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古今 三之1 本是明清雲南州地,曾淪鴉片種植園
果敢古今 三之1
本是明清雲南州地,曾淪鴉片種植園
@秦 島
與雲南省鎮康縣接壤的缅北小城果敢,從歷史到現實都與中華文化有著千萬縷的關係。本來是清朝雲南鎮康州管轄的領地,二十多年前還廣還罌粟。近年,這裡成了緬北電信網路詐騙案件的核心重災區,中緬及國際聯手打出,更使此地受外界高度関注。果敢楊龍寨口岸,對面就是中國鎮康縣南傘口岸。
果敢,現時正式名稱為果敢自治區,是緬甸撣邦下轄的自治區,首府老街對於廣東、香港人來說較熟悉。2011年3月30日前稱緬甸撣邦第一特區,在籍人口約15萬,以果敢族佔多數,世居緬北的漢族在緬甸國內被定義為果敢族,具有緬甸官方法定少數民族地位。
翻查史料得知,在明、清兩朝果敢屬於鎮康州之地,楊國華在1840年被清廷冊封領有果敢縣,領原鎮康州西部的上中下六戶地。1897年因《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的簽訂而劃歸英國,二戰之後殖民地獨立,果敢坐把簽署彬龍協議而成為緬甸聯邦下的一個邦。民國文人視果敢為清末少人知悉的滇西失地。
果敢地區及其周邊地區(如佤邦、克欽邦等等)在歷史上多屬於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區,未成為中央集權國家所能直接統治的邊境地區;崎嶇複雜的地形決定了其多樣化的民族組成。該地曾為哀牢百濮的地域,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於東漢永昌郡西南邊陲。三國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蹟。在大理國時期,劃屬永昌府孟纏甸範圍。
元代,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的一部份。明代,其地流轉於傣族鎮康土司、孟定土司、耿馬土司、木邦土司。17世紀南明政權向西南方敗退,大規模的漢族平民隨著永曆帝的明軍遷徙雲南。
18世紀,鎮康州以及木邦的交界處出現楊姓漢人勢力,楊獻才與繼任者楊維興以興達戶為基礎,對外擴張。至1840年,第四代領導者楊國華被清朝冊封為世襲果敢縣土司。1886年,英國吞併緬甸貢榜王朝,同時將緬甸北方臣服於緬甸的土司也納入英屬印度。英國與清朝簽訂契約,界定中緬兩國邊境傳統上沒有穩定歸屬的土司,一些被分為中國所有,部分則屬緬甸。經過多年談判,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劃入英屬印度的範圍,成為木邦大土司轄下的小土司邦。
二戰之後,果敢與鄰近土司邦一同自英國獨立,果敢土司楊振材出席彬龍會議,簽訂彬龍協議與英屬緬甸殖民地下的其他各邦共同組成緬甸聯邦。果敢獲得大土司的地位,不再從屬於木邦,但喪失江西地區的統轄權。楊姓土司的世襲統治權至1959年結束,歷時兩百餘年的果敢土司至此交權予地方議會。
土司政權結束之後,果敢陷入長年動亂。1963年楊振材遭到緬甸奈溫政府逮捕,土司家族成員楊振聲隨即建立了軍隊與政府相抗,很快被瓦解,但戰爭沒有完全結束,由原有的反奈溫政府戰爭,逐漸演變為果敢各方勢力內戰。楊振聲最後流亡法國。1968年以後,緬甸共產黨吸收了緬甸東北山區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緬甸東北邊境地區,包含果敢大部分領土。
1989年,彭家聲治下的果敢脫離緬共,與緬甸政府停戰,3月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通稱「果敢同盟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黨和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特區保有有限的軍力,獨立內政、軍事、財政等權力。中央政府派駐少量公共服務人員至果敢。1992年,楊家兄弟政變,驅逐了彭家聲,楊氏政權獲得聯邦政府承認。1995年彭家聲武力奪回果敢政權。2003年全面停種罌粟。
2009年發生八二七武裝衝突之後,彭遭驅逐,特區政府改組,由白所成擔任果敢地區臨時管理委員會主席。2011年,果敢自治區成立,年底與中國臨滄市、鎮康縣決定合作開闢125國際工業區。2016年4月,趙德強任新一屆果敢自治區領導委員會主席。
果敢地勢崎嶇,馬和騾適應山區道路,為果敢主要運輸工具。公路品質欠佳,天候不好則不能行車,大眾運輸不發達。過去發出的車牌一向依從中國車牌,採用以「果」字開首;2009年以後,改為與緬甸格式一致的「KK」字頭車牌。
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