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9 05:29:00秦島

夜飯飽損一日壽,“過午不食”有道理

夜飯飽損一日壽,“過午不食”有道理

@秦    島

 

 

 

 

  你信不信?古人只吃兩頓飯,不吃晚飯。《墨子•雜守》上記載,兵士每天只吃兩頓。第一頓稱“朝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唐朝著名中醫師與道士孫思邈(541年或581年?—682年),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耀州孫家原)人。宋朝追封妙應真人,道教尊為天醫妙應廣援善濟真君,被奉之為醫神。曾說“夜飯飽,損一日之壽”,就是說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一日的壽命,故晚餐宜少食為養生之道。

  晚餐有“鬼食”之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對,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給身體埋下無數炸彈……美國有一位健康專家提出了這個觀點: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維持自己的生命,四分之三是維持醫生的收入。雖然比例不一定準確,但足以說明吃晚餐的很身體健康之間的直接聯繫:晚餐確實能夠決定你的壽命。

  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意思就是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中醫和佛教都說:“過午不食”。所謂“午”,就是中午11點—13點,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

  看到一篇養生文章,大致給大家講一個故事。1418年,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寵臣——翰林學士胡廣死了,享年只有37歲。胡廣是個文人,其特點是守口如瓶,朱棣與他商量事,他是絕對不會洩露的,因此朱棣很喜歡他。朱棣也很討厭他,因為胡廣愛吃晚飯。在古代,一個人如果吃晚飯,就會被認為是放蕩。但是胡廣說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必需多吃幾次飯。朱棣也就原諒他了。然而胡廣的身體並沒有因為吃晚飯而強壯起來,反而毛病越來越多,於是37歲就吃死了。

  “過午不食”,並不是讓大家真的不吃晚飯,畢竟現代人入睡時間明顯晚於古代,我們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能量,現在不能照搬。提倡大家晚飯要少吃一點,晚飯吃不對會影響健康和壽命。

  知名中醫、任之堂創辦人余浩認為——“四高”都是吃出來的。要是您本人或者親人朋友患有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每每到醫院檢查,都會聽主治醫生繼續絮叨吧!“平時要吃清淡點啊”“怎麼和你說了還不忌點口”“你呀,都是吃出來的”。醫生說的沒錯,其實,得了這些病多是因為未完全消化或轉化的物質。

  晚餐不宜太過豐盛,因為現代人身體消化轉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則是由於長期飲食不節。《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說,大飽傷脾。就是這個道理。

  胃腸怕堵不怕餓,餓一餓更健康。余浩醫生說到,曾有個糖尿病患者來任之堂,當談起飲食對於她疾病的影響的時候,她很肯定的說:我已經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就晚餐吃飽一些。但她想錯了,也吃錯了。餘浩醫師告訴她,人體晚上消化機能最差,陽氣都收斂潛藏起來,吃的營養越豐富,越轉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導致疾病。

  如何控制食量?第一,把握好吃飯的時間,最好在感到有點兒餓時開始吃飯,而且每餐在固定時間吃,這樣可避免太餓後吃得又多又快。第二,吃飯至少保證20分鐘,這是因為從吃飯開始,經過20分鐘後,大腦才會接收到吃飽的信號。如果吃飯太快,大腦很可能還沒得到最新情報人就已經吃多了。第三,每口飯都要咀嚼30次以上。第四,用小湯匙代替筷子,減慢速度。第五,可以多吃些涼拌菜和粗糧,生的食物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去,喝燕麥粥一定比喝白米粥慢,吃全麥饅頭也比吃白饅頭的速度慢。

   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