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3 18:00:41秦島

毒蜂尾後針過敏可奪命(談蜂色變 三之2)

(談蜂色變  三之2)

毒蜂尾後針過敏可奪命

@秦    島 

  5月12日香港發生兩宗被蜜蜂螫傷的意外,釀成一死一暈倒,死者為漁護署一名64歲男農林助理員,昨早在大嶼山芝麻灣工作期間被蜂螫傷後昏迷,由直升機送到東區醫院搶救後不治。毒蜂包括蜜蜂、黃蜂,有些資料又叫馬蜂或胡蜂。大胡蜂和竹蜂等多種有毒刺的蜂類,其毒力以蜜蜂最小,黃蜂和大胡蜂較大,竹蜂最強。

  急症科專科醫生指出,香港雖然有具侵略性的蜂類,包括黃蜂、黑蜂、土蜂等,但毒性都很低,因此被蜂螫而死的情況實屬罕見。一般被蜂螫後會出現皮膚紅腫和刺痛,但亦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血壓急降、呼吸困難,刺痛加劇甚至可能誘發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情況嚴重可能會危及生命。建議如果只是被一般蜜蜂螫傷,可用硬卡紙撥走在紅腫位置的毒囊即可,避免毒液繼續流入體內,傷者可以用冰敷紓緩紅腫位置的痛楚,但被螫傷後感到痛楚加劇、呼吸困難或其他不適,應盡快到醫院求診或撥打999求助。

  攀山專家提到,行山時容易見到蜂類蹤跡,牠們常會「搬竇」,難以估計牠們會在哪裏築巢,因此行山人士應加倍小心,避免不慎誤觸新建起的蜂巢。一旦不慎遇到野蜂應保持鎮定,不應奔跑,否則會加劇被螫;正確的做法是蹲下,再用一些衣物、帽、背包、衫褲保護頭及頸,讓野蜂慢慢飛走後再起身,亦盡量不要掙紮或打野蜂,反而會愈打愈多。他亦建議行山或在野外工作時應穿著長袖衫褲及密頭鞋,亦不要搽香水或有香味的護膚膏。

  蜜蜂總科,與螞蟻(蟻總科)互為姐妹群,其下分為狩蜂類(泥蜂型類)和花蜂類(蜜蜂型類)兩大演化支。

  全世界已經過觀察研究有大約一萬六千種蜂,也許全部有三萬種。各種蜂的生活習性不同,有的是獨居生活的,有的是有各種群居形式,發展最高形式是社會性分工聚居,例如蜜蜂和無刺蜂等。

  所有的蜂都以花蜜和花粉為食物,並在為蟲媒花授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口器是尖針狀,以便吸取花蜜。有一對觸角,其中雄性蜂的觸角有13節,雌性有12節。有兩對翅膀,後翅較小,腿部多毛可以搜集和承載花粉。腹部末端有一毒刺。

  基於防衛的考慮,蜂一般都會對入侵者攻擊。黃蜂的刺可以再用,因此可針完再針。不過蜜蜂的刺卻只可以用一次,螫人或動物之後,刺會留在被蟄者皮膚上,並把蜜蜂的內臟帶出,蜜蜂會很快死亡。不論是黃蜂或是蜜蜂的刺都有毒。

  蜜蜂的一個蜂群達4萬–8萬隻,蜂后必須由工蜂餵養;但雄蜂一個蜂群只有30–400隻,蜂后在春季完全可以獨立生活一段時間;有的種類如壁蜂,像果園壁蜂(Osmia lignaria)、角壁蜂(Osmia cornifrons)等都是獨立生活的,每一個雌蜂都可以生育,沒有所謂的工蜂存在,但是它們也不能生產蜂蜜和蜂蠟。

  斑艷蜂的形狀類似熊蜂,它們將卵產在熊蜂的巢內,讓雄蜂哺育其成為成蟲;某些切葉蜂將卵產在獨立生活的尖腹蜂育卵巢內,發育成幼蟲後,切葉蜂的幼蟲會將尖腹蜂的幼蟲和卵殺掉。

  雖然人人聞蜂走避,但坊間盛行另類療法蜂療(Apitherapy),使用蜜蜂產生的物質如蜂蜜、花粉、蜂膠、蜂王漿以至蜂毒來治療,其中一種療法是「活蜂針刺」(Live Bee Acupuncture),是利用蜜蜂尾部螫針及運用針灸方式刺入人體穴位,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病、腰椎頸椎病、強直性脊椎炎、腫瘤、癌症、硬皮病、哮喘、神經痛、神經炎、心臟血管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

  過去已有不少醫學研究報告指出蜂針療法引發過敏反應,恐致病人器官衰竭亡,蜂療效用及安全缺乏數據支持現時在馬來西亞、韓國、日本、內地及台灣仍然有蜂療,過去本港的無牌醫館亦有蜂療,當中2007年香港曾有人開設診所以「蜂蛇蠍療法」行醫,但其後被揭並非註冊中醫,被裁定無牌行醫罪成。   

  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