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茵陳蒿 春天養肝第一菜
野草茵陳蒿 春天養肝第一菜
@秦 島
年已過完,春來鄉野間各種野菜又陸續登場了,
春天養肝就是養命!有一種野草是"養肝第一藥"!每年一點,到老難患肝病。它就是茵陳,為菊科蒿屬植物,亦為中藥名,乃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250px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採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乾。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割的稱“花茵陳”。
分布於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地;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及俄罗斯也有分布。生长在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富含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直接食用、蒸食、凉拌均可。
全草入藥。性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可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一直被中醫臨床視為醫治黃疸的要藥。用於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中國古醫籍早有記載。《傷寒論》:茵陳、梔子、大黃。治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玉機微義》:茵陳、附子、乾薑、灸甘草。治寒濕陰黃,手足逆冷,脈沉微細等。《食醫心鏡》茵陳羹:除大熱黃膽,傷寒頭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
此外,《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症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本草鉤述元》: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總之,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別錄》:茵陳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陰乾。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此野菜生食亦宜。不過,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炮製方法簡單,除去殘根和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62.5px,直徑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75px,寬約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花茵陳的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2500px,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短梗。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和許多野菜一樣,茵陳嫩苗可作菜蔬、作菜,老了可以藥用。民間存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在吃的同時,對身體也是有幫助的。
茵陳粥,茵陳蒿25g,新鮮荷葉1張,粳米100g,白糖適量。將茵陳蒿、荷葉洗淨煎湯,取汁去渣,加入洗淨的粳米同煮,待粥將熟時,放入白糖稍煮。此粥色淡綠,質濃,清香甘甜,具有健補脾胃、利膽退黃的功效。適用於慢性肝炎恢復期,對疾病的痊癒有一定的作用。
涼拌茵陳,嫩莖葉250g,白糖、麻油各適量。將茵陳去雜洗淨,入沸水鍋焯透,撈出洗淨,擠幹水,切碎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白糖、麻油,食時拌勻即成。此菜碧綠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濕退黃、祛風明目的功效。適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疥瘡,兩目昏花,夜盲等病症。
綿茵陳煲鯽魚,綿茵陳30克,蜜棗2個,鯽魚1條,生薑3片,這是2~3人的量。鯽魚放至鍋裡,加少量油略煎至兩面金黃色;將全部材料放入湯煲內加水,武火煲10~15分鐘後改文火煲1小時左右,調入適量食鹽調味,飲湯吃魚肉。此湯具有祛濕、養肝健脾的作用,適合濕氣重人群。常表現為頭昏沉重、全身困乏、四肢酸軟、食欲減退,還常用於黃疸、水腫、尿少、尿頻等症。易疲勞,肝火旺盛的年輕人也可多食用。
茵陳窩頭,如客家做清明艾葉粄。鮮茵陳100g,米麵適量。將茵陳洗淨,搗爛取汁,加清水適量調和米麵,做成窩頭,蒸熟而食,或做成饅頭亦可。此法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有一定作用。
一些禁忌要知曉。茵陳也不要長期大量食用。過量的服用茵陳有可能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出現頭暈,睡眠不足,噁心,心律不齊,嘔吐,腹瀉等症狀的出現。另外,茵陳不能和紅花同時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再就是茵陳對於脾胃虛寒的人不適用,以免造成身體不適。
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