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琵鷺跌穿300隻 港保育響警號
黑臉琵鷺跌穿300隻 港保育響警號
@秦 島
全球數目稀少的黑臉琵鷺容易面臨絕種威脅,要繼續生存,牠們的主要繁殖地必須得到長久保護、越冬範圍內的沿岸濕地不受污染,兼備大量食物,以及避免致命的疾病或感染。可喜的是全球黑臉琵鷺數量再創新高,惟覆蓋本港及深圳後海灣的黑臉琵鷺數量卻下跌近兩成。今年後海灣黑臉琵鷺的數量為299隻,是過去10年第二低的紀錄。未來本港發展放眼北部,團體指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已十分嚴峻。
據悉,由香港觀鳥會統籌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3」顯示,本年度全球黑臉琵鷺達6,603隻,為歷年新高,較去年上升7.2%,增加了441隻。不過,後海灣只錄得299隻,較去年減少70隻,下降19%,而該區域自2016年起一直沒未見突破,今年更跌穿300隻,觀鳥會形容是對香港發出的重要警號。
每年在港越冬的黑臉琵鷺,平均佔全球總數兩成。米埔基圍是黑臉琵鷺的核心棲息地區,供牠們停棲和覓食。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責任重大,負責管理米埔,為黑臉琵琶維持棲息地。今次普查於1月6至8日完成,覆蓋全球約130個地點,台灣、內地、南韓的黑臉琵鷺數量錄得主要增長。台灣繼續是最主要棲息地,全球約64%、即4,228隻黑臉琵鷺在該處度冬,按年升幅為10.6%。
內地今年錄得1,307隻度冬黑臉琵鷺,接近全球總數兩成,按年升幅為15.1%。南韓的度冬黑臉琵鷺亦錄得增幅,數量為54隻,比去年增加了17隻,按年增幅為45.9%。日本的度冬黑臉琵鷺數量則錄得下降,為610隻,比去年減少了73隻,下跌了10.7%。
報告特別提及今年後海灣黑臉琵鷺的數量,是過去10年第二低的紀錄。後海灣自2010年錄得歷屆普查最多的462隻黑臉琵鷺後,多年來未見突破,2016年起一直維持於300多隻的水準,今年更跌穿300隻,令人擔憂。
黑臉琵鷺主要以沿岸淺水地帶的魚蝦為食糧,只在東亞地區出沒,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每一年,只有約30對黑臉琵鷺繁殖。東亞大部份的沿岸地區承受稠密人口及工農業活動帶來的重大壓力,導致生境地破壞及污染。台灣的曾文溪口正面臨重要的工業計劃威脅,而香港後海灣所承受的壓力也逐漸增加。
在本港,黑臉琵鷺主要在後海灣潮間帶泥灘、基圍淺水區,甚至有降水的魚塘覓食。不過,後海灣有近三成魚塘濕地及緩衝區土地由地產商囤積或私人持有。這些土地被荒廢及改變用途,令該帶持續面臨生境質素退化的威脅。若不馬上針對這些棲息地採取更積極的保育及管理行動,恐致失去黑臉琵鷺的重要度冬棲息地。
香港觀鳥會指,《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保育與規劃將決定後海灣濕地的未來,北部都會區建設有必要遵守「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的保護防線。
黑臉琵鷺是大型涉禽,身上長滿白色羽飾,鳥喙形狀獨特,成匙狀,又似琵琶,臉呈黑色,皮膚裸露,因而得名。體長約76釐米,約重一公斤。每年在3月至9月期間,只於南北韓西部海岸至中國遼寧省之間的小島上繁殖。當中以限制人類進入的南北韓休戰區是最大和最成功的繁殖區。
在冬天南遷至越冬地,已確認的越冬地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台灣、香港、澳門、越南、泰國和菲律賓的沿岸地區。其中台灣和珠三角區(米埔後海灣、福田自然保護區和澳門)是黑臉琵鷺的主要越冬地,越冬種群佔全球總群超過六成。
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