大部分的抱怨都有帶負情緒,而這個負面情緒隱含的想法是:所
發生的一切都是(衝著我來的.)
想用負面,抱怨的話語(<你老是這樣>)來滿足需求,往往不會有
什麼改變.
要是擰正面的方式來說(<我希望能這樣>)比較可能解決問題.
這個事
表達需求時,(你可能不知道....)是個神奇的用語.這句話既能
讓你表達不滿,又不為讓你的意見顯得太有針對性.
愛不會讓人具有通靈的能力,(而且,他愛你實並不能免除滿足
自己需求的責任.你需要的東西,要由你自己去取得,
這是你的責任,不是他的責任.)
不抱怨不代表逆來順受(要求的人傻一時,不要求的人傻一世.)
努力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一定要堅持到底,直到獲得想要的結果
.
敷衍兩三下說:(看吧,我說過不會有用的)只會讓自己真的成為
受害者.
向其他人抱怨要對方認同我們的困境,也是讓我們的不做為顯
得所當然.
為什麼會這樣?跟某人出現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去找其他人抱怨
?
儘管對目前的情況不滿意,但我們往往寧願保持不動,也不願冒
著被拒絕或被處罰的危險.
我們就像個尿布髒的嬰兒,對這每個人哭,就是不去找能幫我們
換尿布的人.
活不出抱怨的人生,擁有不抱怨得關係,並不表示管你喜喜歡,
都只能逆來順受.滿足自己的需求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當你抱怨時,事告訴對方你不要什麼,而人的心思不可能
專注在一個概念的相反面,去處理這一面的問題.
因此,你必須把(不要這麼做)改成(請你那麼做).
馬可福音第四章第二十四節說:(妳們用什麼量器給人,也必須
用什麼量器給妳們).
人會不滿.多半是因為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
不滿會導致抱怨,抱怨引起不滿,在導致另一個抱怨,然後再造
成更多的不滿,如此循環不已,形成一個(不滿->抱怨)的輪迴.
人為何抱怨...
抱怨往往是想滿足某種社會或心理上的需求,但努力的方向月
是錯誤的.給對方渴望得到的關注後,
它們或許就會少抱怨一點,接下癌你會發現,你也會開始得到你
想要的關注.
科瓦斯基博士說:(許多抱怨,都不是反映抱怨者對抱怨目標或
對象的真正態度,而是想要引起特定的人際反應).
這些(人際反應)可分為五點:(一)吸引注意;(二)推卸責任;(三
)激起羨慕;(四)獲取權力;(五)為表現不佳辯解.
(一)每個人都渴望的東西是(注意).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知道他
的存在,
僅僅只是讓對方了解你知奧他的存在,醉能讓他感受你對他的
重視.
人際關係不是慾望,而是需要.
讚美別人的行為,永遠是討喜的.
(二)抱怨往往用來為個人卸責.他代表的意思是:(那不是我的
工作,那不能怪我,那不是我的責任.)
最低程度的心靈成長,是老把自己當成受害者.
瑋恩.戴爾說:(你教別人怎麼待你,就會得到那樣的待遇).
你要了解,的,別人對待你的方式是你教出來的,你必須開始問
自己,
你可以改變什麼來轉化他們對待你的方式.
威廉.華德說:(悲觀者抱怨風向,樂觀者期待轉向,務實者調整
方向).
不論你處在何種關係中,你都有能力調整風帆,為關係的發展負
起責任.
(三)許多抱怨是一種偽裝,背後有著幾乎藏不住的優越感.
案是自己的優越,事實上往往透露著不安全感,利用抱怨來自誇
,
等於說:(請告訴我很好,因此時此刻,我覺得自己在這一點事有
問題的).
不是每次人家來找妳吵架,你就得跟他吵,對方的批評其實只是
想膨脹負面得自我形象.
(四)在人際關係中,很多人也會利用抱怨讓你跟他門站在一起
對抗其他人,
例:家裡有人對另一個人不滿,就可能會向你抱怨那個人,
以確定已在必要時會站在他這邊,抱怨者等於在建立權力基礎.
在人際關係中,不要隨便聽信他人的抱怨,搖擺不定,而是要弄
清事情,不讓別人左右.
(五)有些人會利用抱怨為自己表現不好找藉口,也許是在嘗試
某件事之前就這麼說以防萬一,
若實際的表現不好,他們就會以抱怨來證明這樣的結果事有正
當理由的.
想要得到別人的注意,之人之所以報怨的主要原因.
歐普拉說:(人除了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之外,在這一刻盡全力,
也是為下一刻做準備.)
瑪雅.安哲羅博士:(抱怨,讓野獸知道附近有囊中物).
莎莉.麥克琳說:(老想著負面的事,只會增加他的力量).
喬治.華盛頓.卡芣說:(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來自於習慣為自
己找藉口的人).
處理(怒氣)...
抱怨不會讓問題改善,反而會讓情況繼續僵持,越發洩,越不滿,
問題只會越來越多;處理怒氣才能釋放負面能量,讓你釋懷.
