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肚那些雞事:咸菜胡椒養脾散
豬肚那些雞事:咸菜胡椒養脾散
@秦 島
烹煮養脾散豬肚湯,在閩南比較受歡迎。和平常燉豬肚差不多。用料豬肚1個,茶油2勺,雞蛋6個。在閩南山區永春,養脾散這種粉末狀的中藥包吃法多樣,家家戶都有備。最簡單的一種便是以熱開水或熱米湯沖服。據說連續吃上幾天,便能感受到腸胃可喜的變化。
鮮豬肚加醋鹽木薯粉裡外清洗兩遍,清水洗乾淨。冷水下鍋焯水撈起清洗乾淨,去掉表面那層膜。打入雞蛋,放入茶油鹽,小半碗清水,再入半包養脾散調成糊。用繩子綁住豬肚的另一端,倒入調好的糊最後綁住,燉鍋放入清水沒過豬肚大火燒開,轉小火燉一個半小時。煮熟後撈起切開 再切小塊放入湯裡,放入枸杞,鹽,調味好即可出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下海抵東莞港資工廠後,吃粵菜多了便發現,廣府人愛吃豬肚包雞。準備好所有原材料。雞洗乾淨之後斬塊,同樣焯一下水。將雞塊和白胡椒粒、薑片塞進豬肚。塞滿整個豬肚。將豬肚放入砂鍋中,加入水,大約沒過豬肚,電陶爐開動最大檔,大火燒開。燒開之後,加入薑、紅棗、枸杞、沙參,轉小火,煮1.5小時。煮熟的豬肚撈起,放涼之後,用刀切開,取出雞塊,同時豬肚也切成片。
豬肚包雞是一道廣東省傳統的地方名菜,屬於客家菜系,又名豬肚煲雞、鳳凰投胎、豬肚包雞火鍋、流行於廣東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等粵東一帶,是廣東客家地區酒席必備的餐前用湯,湯裏濃中帶清,有濃鬱的藥材味和胡椒香氣。最早是客家女人坐月子時吃的一道菜餚。也是佛山市三水區第九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顧名思義,用生豬肚把生雞包住,用水草(或用牙籤)紮好二頭後放到特配的湯料中煲熟,食前再將豬肚刮開,取出熟雞一起砍件後,放回原煲湯料中滾熱再食,這一食法是使生滾食法的火鍋多了一種老火食法,節約時間的同時又可品嚐到香濃撲鼻,美味可口的雞肉,不用擔心火候難以控制而雞肉過火變韌。處理乾淨的整隻雞塞入豬肚內,再佐以胡椒、黃芪、黨蔘、淮山、紅棗、枸杞、玉竹等多種配料和藥材煲湯烹飪。隨後,再把整隻“豬肚包雞”從湯中撈出,將雞與豬肚斬件後重新裝回鍋內,待湯汁再次翻滾後,肚吸雞味,雞溶肚香。
相傳在清朝,宜妃剛生完太子,因為宜妃有胃病,產後身體虛弱,乾隆吩咐禦膳房燉補品給宜妃吃,可是她吃什麼都沒有胃口,鳳體日漸消瘦。宮裏的太醫想盡辦法做種種名貴補品給宜妃吃,還是無濟於事。乾隆召集太醫和禦膳房,把旨意傳下去,無論用何辦法,都要醫治宜妃的病。禦膳房想到“藥補不如食補”的方法,於是把民間傳統坐月子吃雞湯的做法加以改良,把雞放進豬肚裏加上名貴藥材燉湯,宜妃吃後果然胃口大開,經過一段時間飲食調理,宜妃的胃病已痊癒而且膚色也紅潤有光澤,美豔動人。這道菜不僅去病強體,也有養生保健之功效,從此乾隆把這道菜叫做“鳳凰投胎”,就是現在的豬肚雞火鍋,便從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福建客家人也是貪食豬肚一族。我老家客家人喜歡用山草藥根煮豬肚排骨豬腳,沒有異味,又有藥膳效果。我已忘了那樹根的名字,總之上山順便挖回來,有一種叫伸筋藤,水藤之類,曬乾各用。大妹也曾讓我帶幾把回香港使用。
胡椒咸菜豬肚湯在香港茶樓流行,口味清淡微辣,據說也是客家菜,難怪我常點,妻孩也都愛吃。是一道傳統的藥膳,製作原料主要有胡椒、豬肚、蜜棗,常用於脾胃虛寒。症見胃脘冷痛、得溫則舒、腹用嘔吐、飲食減少、四肢不溫、形寒怕冷。亦用於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屬脾胃虛寒者。有助治療胃寒、心腹冷痛。其實,這道湯煲成以後呈現牛奶般的乳白色,不僅濃厚暖心具有不一般的飲食藥療效果,而且還非常美味,可以作為冬天的一道家常菜。溫中健脾、散寒止痛。尤其適合身體羸弱人士、產後婦女和小兒脾胃虛弱、疳積等。
20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