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千年古城的東璧龍眼
又想起千年古城的東璧龍眼
@秦 島
剛過的星期天,去逛了福建南安籍老鄉好友劉思展兄的朋友圈,見他晒了一組纍纍龍眼圖,說是去了另一鄉親家裡摘香港本地龍眼吃,好不開心:“快樂的周日,到小嶸家摘自家的龍眼,看到的龍眼樹,滿眼都是龍眼,矮人都摘到,果肉鮮甜多汁。”看得我快流口水,不禁讚歎道:“看上去太吸引了!太誘人啦!”
據我所知,元朗、沙田、荃灣有不少荔枝龍眼,大帽山腳下就有個荃灣花果山「農夫荔枝園」,園主梁師傅的祖父一輩已經開始種植荔枝和龍眼,梁師傅80年代由內地來港,種荔枝龍眼幾十年,種的龍眼「甜到不得了」, 往年不少公司及客人把整棵樹的龍眼預訂。
由是,我又一次想起閩南千年古城傳到現今的“東璧龍眼”,,乃福建老泉州市(今鯉城區)聞名遐邇的地方名特產。於2010年4月經國家農業部批准,對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品質特點:果皮稍厚,果肉淡白、透明、嫩脆,味濃甜芳香,汁較多渣極少。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我派駐泉州任中新社支社記者,很快瞭解到,東璧龍眼原產自千年古刹開元寺內東塔旁的原東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第一代母樹已經枯死。泉州現存的東璧龍眼樹分佈在開元寺內及承天寺、泉州舊農校、黨校,屬於東璧龍眼的第二、三代,約有20多棵。
20世紀50、60年代,東璧龍眼從開元寺內大量嫁接出去。從開元寺嫁接出去的龍眼分佈在南安、洛江、惠安、莆田、漳州等地。
東璧龍眼樹常年綠樹成蔭,像一顆顆翡翠鑲嵌其間,為古城的園林景色添秀,為僑鄉的別墅家園增輝。東璧龍眼美化了鯉城大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積澱造就了鯉城別致的園林景觀、生態風貌,也給這方人們帶來了不盡香甜。
鯉城區地貌屬福建省東南部沿海花崗岩低山丘陵及沖積平原區,東北部為沖積平原,西南為丘陵山地,地勢由西南部向東北傾斜。主要地貌類型:丘陵山地、平原、砂丘。土壤為紅壤沙礫土,pH值在5.5—6.5之間,有機質含量在1.5—2.5%之間。全年溫濕多雨。年降雨量均在1300—1600毫米之間,晉江水系橫貫全區,水資源豐沛。 年平均氣溫21—22℃,降水量平均1420毫米,日照時數1726.3小時。
地處亞熱帶,枕山面海,冬季戴雲山擋住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春夏季又受東南季風帶來的豐沛雨澤的滋潤,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海陸間的熱力差異,使東南季風帶著大洋水氣頻頻而來,形成了適宜龍眼生長優越的自然氣候及環境條件。
東璧龍眼是古老地方品種,又名糖瓜蜜、水糖眼。樹姿較開張、直立,樹冠圓頭形或半圓頭形,樹莖於有明顯縱裂紋。複葉具4-5對小葉,果實近國形,單果重10克左右。果肉甜、香、脆,含糖量20%-25%,可食率60%-65%,8月下旬果實成熟。鮮果較耐貯藏,是鮮食佳品,產量欠穩定。
據考證,龍眼最佳鮮食品種“東璧”,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建於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寺,至唐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將蓮花寺改名開元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又將旁邊120個小寺和支院合併於大寺,即今開元寺。合併的120個小寺和支院有一個叫東璧寺,位於開元寺東側,今為宋代 古船陳列館前院,東璧龍眼出自東璧寺,因而得名——“東璧龍眼”。
東璧龍眼的美名從此傳揚數百年,在泉州眾多的名勝古跡、風景勝地,以及民間庭前屋後,都分佈著東璧龍眼古樹名木,如釋雅山施琅將軍花園、萬厝埕、萬提督府、承天寺內均有東璧龍眼老樹,樹齡在200年仍然生機勃勃,結果累累。
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