弗郎索瓦.費奈隆說:(只有不完美的人會抱怨不完美的事,人越
完美,對於其他人的缺點,就會越溫和.越包容).
如果互相抱怨,我們進退兩難的處境會有改善嗎?要是我們其中
有人抱怨,其他人會得到安慰嗎?或覺得更有希望嗎?
生氣是負面的能量,誤會因為把怒氣丟給別人,你就不生氣了;
你反而會增加對對方的不快,
而它們的不快又會回過頭來跟你的痛苦攪再一起.反而會讓情
況更加惡化.
不是指人應該壓抑怒氣,是要心平氣和的把事情說出來,這叫(
處理).
發洩不僅減輕布塊或改善問題,會更觸動我們內心的劣根性,把
衝突視為獎勵,而想要重複衝突的經歷,換句話說;激進行為會
讓人興奮.
(處理)涉及改變,而重要的一點是:改變的是你,而不是另一個
當事人,簡單來說,就是把不清楚的地方弄清楚.
在任何關係中,你只佔了一半的位置,卻有百分之百的回應能力
,可以改善情況.(處理)是要確定你能掌握一切,看清你所有的
選擇.
要怎麼分辨你是在發洩還是處理事情?答案就隱藏在你情緒中
的能量.
例:你很激動嗎?你想確定對方是錯的,讓某人同意你的看法嗎?
想讓其他人覺得對方是個壞人嗎?覺得生氣想要反駁嗎?你想要
吵架嗎?
希望你找來討論的人,也跟你一樣與另一當事人對立嗎?若
以上有一個問題是肯定的.你就是在發洩,而不是處理.
不抱怨
處理後最佳的理想狀態.應該是能椑益所有人才對.
重點是自己
人與人的關係,不論與愛人,家人或同事都一樣,只要有一個人
改變,整體關係的互動狀態也會跟著改變,你必須當那個最先改
變的人.
一昧的指責只會消滅你主動改變關係的能力.
別人知道這些關於你的事,你自己卻不知道,這是因為那往往就
是你不想要知道的事,你覺得那是很恐怖的大問題或大缺點,一
直在逃避.
聽別人說這些事確實存在,你或許會感受威脅,沒有人喜歡聽到
自己某段關係出錯,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處理紙盒事時有關,並不會去揣測動機,也不會焦距在對方的缺
點,處理就像新聞報導一樣,只敘述事情的經過,不多做評論或
分析.
發生了一件事,你很傷心,就承認你很傷心;你很生氣,就承認你
的生氣;害怕,就大方承認你很害怕;
你可以這麼說:(我覺得很傷心).(我覺得很生氣).(我很害怕).
承認.並且把妳的感覺說出來,可以讓這些感覺從幽暗處來到明
亮處,
以便有機會消散.
一個適合協助你處理事情的夥伴應該是:你非常信任的人.立場
中立.能夠不介入衝突.能夠傾聽與回應.真心想要幫助你.
願意告訴你毫不遮掩的事實.你願意告訴他你毫不遮掩的事實.
亞里斯多德說:(持續特定的行為,人就會變成特定的樣子.做公
正的事,你就會公正;做溫柔的事,你就會溫柔;坐勇敢的事,你
就會勇敢).
當你的行為像是一個擁有理想關係的人所表現的行為時,你就
會改變;而當你一改變,也就改變了關係中的動力和發展方向.
練習和自己相處...
所有你跟他人的關係,探究到最後,其實都翻反映了你跟自己的
關係,你跟別人的相處能力.要建立在不抱怨的關係,
你必須物你所有的關係負責,因此,你要對你跟自己的關係負責
.
成長來自於面對挑戰,不斷調整適應.
心靈的成長方式也一樣,要逼自己超越目前能承受得程度,靠的
是經驗和各種困難,然後慢慢培養克服困難的能力,這就是成長
.
麥當勞的創辦人雷.克羅克說:(當你是個菜鳥時,會一直成長;
等到你成熟時,也就準備腐爛了).
亨利.米勒說:(所有的成長都是一種冒險,是一種沒有經驗輔助
,必須隨機應變的行動.)
我們來到世上是為了成長,而人生的經驗則給我們很多成長的
動力,而且,這些經驗不只是帶給我們痛苦的挑戰,往往也帶來
了禮物.
我們來人世間成長,其他人則供了我們成長的挑戰.回饋,典範
與靈感.
感情也是要成長的
若你是雇主,雇用了一個不願意執行職務要求員工,你就必須放
他走.
若你正在處理一段親密關係中,而一夫一妻制對你很重要,那麼
背叛你的人就得離開.
若你認為之前的感情都是失敗的,你就是帶著一個(感情輸家)<
你>進入未來的關係中;食譜有難吃的食材,成品當然很難吃.
你過去的感情沒有失敗,而是完成了.
若你從過去的經驗中學到教訓,就不必擔心自目前的感情會重
蹈覆轍.
然而,要是你從一段感情換到下一段感情,一直出現同樣的錯誤
,就表示還有問題等待著你去辨識,承認,還有修復.
