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難忘灰水粄,貪吃贛州小炒魚
遊子難忘灰水粄,貪吃贛州小炒魚
@秦 島
每次回閩西南故鄉平和,我都要吃一塊灰水粄,即碱水粿或咸水粄。娘年輕時當然在家裡蒸,我小時候也幫拉石磨磨米漿。後來就在舊縣城九峰鎮上買,現在沒爹娘了,只能買回家自己和兄妹吃。而且必先吃一碗再買五斤八斤一大角,成為人生回味的一種特有符號,一個情結。客家遊子對老家的依戀,無藥可救。
同樣是客家人的日常食物,灰水粄蠻有特色。所謂“粄”,客家語和海南話的特色詞彙,本意為大米製作的食品,顧名思義,這就是稻米的衍生品。至於“灰水”,也好理解,是黃粄柴(一種灌木)或豆槁等燒成的木灰用開水過濾清明,摻入醃好的黏米中,那水便是“灰水”,因為其具備的鹼性,對濕氣瘴疫頗有效力。
在贛南當地,灰水粄一般顏色有二種,黃色或綠色。黃色是在磨成漿的時候拌入槐花,綠色則拌入新鮮韭菜磨漿即可。也可以用其做皮,裡面用酸菜、蘿蔔乾、芝麻、花生等為餡料,做成蚌狀的包粄。蒸熟後的灰水粄或油炸、或炒制,也可蘸著醬油辣椒、米酸辣椒吃,同樣是一位百搭的選手。
灰水粄,直接蘸辣椒就很美味。在贛州及其鄰近地區,被冠以“粄”為名的,絕不止灰水粄一樣,諸如煎粄——這明顯是需要經過油炸的;白粄子——形同米團,多做湯料;簸箕粄——製作複雜,多包菜肉;粘糕粄——滋味甜蜜;此外,還有糯米粄、黃米粄、錫毛粄、落糖粄、苧葉粄、艾葉粄,便是用上雙手雙腳都數不過來。
與其說江西低調,贛州低調,不如說是靜水流深。琳琅滿目的稻米香,還有這滔滔不絕的贛江水,見證過客家人篳路藍縷、開闢家園,也見證過水陸要衝的千載繁華。潮落潮起,只有灶間香氣,長長久久地縈繞在一輩輩贛州兒女的舌尖、心上。
山區客家人愛吃山澗、坑溪、小河魚。贛州小炒魚,最經典的贛南風味。小炒魚是江西贛南地區傳統的特色名菜,屬於贛菜系,是贛南客家菜“十大名菜”之一。其風味獨特、美味可口,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美食。小炒魚選用鮮草魚,去頭去尾,批成塊狀,配以生薑、四季蔥、紅椒、醬油、小酒等佐料烹飪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金黃、味鮮嫩滑、略帶醋香。不僅本地人喜愛,海外歸僑也以一嘗“小炒魚”為快。
明代著名思想家、軍事家王陽明率兵入漳州鎮壓平和山賊,並奏設和縣,被譽“平和縣父”。他一生酷愛吃魚,在贛州為官時,聘用當地的淩廚子做廚師。淩廚子心靈手巧,廚藝甚佳,經常變化魚的做法和口味,王陽明十分賞識他。有一次,王明陽大宴賓客,請的都是從京城來的名人和高官,王明陽囑咐淩廚子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手藝,好好款待貴賓。可是,淩廚子忙中出錯,在炒魚時,竟把陳醋當成黃酒放進了鍋裏。等到他想起放錯調料時,菜已經上桌了。卻不料王陽明吃後讚歎此菜色澤金黃,質感外酥裏嫩,別具一格。這無心插柳的一道菜,隨後演變為贛南經典菜餚之代表作。不過我記憶中平和沒有這種陽明式小炒魚菜式。
興國米粉魚也叫“粉籠床”。又稱四星望月,取草魚粉蒸,搭配上四道小菜,是贛州轄下興國縣的代表。這道菜的材料講究新鮮,要最鮮美肥嫩的草魚,以薑末醃製,當然也少不了要抓些當地人最愛的紅薯粉。蒸籠裡先要作一番繁瑣的準備:鋪上紅薯葉,把爽滑的米粉拌好了調料先蒸一道,然後才能放入調好味的魚片上鍋複蒸。出鍋前,一定要用辣醬、醬油、菜籽油等調好鹵汁,對著籠內魚片當頭一潑,激出一團香氣,連籠上席,方可大快朵頤。
至於搭台的四樣小菜,倒沒有一定之規,一般是花生米、拌黃瓜一類的下酒之物,只要清新爽口就好。
除此之外,贛州還有魚絲、魚餅、酒糟魚等各樣美食,田螺、泥鰍種種河鮮也足以讓你吃到飽。這些遊魚水產,到了客家人的灶臺上,猶然有那麼一絲血脈裡的倔強,須得有一些君臣相輔的搭配,有一些醬汁濃厚的黏稠,有一些大開大合的施展,不南不北,也南也北,方是客家人精神的原鄉。
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