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肴肴領鮮”,黑土地秋糧大豐收
東北“肴肴領鮮”,黑土地秋糧大豐收
@秦 島
又是中秋,收穫的季節到了。年少時這時節放學回家,得吃碗冷糜下地幫家裡幹農活。自幾十年前上大學,再也沒幹這事。等到沒爹無娘了,覺得自己生出來就是農民,怎麼就沒真正當過農民呢?每次看到電視抖音裡有關歧視農哥的新聞閒事,我都嗤之以鼻。我本色是農夫作田人。
在香港看新聞聯播說,眼下的吉林大地如詩如畫,今年有鮮食玉米4億多穗。對了,昨天因東北一女作家朋友晨運買酸甜山葡萄,寫了一系列關於葡萄的文字;我末到過北大荒黑土地,實際上經常在文字大地上散步。
依託有著“耕地中大熊貓”之稱的黑土地,吉林省集匯一春一夏的蓬勃之力托舉出遍地的耀眼金黃。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份,吉林省常年糧食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以上,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678.5萬畝,佔全省永久基本農田的57%。近年來,吉林省耕種收全程農業機械化率已經達到93%。農業部門測算今年豐收已成定局,糧食總產量有望繼續保持800億斤以上豐收在望。
早稻就是成長期更短,收割更早的水稻品種,一般要趕在中秋節前上市,是端上餐桌的“第一碗新米”。近期,梅河口市6萬畝早稻迎來收割,比去年增加近一倍,預計將在9月末全部完成收割,產量預計在6500萬斤左右,是一個妥妥的豐收年。
吉林的秋糧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和大豆。敦化市是吉林地區的大豆主產區,種植面積超97萬畝,再過10天左右,當地農戶就要開始收大豆。過去一斤大豆能出油約1.9兩,如今在同樣的榨取工藝下一斤大豆能夠出油約2.2兩。
玉米是禾本科玉米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為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重要糧食作物;玉米亦可作飼料使用,還有在生物科技產業作為乙醇燃料的原材料,亦在各個化工領域被大量利用,能做成塑膠等等不同的物品。
玉米的中文俗稱有一百多種,在世界各地都有對其不同的稱呼。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閩東語平話稱為油甜包,潮汕話稱作薏米仁,晉語稱玉茭子、玉稻黍等,吳語中稱呼比較複雜,上海稱珍珠米、蘇州稱禦麥、浙江稱六穀,在客家話中普遍稱為包粟。馬來西亞華語地區主要稱玉蜀黍。北方方言中普遍稱為棒子或包穀。東北話及膠遼官話中稱為苞米[3]。在西南官話中被稱為包穀。
鮮食玉米果穗大小適宜,籽粒飽滿,行粒整齊一致;蒸煮後香氣撲鼻,色澤晶瑩剔透。鮮食玉米籽粒乳熟期會產生很多糖分、澱粉、粗脂肪及多種維他命類物質和氨基酸類物質,因其具有營養價值高、口感好、附加值高、效益好、低脂高纖維等綜合優點和時尚特性而深受各階層消費者青睞,素有粗糧之王、水果之王的美稱。
實際上近代以來的栽種玉米已經高度馴化,是不能在野外自然地生育的,因為其成熟種子(即玉米粒)不會從玉米棒上脫落,需要人工脫粒。加上沒有硬殼保護,正因為此,人類可以很方便的直接煮熟啃食玉米棒,這方面較米麥需要進行加工才能食用都要方便得多。這樣的植物很明顯地經過了改造。
玉米原產於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糧食作物。原本是體型很小的草,喜高溫,經美洲原住民培育多代後才出現較大型的玉米。16世紀時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誌》,稱其為「玉麥」,其後嘉靖三十九年《平涼府志》稱作「番麥」和「西天麥」。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