你心裡對自己掛了哪些圖片?或許想到自己,你心裡浮現的各種
畫面都跟臉的.不開心的.洩氣的.有壓力的.痛苦的事件有關,
也因此侷限你欣賞自己本質的能力.來撤換這些圖片了,回想快
樂,成功,順利的事,把這些事寫下來.
別混淆了個人特質與缺點.我們常把自己欣賞的人理想化,以為
他們不會像我們一樣,
而對自己沒有信心,不安,或做出自我設限的行為,但事實並非
如此.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而天賦就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絕不要跟事實爭辯.
拜倫.慨地說過:(有個辦法可以知道某些事應不應該發生,那就
是事情發生了沒).
如果事情發生了,就有它該發生的理由,只要你願意好好探索,
就一定能從經驗中獲益.只要找的夠久,挖得夠深,幾乎任何經
驗都為有好的一面.
無論過去發什麼事,你都要接受事情已經發生了,應該往前走,
不要一直覺得這一切都不應該如此.
原諒自己,相信一切都出於善意.
你一定也做過明知道是不對的事,但你在做那件事時,並不認為
那是錯的.在抽離當時的情境後,你還一直為過去得行為滿懷歉
疚,
把自己視為罪人.你為自己做過的事感愧疚.自責.後悔,然而考
量到當時的情況,以及你心靈成熟度,你只是做了當時能力所及
的事而已.
該是把妳對自己的怨怒放掉的時候了,該是原諒自己的時候了.
原諒別人很難,而原諒自己幾乎完全不可能,因為我們為自己設
下標準,
往往嚴格到不切實際的地步.
就像試著原諒別人一樣,現在你要試著原諒你自己.
開始跟這個你一輩子都擺脫不掉的人建立健康有好的關係,就
能轉換你所有人的關係.
真實無偽的關係必須從發現,原諒,讚美你真實無偽的開始,如
果你想擁有健康.快樂.互相扶持關係,就一定要從內心做起.
人際關係是為了:一.享受樂趣;二.追求成長.
紀伯倫說:(很多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麥可.貝維說:(一切的原諒,終究都是原諒自己).
想改善你與別人的關係,卻不先修復已與自己的關係,都只是白
費力氣,效果也很短暫.
關乎個人,但也非關個人....
榮格:(別人讓我們不舒服的地方,都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自己).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作者說:(指責對手腐敗的政治人物,也
可能會被認為不誠實的人,愛說他人緋聞八卦的人,也可能被看
做不道德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對方聽到你抱怨別人,會認為你也有你抱
怨的那個特質?
原因是:我們很容易在別人身上看到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也具
備的特質.
人際關係幫助我們成長,而成長就是發現自己需要修復和改變
的地方.只有改變,才能成長,
而與他人之間的衝突,會一次又一次讓我們看到自己需要改變
的地方.
想要抱怨別人時,應改先找找自己否也有同樣的行為.
別把行為抱怨當做人身攻擊;人的不滿通常可分為五大類:
(一)行為(關於對方的行為,或對方缺少的行為)例:<你又把襪
子丟在地上了>
(二)個人特質(關於對方的個性或觀念)例:<你真是多嘴婆,老
是說個不停,都不聽別人說話>
(三)表現(對方表現某行為的方式)例:<你那顆樹種錯了,洞應
該挖深一點才對>
(四)抱怨(關於對方的抱怨行為)例:<你老是對我抱怨東抱怨西
的>
(五)個人外表,例:<你的頭髮亂七八糟,你到底有沒有洗頭阿>
有將近四分之三的抱怨都起因於對方做或沒做件事,雖然絕大
多數抱怨都是關於某人行為,但聽到抱怨自己的話語,
人通常會當作是人身攻擊,換句話說,((報怨的事行為,但聽在
被報怨的人耳裡,這些話就是對她們的輕辱))
當你針對某人表示意見時,務必表明你並不是在批評他的個人
價值.
改進的事你的行為,而不是你的價值.
我們的行為往往是童年感情創傷的證據,在人生的成長中,意味
著發覺救傷口而加以處理.
不要放棄改變的選擇權.
人際關係裡的問題可能很難纏.很嚴重.甚至很可怕.但問題出
現,是為了得到修復,而且是用愛來修復.
我們改變,對方就會改變.當我們承擔起建立關係的責任時,就
給了自己改變關係的力量.這是我們本來就擁有的力量,
我們可以建立衝突不斷的關係,也能建立不抱怨的關係,選擇權
握在我們手上.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只要願意負起責
任,就能有效轉換.
愛因斯坦說:(人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們稱這個整體為宇宙,而人
是宇宙裡受到時空限制的一部分.人感受自己,自己的想法與感
覺,
以為自己是跟其他部分分離的,這是一種意識的錯覺,這種錯覺
是禁錮我們的鳥籠,把我們束縛在個人的慾望理,只對少數親近
的人有好感,
我們的任務應該是擴大我們的同情心,擁抱所有生命以及大自
然的美好,將自己從鳥籠裡釋放出來).
