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流痕6-詩人的眼睛
美之流痕6-詩人的眼睛
海德格眼中的梵谷鞋
班雅明碎片中的靈光
梅格龐蒂的身體知覺
存在列斐伏爾的空間
歷經齊美爾貨幣哲學
詩人的眼睛在理論中沉思 被看見
詩人的眼睛在現實中遮蔽 看不見
詩人的眼睛在生命中去蔽 被看見
詩人的眼睛在生活中遺忘 看不見
說故事的人穿起梵谷的鞋
閒逛漫步在大都會的街上
身體是收拾者以貨幣買單
記憶經驗空間碎片的靈光
拍賣青春再現歷史的廢墟
註:寫了一首奇怪的詩,在尋找詩意的過程中,大概又是西方理論的書看多了,才有這首詩產生,或許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意外.詩人的眼睛在書本中,我似乎可以感覺到,但在現實生活中仍無法擁有那樣的敏銳觀察力,能看見事物的深層,而非只有表面,理論大方向了解,但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功力大約只有二分,自己仍在生活中不斷的學習。斷章2007/08/25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學創作」
楊風
詩人的理論眼睛
看見了世界萬物的紋理
並將它編織成一首歌...
版主回應
聲音穿過時空
來到我小小心房
串成層層疊疊的思
永昱
我也有詩人的眼睛嗎?
呵呵~
拜讀了!
^^
版主回應
每個人都有,只是要如何開啟,就得看個人了...
泊樓
西洋哲學藝術感覺上比較強調燃燒生命。東方哲學藝術則比較含有養生與無為的精神,往往比較能夠延長生命,增加生命中可供燃燒的燃料。
西洋大師往往如同萬丈光芒卻流星瞬逝,東方這類人物也有,但較少。
其實西洋大師也有很懂得增加燃料的,但可惜名氣往往不如流星瞬逝者大。
總之,若能同時兼顧亮度與長度,也許對我輩創作者而言會更平衡。
版主回應
我是先接觸中國的思想再慢慢轉讀到西方的思想..剛開始接觸衝擊很大,因為覺得很不一樣,後來就較能夠平和的看待,看得越多也越較能看見兩者相同或不同之處,及各有各的優缺點...
但思想這方面還是要花蠻多時間去了解,才能較掌握思想家的理論脈絡,因為會隨時間而轉變...早期與後期仍有差別 ...
總之現在就是多看,有時後再聽聽別人的想法...自己若有些感覺想法就會把它寫下來...
斷章
釋.道兩家學講求超脫,對於世間的名利欲望的權利的追求較無,也或許是這樣較淡然的處世哲學,對自然界的尊重,才不容易發瘋..........
對於各家大師的學問,目前都將它們視為是一種看待事物的處世哲學,各有各的長處,切入的角度不同,產生的解讀結果就不一樣,進入到後現代後本來看待事物的方式就很多元化,也比較不像以前會特別著重哪一種想法一定是這樣,反而是較能尊重他人的看法...
”當一個人的智慧有限時,對於眾多自古以來的人類智慧結晶,往往就無法詳細辨析,即便要吸收得更全面些,也都顯得吃力,因此,通常就只能夠就自己所理解的範圍進行選擇性的「相信」或「研究」。”我也這樣認為,所以對於各種學說的看法,都會想要了解一點,但是這其中總會有對於自己覺得較契合與認同的就會去多看他一些...而無形中這些學問也會變成你的思考方式,而影響你的看法...
