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 23:09:26秦島

古稱芒角咀,今成不夜城(重建花墟 四之2)

古稱芒角咀,今成不夜城(重建花墟    四之2)

@秦    島 

 

 

  許多香港年輕一代不知道,旺角也曾經是一個海灣,彌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現在的新填地街在1950年代前是海邊。時至今日,旺角已成為一個極為繁盛的「不夜城」,購物區和住宅區,同樣亦為九龍西直通新界和港島各區的最大樞紐。

  披閱老香港資料得知,在旺角未被併入油尖旺區以前,當時旺角區議會的範圍北至界限街、東至以九廣鐵路路軌為界、南至登打士街(唯橫跨登打士街的油麻地避風塘則全屬於油尖區)、西面服務範圍亦包括大角咀,而旺角大角咀兩地則以渡船街及塘尾道連接。

  西九龍填海工程完成後,油麻地避風塘位於櫻桃街以南,渡船街以西奧海城至富榮花園一帶的新填海地段則被官方稱為旺角西。同時由於早年地下鐵路車站命名的關係,弼街至界限街一帶的地方亦會被部分人稱為「太子」,由於只是民間稱謂,故未包括在官方地圖中,情況與佐敦和天后近似。

  旺角古稱芒角,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附近的村落便名為芒角村。芒角這個地名,見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縣志》;但芒角的歷史比文獻記載早上一千多年,起碼在東漢時期已經有村民定居,証據是區內的通菜街和豉油街交界處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今日繁忙的彌敦道起初是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

  根據《新安縣誌》,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背靠一小山,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著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

  由於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而當時蜑民水上人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大約在1880年代初起,望角取代芒角成為該地地名。而旺角一詞,在1887年憲報內,政府已開始使用旺角作地名。

  旺角的發展在油麻地之後。1900年代初香港政府開始在望角咀海邊一帶填海及興建避風塘,設有碼頭和道路,新發展區被名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被華文報章所使用。而原有積水菜田因為免滋生蚊蟲而被填平,發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輕工業,至1918年人口增至五千。芒角村於1920年代中被清拆,讓路予城市發展。

  由旺角取代望角成為該地的主要名字,不過旺角的英文譯名沒有改變,至今仍有水上人叫旺角為望角。戰前的旺角是個工業區,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1932年因為地租便宜,八珍甜醋總店在旺角開辦。在1950年代起該區逐漸轉型為商住區。

  回到現實和未來。洗衣街/花墟道發展計劃涉及六個地盤,總面積約為29萬平方米,當中花墟重建的部分,涵蓋太子道西、洗衣街、園藝街及花墟道,包括洗衣街一個較大地盤、花墟道四個較零散的細地盤。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監表示,23幢樓齡介乎64至76年的舊樓受影響,包括275個住戶,及33個地舖商戶,花墟共約有120間花店,受重建項目影響的花店只有約20間,佔約17%。

        202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