派特.帕瑞利說:(大家都想要事情更好,但沒有人想要事情改變
).
把最大的問題化為最深的福份...
莎士比亞說:(布魯圖,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關係是沒有盡頭的,或許有一段特定的關係會結束,但關係永遠
不會有盡頭;只要存在,就會產生關係.
痛苦與不滿是靈魂成長自然會有的一部分,拒絕這些,就是拒絕
成長.然而,製藥業卻利用不安與不滿這類在正常不過的經驗,
製造了一大堆抗憂鬱藥與抗焦慮藥,麻痺我們的感覺.
沒有問題.掙扎.不安.不是人生,而是死亡.
你不能只是決定你想要快樂的關係,你必須把這個目標當作你
絕對不會改變的企圖,並堅持到底.
愛默生寫道:(不論做什麼都需要勇氣,不論你決定怎麼做,都會
有人跟你說你錯了.總會出現一些困難,誘惑你相信批評你的人
才是對的,
規畫行動並且堅持到底,須要跟士兵一樣的勇氣.和平會有勝利
的一日,但是需要勇敢的人去爭取).
In The End
你要創造什麼樣的人生是由你來主宰,而不是情人,朋友,家人.
人生總會有很多的苦難~難題~瓶頸~而你選擇對的方法去解決
嗎?還是放任你繼續惡化呢?
我很喜歡裡面的一句話,我不依定要跟他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但我也不需要把她當敵人~隨時放大他.
也許很多人都不懂為什麼她們怎麼會這樣對待我.為什麼批判
我.隨時隨地把自己想刺蝟一樣帶著防備.
你怎麼從中獲取經驗跟成長呢!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你永遠有改變的選擇權,改變用自己的方法
去框架對方,
改變用發洩怨怒代替解決問題的態度,停止繼續製造報院的負
面能量,
便能藉此開啟關係的新視界,讓不報怨的關習慣為你帶來意想
不到的好人緣.
你有能力轉換不愉快的關係....
他人是我們最大的禮物,他人也可能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只要能跟他人建立穩固的交流,你就更有機會去影響他人,帶來
正面的改變.
我跟他人的關係,可能提升人生各層面的品質,也可能製造極大
的壓力.
人際關係既能為我們帶來喜悅,也能為我們帶來痛苦,既能帶來
安慰,也能帶來衝突,既能帶來平靜,也能帶來權力鬥爭.
幾乎所有的抱怨,都跟人際關係有關.我們抱怨的內容,幾乎都
是關於另一個人-跟我們有某種關係的人.
否定的態度與負面的溝通,會讓人對一段關係感到不滿.(不快
樂的關係,最明顯的特質就是抱怨.)
你跟別人相處的能力,是你跟人建立關係的關鍵,而你培養以及
維護關係的能力,一樣能為你帶來你想要的物質財產.
抱怨往往會扭曲.侵蝕.甚至毀掉攸關我們幸福健康的人際關係
.
報怨時,人跟人的關係會失去活力.逐漸惡化.
抱怨將我們的重心從對方原本吸引我們的優點,轉移到對方的
缺點.這種轉變會讓我們落入一種陷阱,
我們會覺得不滿足,而對方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他人即地獄>>若我們與某人的交流受到扭曲與傷害,那麼對
方對你而言,就會是地獄.
你決定了關係得走向....
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的想法.
莎士比亞說:世間是無好壞,全為思想使然.
你想改變別人嗎?你可以改變別人,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做該做的
事.
想要擁有健康,快樂的關係,不是去學一堆操控他人的技巧,那
些技巧的效果往往都是很短暫的.
你必須先改變對方在你心中的評價,這是一切的源頭.
你可以一輩子等待,抱怨,堅持要對方改變,然後得不到任何效
果.
或者,你可以瞭解,你跟對方互動的經驗指示各種可能情況的其
中之一.
而你可以開始集中心力,創造出符合你理想關係的夥伴.
當我們判斷某人是不好的,我們就在腦海裡為了這個判斷建立
了一個案例,
然後一次又一次尋找支持這個看法的證據.
於是,在每一次的互動中,對方都是一個擁有這些缺點的人.
建立在負面觀感上的關係,是不可能存在在天堂的.
我們看到別人的行為,賦予他判斷,對方再依據我們的行為,
把他感受到的判斷接受過去.就這樣來來回回,互相作用,每一
次的互動都更加強了我們先入為主的看法.
同情的定義是:敏銳查覺到他人的痛苦,並希望看到痛苦減輕.
人會因為自己內心的痛苦而去傷害別人,所以布要以直覺的反
應以為這些人就是壞人.
強烈嚴厲的話語,表是心虛.
從青春期的後期開始,我們就會選擇性地保留某些經驗,呼略或
忘記其他經驗,
用這種方式來製造有如戲劇般得個人神話.
你洗了車子的外面,單燈頭還是不肯大放光明.真正的問題不在
外面,而是在裡面.
要擁有不抱怨得關係,重點不在學會做什麼事,而是學會當什麼
樣的人.
意測是人際關係的白蟻.
當世界碰撞時...
