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驚現藍野菇 勿碰忌食宜遠觀
粉嶺驚現藍野菇 勿碰忌食宜遠觀
@秦 島
路邊的野菇不要採!香港連日春雨淅瀝,天氣潮濕,是孕育野菇的季節,粉嶺祥華邨祥頌樓對出一個花槽內驚現藍色野菇,有10多朵!專家估計的這些呈淺藍色野菇為藍綠乳菇。
據報道,這些驟眼看似塑膠的藍色半圓物體,卻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野菇。媒體將相關新聞相片交給專家評估,獲判斷為一種乳菇,雖然無毒,但不建議觸碰,更不可以採摘食用。
一直以來,本港專家及政府均呼籲市民切勿採摘野菇進食,惟近年不時發生進食野菇中毒入院的個案,去年至少發生4宗,其中一宗為兩名分別36歲及61歲的女士,曾在東涌一處山邊採摘野生菇類,在家進食後約兩個半小時感到不適,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和嘔吐等徵狀,需入院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退休教授分析藍菇照片後,判斷此菇有可能為藍綠乳菇,學名Lactarius indigo,又名靛藍乳菇,廣泛分佈在北美洲東部、東亞及中美洲,但在本港並不常見。菇蓋肉厚有菌褶。成熟菇蓋中間凹陷,有卷邊,而藍色可成同心環,通常有水珠在菇上。
按照資料,此藍菇並無毒性,甚至在墨西哥、危地馬拉及內地雲南都有出售。不過,教授不建議市民採摘或觸碰,更不可食用,因為菇會將環境的污染物積聚,無謂弄汙自己的手。若是毒菇,毒素會存在整隻菇,包括孢子內,行得太近或接觸,會誤沾孢子,即沾毒素,若雙手沾有孢子再接觸臉、擦眼鼻等,就會「誤食」孢子而引起中毒。曾有學生無戴手套採摘毒菇,當晚就食物中毒,故建議市民若發現顏色艷麗的野菇,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政府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指出,由於難於辨別菇類是否適宜食用,呼籲市民切勿採摘野生菇類進食。進食菇類引致的食物中毒一般為急性,病徵通常包括進食後短時間內出現惡心、嘔吐和腹痛等腸道徵狀。
藍綠乳菇,又名靛藍乳菇,是紅菇科下的一種真菌。它們廣泛分佈在北美洲東部、東亞及中美洲。生長在落葉林及針葉林內,在多種樹上,長出菌根。子實體中等大。菌蓋闊5-15厘米,呈深藍色至淡藍灰色。當其組織破損時會流出乳汁。浮汁呈靛藍色,暴露在空氣下會逐漸變成綠色。
初期菌蓋是突出的,繼而中央凹陷,隨著年齡凹陷得越多。初期菌蓋邊向內捲曲,成熟時就不再捲曲,反而向上升。菌蓋表面呈靛藍色,逐漸變成淡灰藍色或銀藍色,有時有綠色疙瘩。菌蓋是有環的,有淡色及深色的區域,有時也有深藍色斑點。初長的菌蓋有黏性的觸感。
藍綠乳菇最初是於1822年由美國真菌學家Lewis David de Schweinitz描述,並分類在蘑菇屬中。於1979年,小學者修訂了乳菇屬內的分類,並將藍綠乳菇分類到Lactarius亞組中,建基於藍綠乳菇的乳汁顏色及其轉變。藍綠乳菇的種小名是拉丁文的“靛藍色”,故又名靛藍乳菇。
雖然藍綠乳菇是可食用的,但就其味道卻有不同的意見。例如美國真菌學家認為它們的味道超卓,但堪薩斯州的指引卻將它們的味道評為平庸。藍綠乳菇是稍苦、或辛辣,質感粗糙。由於肉質爽脆,故可以將它們切成薄片。當煮食時其藍色會消失,並變為灰色。由於肉質粗糙,所以並不適合風乾。含有豐富乳汁的可以在醃泡汁中加入顏色。
在墨西哥,每年6月至11月有出售採集回來的野生藍綠乳菇。當地人認為藍綠乳菇是“二級”美味。在危地馬拉於5月至10月也有出售藍綠乳菇。藍綠乳菇是中國雲南售賣的13種乳菇屬之一。
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