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意象不是西方現代派創造
詩歌意象不是西方現代派創造
@秦 島
最近讀了香港幾位元女詩人的作品,有的認識了三十年,有的未曾謀面,總體印象是概念或抽象理念較多,意象、意境的營造比較單薄;主題倒是明確,美感卻嫌不足;審美意識需要強化,情感表達手段平面化不夠尋味。
案例就不舉了,免得如此得罪詩人。那些所謂詩、口號诗說理明顯,就是情感蒼白,難以打動人心。有湖北籍的,也有福建的,更有廣西、香港本地的。和有否受过高等教育關係不大,愛好詩歌創作也是時髦藉口。我倒想,在物慾橫流的香港,詩人這角色本來就很尷尬,別要求太高,生活有詩意就不錯了。
以前說詩必須用形象发言,但詩歌意象不是西方現代派創造。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繫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説。不過,《周易》之像是卦象,表現為陽爻和陰爻兩種組合符號,這兩種符號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來記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後來發展到歷史、哲學範疇。詩學借用並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這種創造意象的能力,永遠是詩人的標誌。
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多用於藝術通象。根據“説文解字”來説,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於更好的理解可以説是在大腦裏的意思圖象”。
根據説文解字來説,意象是意思的形象。意象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多用於藝術通象。意象通過抽象、通象等來產生更有深度的意象。 “出於更好的理解可以説是在大腦裏的意思圖象”。意象通過抽象、通象等來產生更有深度的意象。意象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現代西方文學流派。20世紀初由英美等國青年詩人在倫敦組成,他們受東方古典詩歌的影響,提倡一種“堅實”的文風,強調用客觀的準確的意象代替主觀的情緒發泄。
美國著名詩人、文學家,意象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人物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21歲時獲賓夕法尼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在早年,他自稱要「成為全世界最通達詩的人」。
代表作《地鐵車站》:
人群裡忽隱忽現的張張面龐
黝黑沾濕枝頭的點點花瓣
他曾在《詩刊》上發表綱領,聲稱應當描繪“意象”即“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準確的意象”能使懷疑找到它的“對應物”要求觀察精確,表現具體而簡潔,不加渲染,不帶任何一般化的評論,用詞平易,題材不拘,格律解放,是對英國維多利亞朝代陳腐和含糊詩風的反駁。其濃縮、凝練詩情,藏而不露卻又容易感受的特色,對歐美現代文學創作和批評有較大的影響。但其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謹,又限制了感情的抒發。
1885年,龐德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海萊市。1909年前往倫敦,與當時在文壇上頗為活躍的T·E·休姆等人結識,龐德早期從事意象主義的寫作便是受這些人的影響。1913年,F·S·福林特發表著名的意象派三點綱領(Imagisme),在兩年後的《意象派詩選》的序言中,龐德又加了三條新原則:提倡用準確的日常語言,創造新的韻律以及自由選材。這些主張對現代自由體詩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也為龐德之後改寫現代派詩作了準備。
1917年,龐德參與溫德漢·路易士創辦的《風暴》雜誌中,以表現力量為目的,宣揚應該改革意象派創作上的弊陋,要求那些善於寫作平淡和傷感性詩歌的詩人用有力的、有運動感的意象和節奏來創作。由於意見的相違,漸漸的龐德脫離出意象派,1917年之後他開始了現代派(modernism)的寫作。除此之外,龐德還是一個熱衷於介紹中國古典詩歌和哲學的翻譯家,他自稱為儒者[2]。經他改編並翻譯了《神州集》、《詩經》、《論語》等儒家經典。
龐德後期轉向法西斯主義,在二戰爆發之前,龐德就來到義大利,在當地組織了一個反美廣播電台,支持墨索里尼。他被以叛國罪逮捕。他在好友的勸說下,通過裝精神病人,躲過了叛國罪的審判,被關押在華盛頓伊利沙伯醫院13年。期間他的詩歌大放異彩,獲得了國家文學獎。後被釋放。釋放後,他又回到意大利並死在威尼斯。
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