若是能把改變是為值得讚賞的事,而不是對彼此關係的威脅,
這個改變就會在兩人的關係中創造出讓彼此去探索的新領域.
男人跟女人結婚,以為他遠不會改變;女人跟男人結婚,以為她
可以改變他,結果兩個都錯了.
當兩個人(漸行漸遠),很可能會開始只注意到兩人之間的差異,
而忘了最初互相吸引的地方.
若當初互相吸引的某些特質起了變化,兩人也可能無法放開心
胸,去欣賞對方新特質的美妙之處.
把焦點放在享受彼此的互動,而非挑剔彼此的差異,就能創照和
諧.
若我們能欣賞對方在那一刻的轉變,而不是哀嘆他的改變,或一
心一意希望他如何改變,
彼此的關係就能達到高峰.
爭辯只是浪費時間,卻也是關係不佳的人經常做的一件事.
約翰.藍儂說:(事實裡留很多想像空間)事實個相對得概念,你
有你的事實,
跟你分享各種關係的人也有他們的事實,這些事實是各自獨立
也隨時改變的,我們要習慣這一點.
我們活在各自不同的世界,而關係就是兩個世界的交流,若堅持
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正確的世界,
只會招來不愉快的關係.
苦難的根源是執著.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們的世界)是我們創造的產物,因此也可能是我們執著不放
的東西.
緊抓著怨怒只會傷害自己.不是對方.
跨出原諒的第一步是自問:這件遺憾的事帶來什麼好處?
你把痛苦帶著走,一次又一次的挖開傷口,用負面得想法和感覺
啃蝕掉自己的靈魂,
你傷害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
美國牧師福斯迪克說:(恨人,就像為了趕走一隻老鼠而燒了自
己的房子.)
你必須停止燒掉你情緒和心靈的房子,你必須原諒.
原諒(Forgiving)是<給予>(For iving),是一份你給自己最好
的禮物.
不同的觀點需要溝通來磨合.
就算你贏了--也就是說,你讓對方同意你對事情描述是正確的,
只會感受壓倒對方的勝利,而不是戰勝自己真正的平靜.
以(我)為主的敘述,表示說話者承認餓次經驗只是如此,是他的
經驗.
以(你)為主的敘述,表示說話者是受害者,他再責怪另一個人讓
他生氣.
原諒他人犯的錯,尊重自己獨特的世界,也尊重其他人活著的世
界.
克莉絲汀.瑪多說:(付出的人,是擁有最多掌控權的人.)
亞歷山大.潘尼說:(一段關係最終的考驗,是既使不同意對方的
看法,也能手牽著手.)
再關係中滿足自我需求...
用正面的話來表達需求,會比負面的話語更有機會得到你想要
的結果.
在所有動物中,唯有人這個動物,不願意因為達成本能的慾望就
感到滿足.
如果一段關係裡有很多抱怨,關係裡的當事人就會比較不快樂.
腐蝕大部分關係基礎的強酸--就是抱怨.
向一個人抱怨,會降低這份關係的整體活力;而抱怨對方,怎會
讓對方感覺你沒有那麼看中她,等於在彼此的關係中種下禍因.
湯姆斯.屎單力博士說:(標籤往往有辦法活化符合表事的行為)
當你抱怨某人行為的時候,對方更有可能繼續,而不是改掉那種
行為.
人會抱怨,就像嬰兒為什麼哭啼.
一段含有負面能量的敘述,焦點是眼前的問題,而不是尋找答案
.
大部分的抱怨都有帶負情緒,而這個負面情緒隱含的想法是:所
發生的一切都是(衝著我來的.)
想用負面,抱怨的話語(<你老是這樣>)來滿足需求,往往不會有
什麼改變.
要是擰正面的方式來說(<我希望能這樣>)比較可能解決問題.
這個事
表達需求時,(你可能不知道....)是個神奇的用語.這句話既能
讓你表達不滿,又不為讓你的意見顯得太有針對性.
愛不會讓人具有通靈的能力,(而且,他愛你實並不能免除滿足
自己需求的責任.你需要的東西,要由你自己去取得,
這是你的責任,不是他的責任.)
不抱怨不代表逆來順受(要求的人傻一時,不要求的人傻一世.)
努力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一定要堅持到底,直到獲得想要的結果
.
敷衍兩三下說:(看吧,我說過不會有用的)只會讓自己真的成為
受害者.
向其他人抱怨要對方認同我們的困境,也是讓我們的不做為顯
得所當然.
為什麼會這樣?跟某人出現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去找其他人抱怨
?
儘管對目前的情況不滿意,但我們往往寧願保持不動,也不願冒
著被拒絕或被處罰的危險.
我們就像個尿布髒的嬰兒,對這每個人哭,就是不去找能幫我們
換尿布的人.
活不出抱怨的人生,擁有不抱怨得關係,並不表示管你喜喜歡,
都只能逆來順受.滿足自己的需求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當你抱怨時,事告訴對方你不要什麼,而人的心思不可能
專注在一個概念的相反面,去處理這一面的問題.
