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辣香醇味和天下,三杯雞英雄情懷
鮮辣香醇味和天下,三杯雞英雄情懷
@秦 島
江西菜不像中國八大、十大名菜般有名,又稱贛菜,但同樣歷史悠久,底藴深厚,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深度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合之道。主要風味特色是:原汁原味,油厚不膩,口味濃厚,鹹鮮兼辣,甚至被稱為“第九大菜系”。
贛菜不斷與天時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養生理念等融合,形成了“鮮辣香醇、味和天下”的特色。個別名菜名聲遠揚,如贛州的本地菜肴裡有一道“寧都三杯雞” 傳統風味名菜——寶島臺灣的三杯雞也是客家美食的結晶,同源的文化結出相似的果子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實際上我未曾在江西吃過三杯雞,第一次反而在台灣品嚐。
有一年七月我到臺北旅行,台大著名印度哲學大師楊風教授在家裡接待我,專門訂了一家高檔餐廳午宴,上了一道三杯雞,說是傳自江西。
“三杯雞”這個名字來自它的烹飪方法:不加水,而是加一杯米酒、一杯醬油、一杯麻油,因此得名。不過贛州人做三杯雞,常把麻油換做更香更提味的豬油,調味也不用九層塔,一點點香蔥薑片,就能把三黃雞的肥美激發得恰到好處。三杯雞以雞肉為主料,搭配糯米酒、青椒、紅椒等輔料,通過炸雞肉、炒糖色後進行煮燜,最後澆汁製作而成。2018年9月10日,三杯雞被評為“江西十大經典名菜”。
三杯雞成菜後,肉香味濃,甜中帶鹹,鹹中帶鮮,口感柔韌,咀嚼感強。寧都三杯雞,與寶島美食不一樣的風味。如果你向本地追問三杯雞的來源,他們會告訴你,這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就義前吃過的。傳說總是帶著一些浪漫成分,人們願意將這樣的故事口口相傳卻說明瞭文公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南宋末期,文天祥散盡家財起兵抗元,贛閩粵的客家兒女“男執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舉族從軍。這慷慨激昂的家國情懷,也是客家記憶中淡忘不掉的一抹色彩。
三杯為一種料理形式,流行在台灣與江西地區。最早可能是應用在雞肉上,即「三杯雞」,之後應用到其他食材上,如三杯中卷、透抽、田雞、鱉、豆腐與杏鮑菇等等。台灣與江西皆有名為三杯雞的料理,但作法不盡相同。
江西三杯雞的三杯是醬油、甜酒釀與豬油。與臺式三杯雞相比,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會加入九層塔。
臺式三杯雞的三杯是醬油、米酒、黑芝麻油(或香油)。臺式做法有點近似麻油雞,必須用黑麻油先煸炒老薑,之後再拌炒雞肉,不過不太一樣的是麻油雞強調的是薑或米酒的氣味,三杯雞則是要突顯出醬油的醬香。途中可加入砂糖或冰糖增色與提味,蒜頭也是重要味道,還有一味不可少的是九層塔,會在上桌前幾分拌入提升香氣。
老家贛中樂安縣的朋友賀兄有一次在廈門聚會時介紹,三杯雞由來有幾個說法。其一來自江西,南宋時一江西籍獄卒因獄中條件所限,只使用了甜酒釀、豬油、醬油各一杯燉製雞塊給當時在獄中的文天祥食用,故稱三杯雞。據傳是國民政府遷台時,江西人帶到台灣,台灣人再加以改良料理手法。但考察江西地方誌、明清與民國食譜,並無記載「三杯雞」名稱,僅有與臺式三杯雞類似的烹飪方式(醬油、酒與油等),且戰後台灣幾乎沒有贛菜餐館。
其二來自傳統臺灣鄉間(臺式三杯雞),一說為「節儉說」,早年肉類取得不易,會以薑片、蒜頭、醬油、麻油與酒等烹飪食用延長雞肉食用期限,而後1960年代養雞產業興起,1970年代土雞城的現身可能將三杯的手法推廣至全台;二說為「麻油雞改良說」,將麻油雞改為乾式,降低酒精成分供產後婦女食用,慢慢演變而來。黑麻油少見於外省料理,多產自台灣中南部,因此多位台灣廚師皆認定臺式三杯雞起源於台灣。
另外,客家人將三杯雞做法帶至台灣後,進行改良創新。臺式三杯雞廣泛添加九層塔,提升香氣,菜餚便有了台灣風味。見於1980年代之後。
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