泊樓
當一個人的智慧有限時,對於眾多自古以來的人類智慧結晶,往往就無法詳細辨析,即便要吸收得更全面些,也都顯得吃力,因此,通常就只能夠就自己所理解的範圍進行選擇性的「相信」或「研究」。
這有點像是忽然看到眼前一座龐大的山峰,上頭有無數個山洞,自己卻不知道要從哪個山洞進去才能找到寶藏,因此只能優先從眼前看起來比較近又比較安全的一個山洞走進去。
然而,走進去一段時間之後,有些人也許會發現花了很長的時間﹝大半輩子也有可能﹞卻找不到寶藏;甚至有些人進去之後就從此找不到出路,迷了路而老死於洞穴中,這也大有人在。所以,即使是走入山洞中尋寶,也有一定的風險在。
而即使是宣稱自己已經發現寶藏正確位置而活著走出來的人,所說的話卻也未必能夠盡信。其中有些人可能是自抬身價、廣納徒眾的騙子,有些人則是把眼睛所看見的金光幻影誤認為真正的寶藏,以盲引盲。
眾多宣稱找到寶藏者當中,真正找到寶藏的,可能僅是鳳毛麟角而已。
這也就是說,人類自古以來被大家所崇拜的智者當中,真正是發現或趨近於真理者,很可能只是極少數。
多數的大師們所說的道理,所寫下的理論,很可能僅僅只是曾經有過一些體會,就拿出來獻寶;或者只是出於一種想當大師的“自立門戶”之動機,或是為了迎合學術界與社會大眾的需要而編織出來的說詞。
也因此,我們身為後人,對此最好就採取更謹慎些的態度。因為知識的世界雖然迷人,卻也有同樣高的誤人風險。曾有哲人說「一部大書就是一項大惡」義近於此。
《莊子》<應帝王>,有譬喻如下:
------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 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這裡頭說明鑿了七竅之後,人類的智識能力雖大大提升了,但卻也使得原初渾沌之自然性卻因而喪失了。而後者在道家眼中,卻遠比前者更珍貴。
而那些發瘋或早死的大師們,很可能也如同被鑿了七竅的渾沌類似,是由於喪失這種原初自然性,所以才發瘋或早死的。
中國的哲人較少如此,或許要歸功於佛道二家的文化,對於自然性的重視並不亞於後天知識之故。
斷章
”詩人的眼睛”借由不同大師的思考理論來觀看事物,能看見事物多元化的面貌,與隱藏在表層之下更多的深層意涵,要擁這樣的凝視視野仍需在生活世界中不斷的反思思考與尋找....
泊樓
詩人的眼睛,可以看天觀地,亦可以睹物視人。眼裡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幫助生命的學習、成長、與體會之材料。
許多大師級人物,性格或行為異於常人,天才與瘋子一線之隔。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其承受了極大的條件壓力所導致。
很多早慧詩人、藝術家、創作者,不是發瘋就是生病、意外等原因,使得他們的生命早夭者比例頗高。目前科學家對此未能有令人滿意的解釋。但我認為這是由於這些大師的心量、智慧大於常人,因此所承擔的條件重量,也大於常人。如果承受得太沉重,就會導致壓垮,近於瘋狂。
假如我們相信這個世界長久來說是公平的。那麼,這些大師由於享受了這麼高的智慧,因此也必須對這世界要有等量的貢獻,才能公平。而其貢獻的方式之一,大概就是去承受這個世界的苦難了。
正因為這些大師承受了這世界許多苦難之後,將之提煉為知識、智慧、或感人經歷,因此減輕了後人的負擔。後人得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從更高的位置向遠處眺望。
版主回應
確實,觀看一些西方大師級的作品,那時候心中就有一些疑惑,為什麼他們最後都瘋了?像尼采,還蠻喜歡他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悲劇的誕生》..等..
也或許如你所言”這些大師由於享受了這麼高的智慧,因此也必須對這世界要有等量的貢獻,才能公平。而其貢獻的方式之一,大概就是去承受這個世界的苦難了。”
可是有時覺得很奇怪,中國的一些大師級的思家想就不會如此,印象中沒有誰是發瘋的,頂多是”放蕩不羈”,行為較不合乎常人標準,應該還不至放到發瘋的地步...
中國與西方的思家哲學,是邊看邊疑惑卻也邊覺得有趣....
斷章
”詩人的眼睛”需從日常生活中培養...
而我正在努力中...^^
無楚
謝謝斷章
●6月14日(日)~6月20日(六)
妳可以值這週的值星
不過7月初,有排妳的值星
可能隔二週之後,妳又要值星了
不知妳的時間上安排如何呢
如果可以的話
就如此說定
若有問題,再跟我說一下,即可
晚安斷章
版主回應
己經認養了~
有眾多詩友做後盾應該沒問題,
會儘量在晚上時間把詩友會會員詩作放上去...
主題詩題目也訂好了”岸”,已更新~~ ^^
泊樓
斷章耕耘的抽象派詩風,真是越來越深化了呢!