因此,你必須把(不要這麼做)改成(請你那麼做).
馬可福音第四章第二十四節說:(妳們用什麼量器給人,也必須
用什麼量器給妳們).
人會不滿.多半是因為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
不滿會導致抱怨,抱怨引起不滿,在導致另一個抱怨,然後再造
成更多的不滿,如此循環不已,形成一個(不滿->抱怨)的輪迴.
人為何抱怨...
抱怨往往是想滿足某種社會或心理上的需求,但努力的方向月
是錯誤的.給對方渴望得到的關注後,
它們或許就會少抱怨一點,接下癌你會發現,你也會開始得到你
想要的關注.
科瓦斯基博士說:(許多抱怨,都不是反映抱怨者對抱怨目標或
對象的真正態度,而是想要引起特定的人際反應).
這些(人際反應)可分為五點:(一)吸引注意;(二)推卸責任;(三
)激起羨慕;(四)獲取權力;(五)為表現不佳辯解.
(一)每個人都渴望的東西是(注意).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知道他
的存在,
僅僅只是讓對方了解你知奧他的存在,醉能讓他感受你對他的
重視.
人際關係不是慾望,而是需要.
讚美別人的行為,永遠是討喜的.
(二)抱怨往往用來為個人卸責.他代表的意思是:(那不是我的
工作,那不能怪我,那不是我的責任.)
最低程度的心靈成長,是老把自己當成受害者.
瑋恩.戴爾說:(你教別人怎麼待你,就會得到那樣的待遇).
你要了解,的,別人對待你的方式是你教出來的,你必須開始問
自己,
你可以改變什麼來轉化他們對待你的方式.
威廉.華德說:(悲觀者抱怨風向,樂觀者期待轉向,務實者調整
方向).
不論你處在何種關係中,你都有能力調整風帆,為關係的發展負
起責任.
(三)許多抱怨是一種偽裝,背後有著幾乎藏不住的優越感.
案是自己的優越,事實上往往透露著不安全感,利用抱怨來自誇
,
等於說:(請告訴我很好,因此時此刻,我覺得自己在這一點事有
問題的).
不是每次人家來找妳吵架,你就得跟他吵,對方的批評其實只是
想膨脹負面得自我形象.
(四)在人際關係中,很多人也會利用抱怨讓你跟他門站在一起
對抗其他人,
例:家裡有人對另一個人不滿,就可能會向你抱怨那個人,
以確定已在必要時會站在他這邊,抱怨者等於在建立權力基礎.
在人際關係中,不要隨便聽信他人的抱怨,搖擺不定,而是要弄
清事情,不讓別人左右.
(五)有些人會利用抱怨為自己表現不好找藉口,也許是在嘗試
某件事之前就這麼說以防萬一,
若實際的表現不好,他們就會以抱怨來證明這樣的結果事有正
當理由的.
想要得到別人的注意,之人之所以報怨的主要原因.
歐普拉說:(人除了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之外,在這一刻盡全力,
也是為下一刻做準備.)
瑪雅.安哲羅博士:(抱怨,讓野獸知道附近有囊中物).
莎莉.麥克琳說:(老想著負面的事,只會增加他的力量).
喬治.華盛頓.卡芣說:(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來自於習慣為自
己找藉口的人).
處理(怒氣)...
抱怨不會讓問題改善,反而會讓情況繼續僵持,越發洩,越不滿,
問題只會越來越多;處理怒氣才能釋放負面能量,讓你釋懷.
弗郎索瓦.費奈隆說:(只有不完美的人會抱怨不完美的事,人越
完美,對於其他人的缺點,就會越溫和.越包容).
如果互相抱怨,我們進退兩難的處境會有改善嗎?要是我們其中
有人抱怨,其他人會得到安慰嗎?或覺得更有希望嗎?
生氣是負面的能量,誤會因為把怒氣丟給別人,你就不生氣了;
你反而會增加對對方的不快,
而它們的不快又會回過頭來跟你的痛苦攪再一起.反而會讓情
況更加惡化.
不是指人應該壓抑怒氣,是要心平氣和的把事情說出來,這叫(
處理).
發洩不僅減輕布塊或改善問題,會更觸動我們內心的劣根性,把
衝突視為獎勵,而想要重複衝突的經歷,換句話說;激進行為會
讓人興奮.
(處理)涉及改變,而重要的一點是:改變的是你,而不是另一個
當事人,簡單來說,就是把不清楚的地方弄清楚.
在任何關係中,你只佔了一半的位置,卻有百分之百的回應能力
,可以改善情況.(處理)是要確定你能掌握一切,看清你所有的
選擇.
要怎麼分辨你是在發洩還是處理事情?答案就隱藏在你情緒中
的能量.
例:你很激動嗎?你想確定對方是錯的,讓某人同意你的看法嗎?
想讓其他人覺得對方是個壞人嗎?覺得生氣想要反駁嗎?你想要
吵架嗎?
希望你找來討論的人,也跟你一樣與另一當事人對立嗎?若
以上有一個問題是肯定的.你就是在發洩,而不是處理.
