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健脾胃稱冠,強過小米多了(關人脾事 三之2)
芡實健脾胃稱冠,強過小米多了(關人脾事 三之2)
@秦 島
想要讓脾慢慢好起來,傷脾的行為就不要再有了。調養脾臟呢,老中醫建議大家可以先從飲食上入手,適量吃點對脾胃好的食物。
芡實稱得上是健脾“冠軍”,乃最厲害的食物!比小米強多了,常吃補脾益胃增抵抗力。也被叫做“雞米頭”,為睡蓮科植物芡的乾燥成熟種仁。分佈於從黑龍江至雲南、廣東等地。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之功效。常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與偏寒性的薏米相比,芡實性味甘平,藥用價值也很高,適合脾胃虛弱的人食用。適量吃點,能幫你健脾除濕,緩解脾虛、久瀉的現象。
粟亦稱稷、粱、粟米,北方稱穀子,俗稱小米、黃小米、小黃米。也有將穗大毛長粒粗的稱為粱,而穗小毛短粒細的稱為粟;或是大粟為「梁」,小粟為「粟」。是五穀中籽實最小的。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種植,在青海遺址中也有出土。
李時珍稱五穀之首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可以補虛、健脾、和胃、安眠。 反胃、熱痢、虛損都與脾胃功能欠佳有關,而小米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補脾胃。 甘味入脾,黃色入脾,小米是黃色的,從味覺上來講,味甘而咸,因此中醫認為能“和胃溫中”。
春種秋收得天地之氣最全,得土氣最厚,為脾之果,最養脾胃。小米味甘、鹹,性涼,味甘色黃入脾胃經,味鹹入腎。既養先天之本-一腎,又養後天之本-一脾胃。李時珍稱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可以補虛、健脾、和胃、安眠。
藥食兩用的芡實別名甚多,雞頭米、卵菱、雞癱、雞頭實、雁喙實、雞頭、雁頭、烏頭、鴻頭、水流黃、水雞頭、刺蓮蓬實、刀芡實、雞頭果、蘇黃、黃實。於我國南北各省,從黑龍江至雲南、廣東。生在池塘、湖沼中。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種子球形,直徑10餘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秋末冬初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洗淨,再除去硬殼(外種皮),曬乾。炮製方法,麩炒芡實:取淨芡實,照麩炒法炒至微黃色。本品形如芡實,表面黃色或微黃色。味淡、微酸。
《本草經百種錄》:“雞頭實,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腎之藥也。脾惡濕而腎惡燥,雞頭實淡滲甘香,則不傷於濕,質粘味澀,而又滑澤肥潤,則不傷乾燥,凡脾腎之藥,往往相反,而此則相成,故尤足貴也。”
《本草求真》:“芡實如何補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實如何固腎,以其味澀之故。惟其味甘補脾,故能利濕,而泄瀉腹痛可治;惟其味澀固腎,故能閉氣,而使遺、帶、小便不禁皆愈。功與山藥相似,然山藥之陰,本有過於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甚於山藥;且山藥兼補肺陰,而芡實則止於脾腎而不及於肺。”
相關配伍,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實(蒸)、蓮鬚各二兩,龍骨(酥炙)、牡蠣(鹽水煮一日一夜,煆粉)各一兩。共為末,蓮子粉糊為丸,鹽湯下。(《醫方集解》金鎖固精丸)治濁病:芡實粉、白茯苓粉。黃蠟(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鹽湯下。(《摘玄方》分清丸)
食用方法:以芡實粥為最佳,取芡實30克、粳米100克,洗淨、泡軟再與粳米同煮至熟軟即可。隔三差五喝一碗,脾胃會慢慢好轉,變得更強壯。
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