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世遺府文廟 拆華僑大廈建魁星樓
泉州世遺府文廟 拆華僑大廈建魁星樓
@秦 島
今早,好幾位泉州老朋友傳來重大消息:鯉城發佈新規劃:拆除華僑大廈,恢復府文廟原有規模和建制,並重建消失半個多世紀的魁星樓。
1985年9月17日我由福州中新社派駐泉州,在賢鑾大廈下了長途巴士便搭人力三輪車到華僑大廈,有同事在等我。32年前,我的婚禮正是在舊華僑大廈的金泉酒店舉行的,記憶猶新。當時是整個泉州市最時尚高級的酒店,不是之一;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證婚,一副市長亦出席,他們都是我和妻的廈大學長。,歲月永流金,彈指一揮間啊!
泉州府文廟是中國東南現存規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建築形式於一體的孔廟古建築群。2001年6月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主體建築貫穿於南北中軸線上,有大成門、金聲門、玉振門、東西廡、大成殿等,皆保留著宋代石質建築基礎、台基等。建築木構件為清代按原貌複建。
其址位於鯉城區海濱街道塗門街,始建於唐代,北宋太平興國年間遷至今址,南宋紹興七年(1137)重建,歷代多次重修。2021年府文廟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22個遺產點之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專家解釋,在該系列遺產中的價值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多元的社會群體是推動宋元泉州世界海洋貿易中心繁榮的核心力量,文廟和南外宗正司遺址是其中包括政府官員和高級知識份子在內的社會精英群體的象徵;另一方面,文廟與同在泉州城北部的開元寺、南外宗正司遺址等代表著固有的行政性城區,與宋元時期在泉州城南部隨貿易拓展的商業性城區相對應,這一城市發展進程體現出海洋貿易對海港城市形態的直接塑造。
老泉州記得,最初為位於衙城西(今泉州市第六中學一帶)的魯司寇廟,傳有張九齡題額,五代時為宣聖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泉州通判喬維嶽遷其址至子城南門崇陽門外東南的三教鋪(羅城南門鎮南門內東北),即今址,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即廟建學,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遷育材坊,至大觀三年(1109年)還復舊地,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形成左學右廟的佈局。南宋咸淳年間(1265年-1274年)重建大成殿,今大成殿大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仍保留宋代結構特點,明倫堂則重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根據資料,主體建築分為孔廟和府學,西路孔廟依次為照牆(已不存)、廟門三間(已不存)、石橋(今已改建)、欞星門三間(毀於20世紀30年代,現存遺址)、大成門三間(東有金聲門,西有玉振門,各五間,門前東西有兩座柵門(已不存),外題禮門、義路,內題賢關、聖域)、泮池泮橋和大成殿七間(前有月臺和東西廡各十九間)。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上覆以黃色琉璃瓦,簷柱用六根蟠龍石柱,金柱用兩根蟠龍石柱,鋪作採用真昂,室內梁架通飾彩繪,屋脊飾以剪瓷雕,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存有宋代青石浮雕花卉卷草紋飾。
東路府學依次為照牆(已不存)、學門三間(已不存)、洙泗橋(石橋,今已改建)、海濱鄒魯亭(已不存)、育英門三間(東西有附屬建築各三間)、學池學橋和明倫堂七間(前有東西書齋各五間)。明倫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簷硬山頂上覆以黃色琉璃瓦。
八九十年代我在泉州八年,經常去華僑大廈、府文廟、青少年宮一帶參加各種活動。明倫堂西為崇聖祠,有前後兩進各三間,東為名宦鄉賢祠(已不存),再東為尊經閣(俗稱魁星樓,20世紀50年代拆除,頂層移建為今百源川池上的八角亭,原址今為華僑大廈),教授署和訓導署分別位於明倫堂北和尊經閣北(均已不存)。另在西側南街(今中山中路)上建有泮宮門(2013年重建)。總之我只在資料黑白圖片中見過魁星樓。
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