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香港都市「神獸」赤麂嗎?(麂的疑惑 二之1)
見過香港都市「神獸」赤麂嗎?
@秦 島
今天是3月31日,又迎來人間四月天了。記得詩人林徽茵九十年前曾經說過:“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而今天我卻想說這裡的“你”,就是彈丸之地卻又是世界大都會的香港,不算大的山野林間也是故事多多。
每年聖誕節時,大家會在商場裏見到不少聖誕老人和麋鹿的裝飾。你以為所有鹿都和聖誕老人一樣,來自寒冷的北方嗎?其實,香港也有原生的鹿科動物:一種生性害羞、甚少在大眾面前出現的小鹿──赤麂(音:幾)。
就在今日,一單即時新聞說,凌晨4時10分,大埔汀角路近漁角村,一隻赤麂受困於分隔行車路的欄杆內,有途人目睹報案求助。消防接報到場,發現一隻約2呎長成年赤麂頭部卡在欄杆內,牠受驚掙紮,腰部有明顯擦傷,皮毛脫落,於是為牠帶上眼罩及用毛巾包裹,再用工具撬開欄杆,成功將其救出,並放入膠箱轉交愛協帶走作進一步檢查。
我年少時還在閩西南客家山區度過,就知道山上出沒有老虎,但有山羌仔,大伯父會打獵,說這種山貨樣子有些像赤麖,後者較大點。山羌即黃麂或黃猄,而赤麖和較少見的箭豬及穿山甲等香港受保護野生動物,現時仍然可以在本地部份山林內見到牠們的蹤影。在郊區,偶然可發現果子狸、鼬貛、小靈貓和豹貓等野生動物的蹤跡。新界北部近岸地區,間中亦會看見歐亞水獺及獴。牠們都是善泳者。於9 0年代首次在香港境內記錄的紅頰獴現時已可在離岸較遠的郊野公園內發現。香港野豬似乎不太野了,經常遛蹓到市區散散步,,找點吃的,也會受驚傷人,成了都市的新聞話題。
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可以製革。通稱「麂子」,因其天性膽小,有點風吹草動就反應過激,南方沿海一帶也稱「黃驚」。 中國分佈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佈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赤麂又叫赤麖、印度麂 、吠鹿,係一種小型鹿,民間經常同黃麂/山羌(閩台俗名)一齊叫做「黃麖」。但身型大過黃麂。分類學家將黃麂和赤麂歸為同屬不同種。兩者外形很相似,黃麂身形較小,膚色由黃色至棕色都有;赤麂身形較龐大,一般呈紅棕色,只得雄麂有角同一對長犬齒。目前可分為 15 個亞種,近年研究指出其中或者可以再獨立分成不的物種。
早在清代《新安縣志》就已經記載香港有「黃麖」。長久以來學者同政府都以為香港住的是黃麂,而民間亦會叫其「黃麖」,直到2003年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做族群普查同基因鑑定,證實期間所有記錄到嘅都係赤麂,並未發現黃麂。
由於本港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眾多種類的野生動物都可在此棲息繁衍。不過,都市的發展令大部份哺乳類動物的棲息地不斷減少或者受到破壞,以致牠們的數量正在逐漸下降。政府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日益關注,並透過立法及有關部門的行動進行保護野生動物工作。
在漳州府古邑平和鄉間和閩南千古城泉州,上世紀八九十代我食過紅燒山羌(黃猄)肉和藥燉俗名穿山甲的鯪鯉肉,這在香港是犯法的事,據知內地現也禁獵禁食。而早在1976年,為了保護本港的野生動物及牠們的棲息地,港府已頒佈及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香港法例第170章),以執行保育野生動物及其相關的工作。
所有在《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附表2中列明的受保護野生動物都是受法例保護,任何人不得狩獵、故意幹擾、售賣、出口、或管有受保護的本地野生動物。如幹犯法例,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十萬元及入獄一年。
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