這首詩確實大大有別於我們尋常所看見的「詩」,而寫出了一種博學而理性的感覺。
詩中每一句話,都是要對西洋大師的思想有一定深度的認識才能寫得出語句。
我感覺「知識」二字是這首詩的特色。
詩人的眼睛在望向何方?也許是書籍、也許是天空、也許是腳下行走的道路...
版主回應
我想對我自己而言,目前很難再寫出第二首類以的詩作,因為那是當時一段長時間看很多那些西洋大師或者我常覺得是那些”瘋子”的理論作品所產生的,天才與瘋子通常只是一線之隔,那些之所以能成為大師通常”思考”都異於常人,所以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
但你多讀一些後又會發現某些大師他們的理論是承續前面大師理論的延續發展的,進入那個世界還蠻好玩的,不過要花好多時間,但是要離開那個世界是非常快速的,因為你所閱讀的那些理論,還無法深化成為你身體記憶的一部分,成為日常生活的思考的方式....
要重新進入那個世界,得花好一段時間,然而你必需要為現實的生活面而努力~~
大師的理論只是提供你思考的方式...要有一雙”詩人的眼睛”仍需要活用這些理論,而落於日常生活中的觀察.....
詩人的眼睛落向何方?你所提供的答案都有...
Linda
你的詩這樣寫著”詩人的眼睛在生活中遺忘 看不見”
正是我現在的心境. 我會想要哭.
因為詩人的眼睛在現實社會中,可以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 可以感受別人不能感受的事.
當詩人擁有這一份細膩時, 往往會因著這份特殊的能量, 無法與現實妥協, 寧願在生活中遺忘 看不見.
為何詩人的眼睛充滿活力與真誠, 仍舊要負荷世俗的假象.
詩人的眼睛在生活中遺忘 看不見
天上的星星 請你代替我的心
天上的月亮 請你照亮他的夢
風兒吹起一陣黑色的漩渦
為何詩人眼睛看不見
為何詩人選擇了遺忘
消失在人群裡.............
黑色的空間中
隱約有美的記憶
承受微痛的心碎
風兒你要什麼 我覺得冷
雨兒你要什麼 我好想哭
詩人眼睛望著天空吶喊
讓我走吧................
多少次熱情徘徊
多少次真誠擁抱
猶如太陽花般的甜蜜
好好收藏在詩人的眼睛裡
珍存在心的角落
偶而會想起
偶而在生活中遺忘........
不能没有愛
不能没有太陽
縱使風雨的聲音不斷
縱使黑夜太長
詩人的眼睛看不見
充滿了淚光
走向生命的寂靜..........
這是我今天的心情寫照, 因為感觸很深,所以即興地在電腦面前寫了這首詩, 請允許我在第一句話借用了你的詩句.
我想想, 詩名就叫做 [ 誰哭了]
版主回應
很高興我的詩能引起你深刻的感觸,不介意您第一句使用我詩作中的一句,想必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所經歷,看見是好或是壞很難說,有時候看見太多卻寧可自己看不見那背後的深層黑暗,有時候是看不見有看不見的好,因為看不見背後的黑暗,或許覺得有希望的存在....但如果真的看不見就無法真實的反應當代...
做為一雙詩人的眼睛是要看見的,正因能看見他人所看不見之處,才能更進一步為這個時代留下些什麼,反應當時代的生活世界,留予後代子孫...
要有一雙敏銳的詩人眼睛還真不容易,對我自己而言...
殷墟劍客
早安。
版主回應
歡迎常來~~
我也經常造訪您的網站~^^
能夠讓我想到”文字學”
文字的魅力總叫人無法抵擋
^^
九0年代的知識份子
初看這幅畫時,剎那之間是花,但隨之注意
到的是一雙眼眸的沉思。
後來,把綻放開的粉紅線條想成了煙火 , 不
僅如此,還讓人聯想成頭髮。
您的畫流露一種清新可愛的感覺 ..
版主回應
這張圖畫是好玩之下所產生的~就叫”花眼”...
或許也讓人看得”眼花”吧~~呵呵~~
遠看是朵花
再近看會注意到葉子上的”眼睛”
再整體靜下來看會到有人臉形的感覺...
放這首詩”詩人的眼睛”的時候,突然想到好像這張畫的感覺可以放,就放上來了~~
詩人的理論眼睛
看見了世界萬物的紋理
並將它編織成一首歌...
來到我小小心房
串成層層疊疊的思 2011-09-29 22: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