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小村香園圍 沉寂半世紀春暖花開
隱世小村香園圍 沉寂半世紀春暖花開
@秦 島
香港新界有個叫「香園圍」的隱世小村,已有360年歷史,鄰近深圳蓮塘,被港英政府列為邊境禁區,長期不便進出,數十年來經濟發展近乎停頓,不少村民被迫移居海外或到市區謀生,是名副其實的隱世古村。
01.
日前,本港百年老報記者探訪香園圍村,與村民聊起往昔記憶,揭開小村塵封的神秘面紗。上世紀80年代中,有村長曾向當局提議開放禁區、增設新口岸,發展經濟,惜未被採納。一晃又過了近四十年。
村民感慨等了半個多世紀,終於迎來這個遲來的春天,希望新口岸全面復常通關後,乘著開發北部都會區的春風,為沉寂逾半世紀的古村注入新的活力。
香園圍為深港之間的第七個跨境陸路口岸,連接深圳的蓮塘口岸,位於沙頭角與文錦渡之間,鄰近白虎山、香港最北部範圍之內,通過新建的香園圍公路直達9號幹線粉嶺公路。口岸於2013年7月動工, 2020年8月26日啟用,鑑於新冠疫情,此管制站啟用初期只供貨車通關服務,而旅客和客運車輛的通關服務,則於這個2月6日正式開通啟用,至今天剛好半月。
香園圍位於香港北區的打鼓嶺,地處香港的最北端,分為上香園與下香園。「50多年無踏足香園圍村了,現在趁香園圍口岸全面通關,特別來探下村,想不到這條村幾乎沒變過,真的是五十年不變呀!」,風和日麗,不冷不熱,滿眼春天景象。在香園圍村的碉樓前,一位年近七旬的村民說道。村中排屋有過百年歷史,是清代的民居。
現年77歲的古先生和太太,講述當年在香園圍日子,不勝唏噓。「我細個時在香園圍長大,後來才搬到打鼓嶺的鳳凰湖村居住,一別已是60年,今日是趁新口岸全面通關特意回來行下,想不到還是以前的老樣子。」
02.
清初康熙年間復界後,萬氏認為新安蓮塘人口繁衍,決定南遷到該處開村,同時在村後近山邊位置的風水林大量種植樟樹和牙香樹,「香園」名稱可能因此而來。《新安縣志》中是沒有載錄該處,直到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才有記載「香椽圍」。而1898年《展拓界址專條》簽訂同年港府輔政司駱克報告紀錄該村名為「香緣圍」,有120名本地人居住。相信「椽」與「緣」都是「園」的同音字。
一切都恍如昨天。老村民說,幾十件年前生活仍艱難,為幫補家計,7、8歲時已擔磚上白虎山,上面的碉堡和警崗我都有份擔磚上去起㗎,那時每次上山擔八塊磚,每塊磚運費2分錢,每日走十多轉,可以賺到2元多,好辛苦都是血汗錢。因為有同學仔就住在村內,也經常過來玩的。眨眼半個多世紀過去,歸來還是滿滿的童心,這裏的碉樓和古老大屋同周邊環境,還是舊模樣,好似一直都無改變過。
打鼓嶺與深圳僅一河之隔,在七、八十年代是偷渡黑點,當時村子已通電,偷渡客過了鐵絲網就會朝有燈的方向走。每日打開門,都不時會見到又餓又濕的偷渡客坐在門口,村民們都好有同情心,會給予水、餅等乾糧接濟他們。
時過境遷,深圳的發展日新月異。如今,站在白虎山頂俯瞰深圳河兩岸,對岸的小漁村如今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片繁華、欣欣向榮景象。港方的打鼓嶺、香園圍一帶仍古風依舊,遠處的香園圍碉樓藏綠野中若隱若現,恍若不食人間煙火。
03.
在村口的一排古老大屋和四層高的碉樓,簷下的壁畫和浮雕靜靜地在歲月的流趟,褪去往日的艷麗色彩,留下滿滿的歲月痕跡,這座就是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香園圍碉樓,牆壁上的英松圖壁畫和題字,你要反過來才讀得明㗎。記者經村民提點,幾經辛苦,斷斷續續認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陋室銘」反書,客家人尚文的傳統果不虛傳。
香園圍是一條村落,曾屬新安縣五都,萬氏由深圳蓮塘遷到香園圍及附近的蓮塘定居。經濟活動主要是種植蔬菜和米,收成主要運到上水墟出售。在19世紀末,不少村民遠赴中美洲的巴拿馬及牙買加等地從商,不少人賺錢後匯款回鄉建設新屋。現時居民以老人家為主,只有小部分是年輕人,他們都是到市區工作。由於香園圍位於禁區內,沒有大規模發展,因此使不少清末民初建築仍保留至今。
曾經是邊境禁區,香園圍一直到2005年特區政府建議縮減邊境禁區,被列為第三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範圍。到2016年1月4日才得以解除。現時部分具歷史價值建築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
香園圍因歷史原因長期偏安一隅,幾乎與世隔絕,經濟發展近乎停頓,好多村民難以忍耐,紛紛到外謀生或移居海外,村民也由高峰時的數百人跌至現今不足50人。
但是香園圍口岸的開通令村民看到了希望,隨著兩地的密切來往和北部都會區的開發,隱世小村將煥然一新,充滿活力和生機。新口岸復常開通後,好多移居國外的村民都準備回流,依靠大灣區政策紅利和地理優勢開創新天地。
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