不抱怨
處理後最佳的理想狀態.應該是能椑益所有人才對.
重點是自己
人與人的關係,不論與愛人,家人或同事都一樣,只要有一個人
改變,整體關係的互動狀態也會跟著改變,你必須當那個最先改
變的人.
一昧的指責只會消滅你主動改變關係的能力.
別人知道這些關於你的事,你自己卻不知道,這是因為那往往就
是你不想要知道的事,你覺得那是很恐怖的大問題或大缺點,一
直在逃避.
聽別人說這些事確實存在,你或許會感受威脅,沒有人喜歡聽到
自己某段關係出錯,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處理紙盒事時有關,並不會去揣測動機,也不會焦距在對方的缺
點,處理就像新聞報導一樣,只敘述事情的經過,不多做評論或
分析.
發生了一件事,你很傷心,就承認你很傷心;你很生氣,就承認你
的生氣;害怕,就大方承認你很害怕;
你可以這麼說:(我覺得很傷心).(我覺得很生氣).(我很害怕).
承認.並且把妳的感覺說出來,可以讓這些感覺從幽暗處來到明
亮處,
以便有機會消散.
一個適合協助你處理事情的夥伴應該是:你非常信任的人.立場
中立.能夠不介入衝突.能夠傾聽與回應.真心想要幫助你.
願意告訴你毫不遮掩的事實.你願意告訴他你毫不遮掩的事實.
亞里斯多德說:(持續特定的行為,人就會變成特定的樣子.做公
正的事,你就會公正;做溫柔的事,你就會溫柔;坐勇敢的事,你
就會勇敢).
當你的行為像是一個擁有理想關係的人所表現的行為時,你就
會改變;而當你一改變,也就改變了關係中的動力和發展方向.
練習和自己相處...
所有你跟他人的關係,探究到最後,其實都翻反映了你跟自己的
關係,你跟別人的相處能力.要建立在不抱怨的關係,
你必須物你所有的關係負責,因此,你要對你跟自己的關係負責
.
成長來自於面對挑戰,不斷調整適應.
心靈的成長方式也一樣,要逼自己超越目前能承受得程度,靠的
是經驗和各種困難,然後慢慢培養克服困難的能力,這就是成長
.
麥當勞的創辦人雷.克羅克說:(當你是個菜鳥時,會一直成長;
等到你成熟時,也就準備腐爛了).
亨利.米勒說:(所有的成長都是一種冒險,是一種沒有經驗輔助
,必須隨機應變的行動.)
我們來到世上是為了成長,而人生的經驗則給我們很多成長的
動力,而且,這些經驗不只是帶給我們痛苦的挑戰,往往也帶來
了禮物.
我們來人世間成長,其他人則供了我們成長的挑戰.回饋,典範
與靈感.
感情也是要成長的
若你是雇主,雇用了一個不願意執行職務要求員工,你就必須放
他走.
若你正在處理一段親密關係中,而一夫一妻制對你很重要,那麼
背叛你的人就得離開.
若你認為之前的感情都是失敗的,你就是帶著一個(感情輸家)<
你>進入未來的關係中;食譜有難吃的食材,成品當然很難吃.
你過去的感情沒有失敗,而是完成了.
若你從過去的經驗中學到教訓,就不必擔心自目前的感情會重
蹈覆轍.
然而,要是你從一段感情換到下一段感情,一直出現同樣的錯誤
,就表示還有問題等待著你去辨識,承認,還有修復.
你心裡對自己掛了哪些圖片?或許想到自己,你心裡浮現的各種
畫面都跟臉的.不開心的.洩氣的.有壓力的.痛苦的事件有關,
也因此侷限你欣賞自己本質的能力.來撤換這些圖片了,回想快
樂,成功,順利的事,把這些事寫下來.
別混淆了個人特質與缺點.我們常把自己欣賞的人理想化,以為
他們不會像我們一樣,
而對自己沒有信心,不安,或做出自我設限的行為,但事實並非
如此.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而天賦就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絕不要跟事實爭辯.
拜倫.慨地說過:(有個辦法可以知道某些事應不應該發生,那就
是事情發生了沒).
如果事情發生了,就有它該發生的理由,只要你願意好好探索,
就一定能從經驗中獲益.只要找的夠久,挖得夠深,幾乎任何經
驗都為有好的一面.
無論過去發什麼事,你都要接受事情已經發生了,應該往前走,
不要一直覺得這一切都不應該如此.
原諒自己,相信一切都出於善意.
你一定也做過明知道是不對的事,但你在做那件事時,並不認為
那是錯的.在抽離當時的情境後,你還一直為過去得行為滿懷歉
疚,
把自己視為罪人.你為自己做過的事感愧疚.自責.後悔,然而考
量到當時的情況,以及你心靈成熟度,你只是做了當時能力所及
的事而已.
該是把妳對自己的怨怒放掉的時候了,該是原諒自己的時候了.
原諒別人很難,而原諒自己幾乎完全不可能,因為我們為自己設
下標準,
往往嚴格到不切實際的地步.
