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佈局以特促特 拓展口岸經濟帶
超前佈局以特促特 拓展口岸經濟帶
@秦 島
深圳是內地經濟特區,香港是特別行政區,一加一大於二,雙城連體欲強強聯手打造特區中的特區,這便是近來熱議的深港口岸經濟帶。由立法會議員嚴剛牽頭完成的研究報告日前發布,指出為加強融合發展,須創新體制機制,實行特殊政策,使口岸經濟帶成為香港與深圳中的「特區」,在兩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基礎上實現高質量差異化發展。
報告提出八項策略建議,以推動口岸經濟帶成為港深雙方深度協同合作的最重要區域。包括盡快成立港深高層合作專班協商;提升口岸通關效率,加快跨境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超前謀劃產業佈局,制定「搶企業搶人才」政策;劃定若干個先行啟動區,創新批地方式和開放模式,積極引入大型企業參與香港區域建設等。新構想不單備受港人關注,深方同樣高度重視。
港深毗鄰地帶,續以歷史遺留原貌作為邊境禁區緩衝,經已經不合時宜;因時因地制宜,真正用好這大片處女地的巨大潛力,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才是應有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方向。據瞭解,不少高科技公司和數據企業,看中香港的制度優勢,有意設在港深邊境,但香港方面發展緩慢,希望重點加快河套區開發,利用好港深連結區域,推動口岸經濟帶建設。
深港口岸經濟帶區位優勢突出,可發展空間充裕,邊境超過100公里,面積約180平方公里,人口約140萬人。2021年港府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即覆蓋由東到西這片熱土。去年7月,立法會通過了 “對接深圳,共建港深口岸經濟帶”議案,引了各界對於港深雙城進一步合作的更多討論,兩地各界對如何建設口岸經濟帶,也進行了多方面積極探索。
近年來,在深港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深圳積極謀劃更深層次的口岸領域綜合改革,進一步加快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實現更高水準對外開放,構建更高品質新發展格局,讓深港口岸經濟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動力澎湃的新引擎。
口岸經濟帶地理條件非常優越,作為大灣區融合的先行區,建成為「特區中的特區」已呼之欲出,絕非畫個大餅。有識之士分析、兩地條件、基建、合作意義、產業前景,都有現實可操作性。港深都要共同規劃多元化發展,因此需邀請國家的上層部委做頂層設計,做好超前謀劃產業佈局,處理好合併管理,讓人才、數據等自由流動,港府可以考慮開放沙頭角禁區配合。
隨著政府提出北都策略, 港深如何就接壤雙方之間的口岸經濟帶進一步合作發展,備受公衆關注。有不少意見認為,雙方應以創新思維和方式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尤其在土地規劃及地區管理兩方面需要突破。廣東省與澳門就橫琴的深度合作區,從頂層設計落實“共商共建共管共用”模式,可供香港借鑒。歐盟在人流、貨流、服務流及資金流的創新合作體制,由下而上及更有效的跨境合作和內部融合,也可成為港深借鑒的另一個合作概念。
對於發展這一新經濟帶,毋庸置疑須兼顧發展與保育的平衡。但這跟北部都會區、落馬洲河套等並不對立,相反可以相輔相成,更可成為前海、南沙等之後大灣區內協同合作一個新支點。所以其發展規劃必須有長遠大局觀,不能白白浪費處女地潛質,須充分配合港深融合發展大勢,而非只考慮香港本位,又或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粵港兩地合作已有紮實基礎和經驗,早前簽署了遍及創科、金融等多領域合作協議;今年初,港深亦簽訂了深圳灣(後海灣)濕地保育合作框架協議。事實上,口岸經濟帶並非新鮮事物,由澳門到歐盟以至世界各地,都有成功案例,香港不能再墨守成規,坐視這片潛力無窮之地守著蒼涼。
本港應該更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創新創業,在口岸地帶拓展有潛力的產業,促進本地產業多元化突破;透過推動口岸經濟帶協同雙贏,早日開花結果,成為特區中的“特區,從而促進兩地全面融合,帶動共同發展。
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