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瓶番茄醬, 1瓶原料來自中國
每4瓶番茄醬, 1瓶原料來自中國
@秦 島
我小時在閩西南鄉間16年多,種過白色紫色茄子,但沒種過番茄,也沒吃過。後來去廈門上大學才大量吃到。八十年代中,在泉州當中新社記者,喜歡上一道番茄炒蛋的菜式,因為她極喜歡,直到現在。
近日閱讀到一篇風物文章,提到滋滋冒油的炸魚薯條,香氣四溢的番茄披薩,色澤誘人的意大利麵……這些歐洲美食都離不開被稱為“萬能調料”的番茄醬。原來歐洲餐桌上的番茄醬與中國有著深切的故事:全球每4瓶番茄醬,就有1瓶原料來自中國。番茄製品從中國運往歐洲只需15天。
9月,中國番茄迎來豐收季。許多地區採用機械化採收,一台番茄採收機每天可採收番茄60畝。採收下來的番茄被送進加工廠,經過清洗、去皮、切塊、濃縮、殺菌處理等流程後,被加工成優質番茄醬進行無菌灌裝,通過中歐班列被運往歐洲多個國家。
在種植、採收、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中,最令受訪者吃驚的是運輸環節。有受訪者知道番茄通過中歐班列運輸,但從中國到歐洲運輸時間需要多久呢?一個月?3周?當他們得知正確答案是15天時,多位受訪者直呼“不可思議”!
番茄,既然有個「番」字,說明這東西不是中國土產。在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經常採用蕃茄的寫法,而中國大陸、台灣則使用番茄,是茄科茄屬的一種植物。蕃茄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現作為食用蔬果已被全球廣泛種植,同時具醫療效用,是茄科開花植物的模型生物之一
在閩南,福建泉州、廈門等地,包括金門一帶,將蕃茄稱作「柑仔得」。與南臺灣稱作的「柑仔蜜」(kam-á-bi̍t)同樣源自菲律賓語言中的Kamatis。在澳門,以前澳門人會將蕃茄稱作「大孖地」。在臺灣,北部人、中部人將蕃茄稱作「tamato」。少數北部人將蕃茄稱作「臭柿仔」。
蕃茄的「番」這個字源自其外來之義,同芭樂、番麥等,但亦作草字頭的「蕃」,《國語辭典》在「蕃」字條下雲:「來自外國或外族的,通番,如蕃茄、蕃薯。」換言之蕃茄的意思就是「外來的茄子」,西紅柿的意思則是「西方來的紅色柿子」,但僅僅是中國古人的理解,並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分類。
在漢語中,「番茄」為書面語,「蕃茄」為異體字寫法,草字頭的「蕃茄」在除了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地區中都非常常見,在台灣,其出現頻率甚至遠超正統寫法的「番茄」,而在中國大陸則統一成「番茄」。
在中國北方的漢族聚集地則有特殊稱呼,書面上稱之為「西紅柿」,口語上稱之為「洋柿子」,但西紅柿實際上並非柿子。
蕃茄的英語單詞「tomato」源自西班牙語「tomate」,西班牙語詞源於納瓦特爾語詞「tomatl」[ˈtomat͡ɬ]。該詞最早出現於1595年。
生物學二名法中, 在1753年,瑞典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和醫生林奈氏 的書「植物種志」中,蕃茄拉丁語被解釋為「wolfpeach」,其中狼來自lyco,而桃子來自persicum。現今仍把野生未馴化的蕃茄稱為狼桃,如日本高知縣四萬十川的農特產即為狼桃。 其種的名稱「lycopersicum」意思是「狼桃」,源自日爾曼狼人傳說。傳說中,巫師和巫婆在藥水中使用顛茄把他們自己變成狼人,蕃茄是一種近似的但是大一些的果實,所以當蕃茄來到歐洲的時侯被叫作「狼桃」。
然而,蕃茄的學名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更動。現在的學名Solanum lycopersicum是林奈所起,但1768年,菲力浦·米勒認為蕃茄應當自成一屬,定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雖然這個名稱侵犯了林奈的命名權,但其使用頗為廣泛,更於1983年成為保留名稱,而且在部分分類法中,若馬鈴薯和蕃茄不在同一屬,則蕃茄用此學名。近年來的分子生物學證據表明,正如林奈當年的做法,蕃茄和馬鈴薯分為同一屬是正確的。
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