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逾380種真菌類 年約10人食菇中毒
港逾380種真菌類 年約10人食菇中毒
@秦 島
香港雖是國際大都會,但已開發成區的土地僅佔約四分之一,其他為山地或郊野公園,動植物種類資源較豐富。有超過380種真菌類,大部分都不能食用,野外採摘菇菌更易引起中毒,包括誤食綠褶菇,引起腸胃不適,以及誤食鵝膏菌引致肝衰竭。每年有大約10人食菇中毒,醫界呼籲市民千萬不要隨意採摘菇菌食用,避免誤食毒菇。
01.
平時大家所知的菇菌,即蕈類,又稱菇類、蕈菇,是泛稱大型真菌的肉質產孢子實體,其菌絲具橫隔壁,將菌絲分隔成多細胞,受到認為自身有危險的攻擊時,會散播孢子。蘑菇通常是對蘑菇屬部分食用菌的總稱,常見的包括雙孢蘑菇、大肥菇、蘑菇等;一般栽培的蘑菇是指雙孢蘑菇。海南發現世界最大真菌子實體——橢圓嗜藍孢孔菌。
夏天為香港帶來雨水,更帶來大量繁殖的野生毒菇,野菇中毒事故每年四至八月更是高危期,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據報道,有一名香港女子曾食用他人所贈予的一包野菇後中毒,港醫管局通過DNA排序分析發現,此野菇基因排序與一種新發現的真菌品種極相似,該女子也成為文獻上首宗進食該菇菌中毒的個案。
該名五旬女子於去年9月行山時,收到陌生人贈送的一包野菇,她進食後出現冒汗、屙嘔等情況,往醫院求診,未能初步精準判斷野菇來源,只能通過病人臨床表徵判斷可能屬於毒蕈鹼中毒。醫管局團隊隨即對野菇樣本進行基因測序,發現基因排序與海南醫學院團隊在去年7月於文獻發表的新品種絲蓋傘屬真菌極為相似,該真菌含有毒蕈鹼,與病人的化驗結果脗合,因此肯定二者屬於同一品種。
02.
自2018年起,香港醫管局利用基因測序技術對中毒個案的菇菌樣本進行試驗,與國際物種基因資料做出對比,為臨床診斷面對難以辨認或罕見的菇菌時提供更多資訊,未來將應用於植物中毒等更多範疇。醫生呼籲市民切勿自行採摘菇菌食用。
以往菇菌中毒分析透過三種方式,包括病人臨床表現、真菌學家辨認菇菌,以及對尿液、血液等進行生化分析化驗毒素,可判斷臨床近90%的菇菌中毒案例。若病人無法溝通、未能提出食用過菇菌類的情況、菇菌已煮熟或切細至難以辨認,甚至引起中毒的菌類毒素太罕見而未有方法分析的時候,就需用到基因測序技術。
設於瑪嘉烈醫院的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透過菇菌中毒個案收集得來的菇菌樣本,或病人胃液內的殘餘物中抽取DNA,利用PCR及測序技術獲得基因序列,並利用比較基因組學的方法,把基因序列與國際常用的物種基因資料做出對比,找出相似的真菌品種,幫助準確找出中毒源頭,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該技術亦可用於檢驗植物中毒。
本港至少有十種常見野生毒菇,包括綠褶菇、小托柄鵝膏菌、致命白鵝膏、假褐雲斑鵝膏、晶粒鬼傘、綠褐裸傘、裂絲蓋傘、純黃白鬼傘、淡黃竹蓀及黃硬皮馬勃等。
03.
有必要科普一下。多數真菌(並非指菇類)按科學分類可分為主要幾類。
子囊菌門:日常生活中熟知的酵母菌、羊肚菌、冬蟲夏草及真菌與藻類共生的地衣…等等,都是這一類的真菌。
擔子菌門:如香菇、木耳、靈芝、桑黃、金針菇,而食用的筊白筍亦是擔子菌的菇黑穗菌感染菰草後,刺激菰草的莖基部澎大,變形成我們食用的筊白筍。另外與微管束植物形成共生關係的外生菌根菌亦是擔子菌的成員。
接合菌門:常見的如麵包黴、水玉黴,會與植物產生共生關係的內生菌根菌都是這一類的真菌。
真菌界(學名Fungi)生物通稱真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群,包含酵母、黴菌等微生物,以及為人熟知的菇類。真菌與動物同為異養生物,需依賴其他生物所所產的有機物為碳來源,通常會以滲透營養的方式取得養分。真菌的一大特點為以甲殼素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和無細胞壁的動物及細胞壁主成分為纖維素的植物截然不同。
真菌自成一界,獨立於植物、動物和其他真核生物;也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其成長型態與植物一樣不能移動,但可以通過菌絲的延長拓展棲地,也能通過經由有性或無性生殖產生的孢子進行長距離的傳播。
04.
百科解釋,真菌廣佈於全世界,但多數真菌體型很小,或存在土壤與水域中,常被人所忽略,某些物種會產生稱為孢子果(Sporocarp)的大型子實體,也就是蕈類。真菌可與動物、植物或其他真菌產生互利共生或寄生等交互作用,例如與植物形成菌根,以及與藻類或藍綠菌形成地衣。部分真菌中的生物鹼與聚酮等許多物質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稱為真菌毒素,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有毒。
在現實中,真菌可以分解人造的物質及建物,並在人類及其他動物造成疾病,真菌感染或食物腐敗引起的作物損失對人類的食物供給和區域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真菌病則包括足癬等淺表層的感染,與隱球菌病等全身感染的疾病,嚴重時甚至可能致死。有些蕈類被人作為食物,有些真菌則是食品工業的要角,可以作為麵包的膨鬆劑,或發酵製造醬油、豆腐乳與酒等食品。
1940年代起,真菌亦被用來製造抗生素,現在許多工業所需的酵素也是由真菌所合成。有些真菌可以被當作生物農藥,用來抑制雜草、植物疾病及害蟲。
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