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再奏捷,中國43非遺冠全球
福建茶再奏捷,中國43非遺冠全球
@秦 島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遺大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非遺代表作名錄。截至目前,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這一項目包括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福鼎白茶製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製工藝、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漳平水仙茶製作技藝等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而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已於今年5月20日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有著系統的知識體系、廣泛的社會實踐、成熟的傳統技藝、豐富的手工製品,體現了中國人所秉持的謙、和、禮、敬的價值觀,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包括採摘、初製、精製三個部分。一是採摘工藝。安溪烏龍茶(鐵觀音)一年可採4—5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其採摘工藝一般以人工手採,採摘標準以嫩梢芽葉形成駐芽時,採下駐芽二三葉。二是初製工藝有10道工序: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撚→初烘→包揉→複烘→複包揉→烘乾。三是精製工藝:安溪烏龍茶(鐵觀音)精製工藝流程有6道工序:篩分→揀剔→拼堆→烘焙→攤涼→包裝。
據介紹,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採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當前,與這一項目相關的知識和技藝主要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社區傳承等傳統方式進行傳承,並與正規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在福建省安溪縣王氏家族已傳至第13代;安徽祁門紅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昶在近5年間收徒授藝17人。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採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採茶、製茶和飲茶。製茶師根據當地風土,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製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 烏龍茶(青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習俗,世代傳承,至今貫穿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儀式和節慶活動中。
傳統製茶技藝主要集中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為多民族所共用。成熟發達的傳統製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並蓄的理念。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裡茶道等,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中國茶葉的種植面積、從業人群、茶產量及產值均居世界前列。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有著系統的知識體系、廣泛的社會實踐、成熟的傳統技藝、豐富的手工製品,體現了中國人所秉持的謙、和、禮、敬的價值觀,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全國已有40多所中職和8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茶學和茶文化專業,每年培養製茶、茶藝等專門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傳承人進入學校,開展傳承教學。
在茶文化的帶動和促進下,中國茶產業快速發展,茶科技水準穩步提高。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續生計,增進性別平等,促進鄉村振興,保護陸地生態系統,以及推動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成熟發達的傳統製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並蓄的理念。中國人通過製茶、泡茶、品茶,培養了平和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含蓄內斂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茶的飲用與分享是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彰顯著中國人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
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