就像試著原諒別人一樣,現在你要試著原諒你自己.
開始跟這個你一輩子都擺脫不掉的人建立健康有好的關係,就
能轉換你所有人的關係.
真實無偽的關係必須從發現,原諒,讚美你真實無偽的開始,如
果你想擁有健康.快樂.互相扶持關係,就一定要從內心做起.
人際關係是為了:一.享受樂趣;二.追求成長.
紀伯倫說:(很多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麥可.貝維說:(一切的原諒,終究都是原諒自己).
想改善你與別人的關係,卻不先修復已與自己的關係,都只是白
費力氣,效果也很短暫.
關乎個人,但也非關個人....
榮格:(別人讓我們不舒服的地方,都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自己).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作者說:(指責對手腐敗的政治人物,也
可能會被認為不誠實的人,愛說他人緋聞八卦的人,也可能被看
做不道德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對方聽到你抱怨別人,會認為你也有你抱
怨的那個特質?
原因是:我們很容易在別人身上看到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也具
備的特質.
人際關係幫助我們成長,而成長就是發現自己需要修復和改變
的地方.只有改變,才能成長,
而與他人之間的衝突,會一次又一次讓我們看到自己需要改變
的地方.
想要抱怨別人時,應改先找找自己否也有同樣的行為.
別把行為抱怨當做人身攻擊;人的不滿通常可分為五大類:
(一)行為(關於對方的行為,或對方缺少的行為)例:<你又把襪
子丟在地上了>
(二)個人特質(關於對方的個性或觀念)例:<你真是多嘴婆,老
是說個不停,都不聽別人說話>
(三)表現(對方表現某行為的方式)例:<你那顆樹種錯了,洞應
該挖深一點才對>
(四)抱怨(關於對方的抱怨行為)例:<你老是對我抱怨東抱怨西
的>
(五)個人外表,例:<你的頭髮亂七八糟,你到底有沒有洗頭阿>
有將近四分之三的抱怨都起因於對方做或沒做件事,雖然絕大
多數抱怨都是關於某人行為,但聽到抱怨自己的話語,
人通常會當作是人身攻擊,換句話說,((報怨的事行為,但聽在
被報怨的人耳裡,這些話就是對她們的輕辱))
當你針對某人表示意見時,務必表明你並不是在批評他的個人
價值.
改進的事你的行為,而不是你的價值.
我們的行為往往是童年感情創傷的證據,在人生的成長中,意味
著發覺救傷口而加以處理.
不要放棄改變的選擇權.
人際關係裡的問題可能很難纏.很嚴重.甚至很可怕.但問題出
現,是為了得到修復,而且是用愛來修復.
我們改變,對方就會改變.當我們承擔起建立關係的責任時,就
給了自己改變關係的力量.這是我們本來就擁有的力量,
我們可以建立衝突不斷的關係,也能建立不抱怨的關係,選擇權
握在我們手上.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只要願意負起責
任,就能有效轉換.
愛因斯坦說:(人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們稱這個整體為宇宙,而人
是宇宙裡受到時空限制的一部分.人感受自己,自己的想法與感
覺,
以為自己是跟其他部分分離的,這是一種意識的錯覺,這種錯覺
是禁錮我們的鳥籠,把我們束縛在個人的慾望理,只對少數親近
的人有好感,
我們的任務應該是擴大我們的同情心,擁抱所有生命以及大自
然的美好,將自己從鳥籠裡釋放出來).
派特.帕瑞利說:(大家都想要事情更好,但沒有人想要事情改變
).
把最大的問題化為最深的福份...
莎士比亞說:(布魯圖,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關係是沒有盡頭的,或許有一段特定的關係會結束,但關係永遠
不會有盡頭;只要存在,就會產生關係.
痛苦與不滿是靈魂成長自然會有的一部分,拒絕這些,就是拒絕
成長.然而,製藥業卻利用不安與不滿這類在正常不過的經驗,
製造了一大堆抗憂鬱藥與抗焦慮藥,麻痺我們的感覺.
沒有問題.掙扎.不安.不是人生,而是死亡.
你不能只是決定你想要快樂的關係,你必須把這個目標當作你
絕對不會改變的企圖,並堅持到底.
愛默生寫道:(不論做什麼都需要勇氣,不論你決定怎麼做,都會
有人跟你說你錯了.總會出現一些困難,誘惑你相信批評你的人
才是對的,
規畫行動並且堅持到底,須要跟士兵一樣的勇氣.和平會有勝利
的一日,但是需要勇敢的人去爭取).
In The End
你要創造什麼樣的人生是由你來主宰,而不是情人,朋友,家人.
人生總會有很多的苦難~難題~瓶頸~而你選擇對的方法去解決
嗎?還是放任你繼續惡化呢?
我很喜歡裡面的一句話,我不依定要跟他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但我也不需要把她當敵人~隨時放大他.
也許很多人都不懂為什麼她們怎麼會這樣對待我.為什麼批判
我.隨時隨地把自己想刺蝟一樣帶著防備.
你怎麼從中獲取經驗跟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