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兩變種:捲心與大頭之分
甘藍兩變種:捲心與大頭之分
@秦 島
01.
今日星期天,在家寫「秦島美食記憶」散文。中午兒女皆外出,於是與妻簡單吃烏冬麵,配料還行,捲心菜,鮮蝦,肉燕,還有辣椒油,吃得一頭汗,實在過癮。
去朋友圈遛了一下,看到川籍福州友人含英發了兩張蔬菜圖,葉子近似,前者結了菜球,一看就知是我小時在鄉間種過的包菜,後者只見藍色葉子。她還留下一問:這兩種蔬菜是不是一個母種系列?會不會只是它的別名不同吧?
我:後者會結球否?我也沒種過。應該完全不一樣。
她:「好像別名是芥藍球。」
先說捲心菜,學名結球甘藍,是十字花科、蕓苔屬的植物,為甘藍的變種。又稱洋白菜、圓白菜、疙瘩白、包菜、包心菜、高麗菜、蓮花白等。香港叫椰菜。山西、陝西等地區多稱蓮花白、花白或茴子白,廣東部分地區亦稱椰菜或包菜,雲南地區稱蓮花白或包白菜。在閩南地區及台灣習稱高麗菜或甘藍菜,也有人稱包心菜或玻璃菜。但高麗這名不是來自古朝鮮高麗國,而是荷蘭語發音。
「有這麼多的名稱啊。」她應了一聲。
02.
今天含英說的芥藍球就是苤藍,又稱球莖甘藍、擘藍,俗稱撇藍、芥蘭頭、甘藍頭、大頭菜等等,是十字花科蕓苔屬下面的一種蔬菜。以其膨大的肉質球莖為主要食用部位,球莖脆嫩清香爽口,適宜涼拌鮮食或是打汁,亦可做成醬菜、脆菜乾;嫩葉可食,適宜涼拌、炒食和作湯等。種子油亦可食用。它由野生種甘藍菜變種而來,莖部肥大如球,且葉片、葉梗、葉胍、葉筋葉形都似甘藍菜,所以名為「球莖甘藍」。依莖球皮色分白綠種、青綠種及紫色種。
高麗菜起源於地中海沿岸,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已廣泛種植,至中世紀以後廣泛傳遍世界。由荷蘭人傳入幾百年前荷屬台灣,台灣的閩南語稱為「高麗菜」(閩南語:ko-lê-tshài),源自結球甘藍的荷蘭語「Kool」。清乾隆《續修台灣府志》卷十七中稱為「番芥藍」(hoan-kè-nâ)、「番牡丹」
年少時我在閩西南老家種的高麗菜,客家人稱之包菜,呈扁圓形或卵圓形厚葉片,葉柄短;完全花,雌雄同株;外層葉片有黃綠、深綠或藍綠色;內層葉片(心葉)顏色較淡黃、黃白或白色,且抱合成球狀,稱作「葉球」。按捲卷心(葉球)形狀分「尖頭形」(尖球形、圓錐形)、「平頭形」(扁球形)、「圓頭形」(圓球形)三種。葉球採收後,切口附近還會新發側芽,俗稱「甘藍芽」,甜脆細嫩。
03.
高麗菜營養相當豐富,含有大量維生素C、纖維素、碳水化合物和各種礦物質。還含有維生素U,是抗潰瘍因數,並具有分解亞硝酸胺的作用。此菜中的吲哚(indole)能改變雌激素的代謝,降低乳癌風險,所含有的異硫氰酸鹽,可降低致癌物的毒性,有效預防肺癌和食道癌。當中含有的蘿蔔硫素,則是功能強大的抗氧化物,可以增強體內酵素的解毒能力,也是維生素C和植物纖維的良好來源。
芥蘭頭於秋冬9 -12月間播種。維生素C含量極高,還含有大量的鉀,而維生素E的含量亦非常豐富。維生素C等營養素有止痛生肌的功效,能促進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癒合。內含大量水分和膳食纖維,可寬腸通便,防治便秘,排除毒素。豐富的維生素E,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含微量元素鉬,能抑制亞硝酸胺的合成,因而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
圓圓胖胖模樣十分討喜的芥藍頭,在台灣稱結頭菜,更有罕見的紫色品種,是農友種出的「意外的美麗」。生長過程中不斷擴大的球莖都在地面上,可達兩、三斤,是冬春季常見的蔬菜,既能清炒、煮湯,更是涼拌聖品,用鹽巴簡單抓醃後料理食用,會比加熱食用更能吃到較多維生素C。
04.
令我沒想到的是,芥藍頭也可以像蘿蔔用來作粿。與傳統蘿蔔糕一樣,先將芥藍頭刨皮、剉簽、煮熟,再拌進米漿裡以電鍋蒸熟,可以即食,也可以冷藏後再煎得香脆食用,口感跟蘿蔔糕差不多。另外,滷肉時也可加入芥藍頭,吸入肉汁,口感變得甜甜糯糯,甚至比豬五花或雞腿更好吃。
在此順便一提,還有一種也被叫「大頭菜」的古老蔬菜,其實中文應為「蕪菁」。或許是因為這個學名太過拗口,大家以形命名,在華人世界它就慢慢變成了「大頭菜」!人類食用它的歷史超過三千年,但它適種在高海拔和高冷地區,是歐洲、中國到日本的常見蔬菜,卻罕見於台灣。
十字花科蕓薹屬的蕪菁,表皮有紅、白兩種顏色,個頭個頭比甘藍頭小很多,食用部位是根部,若以同為十字花科、食用根部的白蘿蔔來比較,蕪菁水分較少,口感偏硬,煮熟後口感鬆軟,不似白蘿蔔煮熟後鮮甜多汁。
20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