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8 07:40:44秦島

元氣之脫皆在肝,補虛聖物 山茱萸

元氣之脫皆在肝,補虛聖物   山茱萸

@秦  島

 

 茱萸花- 快懂百科

 

          河南焦作的世界地質公園雲臺山景區有座茱萸峰,形似茱萸,俗名小北頂,海拔1308米,是歷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聖地。茱萸峯。每逢農曆九月季節,秋高氣爽,山上野生茱萸茂盛,佩帶茱萸,登高以健身、望遠、懷念。登上茱萸峰,喝杯懷菊花茶或懷菊花酒,頓覺神清氣爽。這幾樣都具有驅病消災、健身長壽的意義。

          山茱萸紅彤彤的,樹上一個一個像小紅燈籠一樣的果實掛滿枝頭,有旺盛的生命力。對人體的補益作用特別大。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張錫純對它情有獨鍾,把山茱萸用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這位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籍山東諸城,河北省鹽山縣人,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醫名顯赫。 1916年在瀋陽創辦我國第一間中醫醫院——立達中醫院。1928年定居天津,1930年創辦國醫函授學校,培養了不少中醫人才。

          有一個故事流傳下來。張錫純鄰村有一個五十歲男子,大病剛好,有一天在街上偶然相遇,男子半開玩笑地說請他把把脈。張一診脈就發現了一個大問題。男子脈像是元氣暴脫的極危之象,要服用些斂補之品。

          男子覺得大病剛好,神清氣爽,身輕體健,沒有把話放在心上,覺得有點兒危言聳聽。沒過幾日,男子家裡人就來請張錫純看病,趕到後,重用山茱萸,才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元氣虛脫的原因是在於肝,肝氣疏泄太過引起的,原話是這的,“凡人元氣之脫,皆脫在肝。”重用山茱萸能收斂元氣,將欲脫的元氣收回來。

          再說吳茱萸,別名吳萸、茶辣、漆辣子、伏辣子、曲藥子、氣辣子、臭泡子、臭辣子樹、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吳茱萸及其變種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接近成熟的果實為常用中藥。其性熱味苦,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於治療肝胃虛寒、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腕疼痛等症。

          吳茱萸多以栽培為主。《本草綱目》中記載;"五行志云:合東種自楊、茱萸,增年除害"。其生長習性喜歡在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一般的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後、路旁均可種植。野生吳茱萸多生長在疏林中或林緣的空曠地帶。繁殖方法則包括根插、枝插和分櫱繁殖。

          移栽2-3年後,吳茱萸就可以開花結果。採收時間因品種和種植地點而異。一般在7-8月,當果實由綠色轉為橙黃色、尚未開裂時,就可以採收。將果實曬乾或低溫乾燥後搓去果柄、去除雜質即可。通常的植株可連續結果20-30年。果實容易走失香氣、泛油、發霉變味,所以應放置在陰涼乾燥處。

          吳茱萸及其變種的接近成熟的果實為常用中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表面呈暗黃綠色或褐色,粗糙且有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有覆蓋黃色茸毛的果梗。質地硬而脆,氣味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吳茱萸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名醫別錄》中記載:「吳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陰乾。陳久者良。」唐代陳藏器說:「茱萸南北總有,入藥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之名也。」

          宋代蘇頌說:「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三月開紅紫細花,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熟則深紫,或云顆粒緊小,經久色青綠者,是吳茱萸;顆粒大,經久色黃黑者是食茱萸。」

          李時珍指出:「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於梢頭,壘壘成簇而無核,與椒不同,一種粒大,一種粒小,小者入藥為勝。」他所指粒大的原植物可能是吳茱萸,粒小的原植物可能是石虎。

          202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