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 07:53:54秦島

中國開發千年,“抗病之王”成名日本 (桑黄解讀 三之3)

中國開發最早,“抗病之王”成名日本 (桑黄解讀   三之3)

@秦  島

 

 

 

   現代中國專研菇蕈類專家驚訝地發現:桑黃能活化免疫系統,阻斷血管新生,抑制腫瘤移行,促使癌細胞凋亡,抑制率高達96.7%;還能抗發炎與氧化,保肝、預防胃潰瘍,堪稱免疫力第一名,被稱為“抗病之王”。

   關於桑黃最早的藥用記載可以追溯至東漢《神農本草》,當時記載為「桑耳」,文中提到桑黃具有抗發炎、止血、以及治療婦女病功效。桑黃之名則最早出現於唐甄權所著《藥性論》,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也有提到相關記述。

   擔子果多年生,無柄。蕈傘扁平或凸面狀,質地堅硬。蕈傘背面褐色至近黑色,蕈傘腹面黃色,有圓形小孔,每mm間6-8個孔。菌絲屬雙系菌絲型,生殖菌絲中隔 ,欠缺扣子體,偶有分支,呈無色或黃棕色,薄壁;骨骼菌絲黃色至黃棕色,無分支,厚壁。剛毛 18-35 × 7-14 μm。孢子廣橢圓形,光滑,黃褐色,約4-5 × 3-4 μm。

   中國利用桑黃的記載長達二千多年,但桑黃的分類學卻長期混沌不明。自1939年鄧叔群院士的《中國高等真菌》到2010年期間戴玉成的中國鏽革孔菌科研究,都沒有文獻或標本記載中國境內有長在桑樹上的桑黃。日、韓學者以裂蹄熱帶孔菌(Phellinus linteus)作為桑黃的學名,但其實該物種分佈於中美洲,東亞並無野生紀錄。因此當時中國學者認為中、日、韓所產的桑黃應該是暴馬子(Phellinus baumii)。但暴馬子生於丁香樹上,而非桑樹上。

   2012年,台灣學者在研究後認為桑黃為纖孔菌屬中一未曾發表過的物種,故將其發表為 Inonotus sanghuang 。2016年,吳聲華等人發表新屬桑黃孔菌屬(Sanghuangporus),以該種為模式種,桑黃的拉丁學名因此改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本種分佈於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緬甸以及台灣。

   桑黃在本草綱目裡就有專業記載,但成名卻是因為日本。二戰期間,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導致當地癌症發病率飆升,該地區一部分民眾疏散到日本女島。多年後發現,疏散到其他地方的很多人因核輻射而患病。唯有疏散到女島的人很正常。研究發現,原來遍地是桑樹的女島人常喝桑黃茶。疏散到女島的人入鄉隨俗 。因這一發現桑黃被譽為抗病之王。

   1968年,日本學者以桑黃水提物進行細胞試驗,結果發現其對腫瘤細胞的增殖抑制率高達96.7%,且對正常細胞沒有毒性。1993年韓國批准桑黃為抗癌藥物。2006年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將桑黃的提取物加入治療癌症的藥物中,可提高該藥治療前列腺癌的成效。

   桑黃子實體含有異常豐富的天然氨基酸、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夠促進肝臟新陳代謝和肝細胞的再生,並可以降低血液中GOT、GPT值以及減弱肝炎病毒的複製作用。桑黃可以抗肝纖維化,促進肝細胞再生,可用於防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等。

   降低和調整血糖濃度,有效預防及改善糖尿病。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心腦血管病的發生。預防和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提取物能夠完全抑制尿酸,對痛風有良好效果。抗過敏,對過敏性鼻炎、久治不愈的濕疹療效很好。活血止血,化飲,止瀉。主血崩,血淋,脫肛瀉血,帶下,經閉,症瘕積聚,癖飲,脾虛泄瀉。能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利五臟,宣腸氣。適用於崩漏帶下、血淋、脫肛、腸風下血、婦人勞損、瘰鬁潰爛、痛瘕積聚、脾虛泄瀉等症。

   現今市場上有許多桑黃茶飲品與桑黃保健食品。桑黃茶即是將桑黃削片泡在溫水或煮開後飲用,因桑黃本身屬寒,可以搭配紅棗、生薑作為日常的養生配方。提醒民眾,因桑黃中的三萜類不耐高溫,建議使用溫水沖泡;而多醣類較不受高溫影響活性,可水煮使用以充分攝取當中營養成分。

   桑黃保健食品,若希望快速補充桑黃當中的有效成分,達到理想保健功效,直接購買經萃取的保健食品是較快速且有效率的方式。

    桑黃可與其他保健食品一起使用,若依特定比例使用桑黃及薑黃的複方,相較於單獨服用,會達到更好的保健功效。它是天然菌種,只要不過量攝取,並不會產生副作用。若本身體質較為虛寒者,建議可減少劑量,並與紅棗、枸杞等一同熬煮飲用,或額外補充如牛肉、荔枝等熱性食物,以避免身體出現不適。

       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