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 09:12:53秦島

人說三分天下粥,福建粥獨佔一分(閩粥後記 三之1)

人說三分天下粥,福建粥獨佔一分

@秦    島

 

 

    我是闽西客家人,從小爱吃粥,除了糯米饭和炒(燜)饭,不喜欢吃白乾饭。近日抱恙更是餐餐食粥,只是变着花样。

    粥即稀饭,我的乡音叫糜(méi),還有讀mí。《禮記·問喪》:“故鄰里為之糜粥,以飲食之。”粥一般都煮得比較爛,所以“糜”又引申有碎爛的意思。《字彙·米部》:“糜,爛也。”《孟子·盡心下》:“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

    又據康熙字典載,《廣韻》靡為切《集韻》《韻會》《正韻》忙皮切,𠀤音靡。《説文》黃帝初敎作糜。《釋名》糜,煑米使糜爛也。《博雅》糜,糏也,饘也。《禮·月令》行糜粥飲食。《史記·封禪書》施糜之屬。《註》施糜粥之神。《風土記》俗尙以赤豆為糜,所以象色也。

    在福建,從海洋到高山,從雲端到梯田,從文人雅集,到鄉野休閒,總能找到你鐘意的那一款粥。對於裹挾中州千年風土的客家人、側聽南洋萬里潮音的過番者來說,一碗粥則成為安放他們綿綿鄉愁的註腳。八閩之地接納了南來北往的遊子,山的懷抱、海的依偎,呢喃著最熟悉的家的風味。

    有食家說得好,在福建人熱氣騰騰的的粥碗裡,山與海撞個滿懷。軟糯的米粒顆顆分明,翠綠的菜葉、粉嫩的海蠣、彎彎的蝦米、細細的肉絲在“華清池”裡招搖。米湯表面漂浮著一層蔥油,濕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山的野,海的鮮,在唇齒間一網打盡,整個人也舒展開來。

    有一種家常菜粥,屬客家風味。唐代安史之亂後,洛陽一帶的移民進入閩南地區,這些流落千里之外的河洛郎,將中原菜粥“入鄉隨俗”,加入閩地海味,成了如今獨具風格的福建菜粥。雖名為“菜粥”,裡面肉類和海鮮卻一樣不少,菜可以是芥菜,也可以是芹菜,還可以是酸咸菜,各家大同小異,豐儉由人。蒜末菌丁看似細碎,也是沒有味精年代的呈鮮秘笈。乾隆年間的《福州縣誌》中說,“閩中以二月二為踏青節,採野菜為臛(hāo)。這個“臛”,就是用肉、菜合煮的粥。

    三分天下粥,福建粥獨佔一分。正如名字素淡,卻內有乾坤的菜粥一樣,福建的各色粥品,藏著八閩之地山與海“相知”的密碼,下南洋土著與客家移民篳路藍縷的味覺冒險,蒸騰著華夏神州燦若煙霞的風物鄉愁。

    眾所周知,廣東人善煲粥天下聞名,實際上“煲”是一種時間催化的技術,讓粥達到粘如湯糊的效果。而北方人多在粥中加入小蘇打,使之順滑濃稠,是謂“熬”。福建人的粥則異於前兩者,既要做到黏連,還要湯和米“涇渭分明”,乃是真正意義上的“煮”。  

    “兩熟潮田天下無”,是宋代《三山志》中對於福建優良稻種的讚美。福建稻一年可收穫兩季,抗旱早熟。北宋真宗時,江淮一帶乾旱,都要從福建調運糧食。福建人煮粥,因粳米、糯米、秈米的品種不同,輔以不同的食材,搭配出無數種組合,為我們擰出一個個味覺魔方。中學語文課文《金黃的稻束》,寫的就是詩人鄭敏家鄉的福建稻。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