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活化石”白鶴重返泉州灣
鳥類“活化石”白鶴重返泉州灣
@秦 島
極為珍稀的白鶴,被譽為鳥類“活化石”。
閩南泉州早有 “白鶴”。但說的是白鶴拳,於明末開始發展的地方拳術,又名永春白鶴拳。原無系統。漸次發展出四個派別,依其外形姿勢特性等,分為飛、鳴、宿、食等四類,統稱為白鶴拳,聞名海內外。
“白鶴重返泉州灣!”日前,泉州市觀鳥學會傳出好消息:五隻白鶴出現在泉州灣石獅水頭外線濕地。這是時隔近兩年後,石獅再次記錄到白鶴,從一隻到一群,數量刷新福建省觀測紀錄。
據當地媒體報道,現場只見水頭外線濕地正處潮水高潮時段,五隻白鶴聚集在互花米草清除後的光灘處,時而抬頭觀察,時而低頭覓食。這群白鶴的脖頸部沾染著黃色塵土,或許是遠道而來、風塵僕僕;其暗紅色的鳥喙、高大的身軀與周圍的黑臉琵鷺、大白鷺等候鳥形成鮮明對比。
一位長期觀測泉州灣鳥類的攝影師介紹說,今年泉州灣的珍稀鳥類不斷“上新”。專家初步觀測分析,這五隻白鶴可能屬於一個家族,其中三隻為“一家三口”,另兩隻為“夫妻”,均屬於成年白鶴。
白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全球僅存4000餘隻,主要集中在江西鄱陽湖越冬。成鳥一般全身都是呈純白色的,雄性的體型比雌性的稍大一點兒。在飛行的時候,頸和腳都會伸直,展開寬闊的翅膀並露出黑色的初級飛羽。
“一隻鶴牽動了一座城”。2020年11月,白鶴首度造訪石獅濕地公園,留下驚鴻一瞥,改寫了“白鶴不入閩”的觀測歷史;2021年1月14日,白鶴再訪石獅,並駐留了62天。此後,泉州灣未再發現白鶴蹤跡,但泉州、石獅兩級政府部門保護生態環境的腳步從未停歇。
人和大自然和諧融合,生態環境好了,珍禽自然翩然而來,甚至安家落户,樂不思蜀。今年以來,泉州市“向互花米草宣戰!”推進實施泉州灣互花米草除治和生態修復工程,石獅市於10月底在泉州灣沿線5個縣(市、區)率先完成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實際恢復光灘3000餘畝,沿海濕地灘塗得以休養生息。
毋庸置疑,此次白鶴再度造訪泉州灣,一是與今年江西鄱陽湖遭遇旱情、水位下降有關;二是泉州灣互花米草除治後恢復了大面積的光灘,為越冬候鳥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覓食區、停歇區;三是泉州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日趨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除了白鶴,今年10月以來,出現在石獅水頭外線濕地的還有黑臉琵鷺、白琵鷺、青頭潛鴨、白眉鴨等珍稀鳥類,種類及數量不斷增加。
白鶴,又稱西伯利亞白鶴或雪鶴,是鶴科的成員之一。是一種大型的水鳥,身長可達1.4米,重逾10公斤,體重較丹頂鶴為重。牠們粗長而直的喙呈紅色,頭和腳均很修長。作為遷徙鳥和越冬鳥,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薩哈共和國和西伯利亞西部進行繁殖,而這是很長距離的遷徙。其東部的族群在中國的長江中下游過冬,中部族群在印度的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過冬,而西部的族群則在伊朗的費雷登·基納爾和伊斯法罕過冬。
資料顯示,群體概分東、西部兩大區域族群。遷徙距離長達5000公里。原有東、中、西3條遷徙路線。2018年發現的白鶴均為東部種群。牠們在濕地繁殖及過冬,在那裡,牠們會吃水生植物的根部及莖部,也會取食少量蚌、魚、螺等。
對於白鶴的生存有極大的爭議,很多人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白鶴族群的數量會突然急遽減少。2014年,飛至鄱陽湖度冬之白鶴數量達3000隻左右,預估已佔全球白鶴總數98%。同年12月,台灣彭佳嶼發現黃白相間的大鳥,為白鶴到台灣的首次紀錄。白鶴於三日後抵達臺灣本島,在臺灣新北市金山區清水濕地停留至2016年5月12日北返。
不久前,《濕地公約》第14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落幕,呼籲各方以強烈意願和實際行動,促進各類濕地的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專家說,白鶴重返泉州灣,為福建省濕地保護修復寫下了生動註腳。
同時獲悉,近日在晉江和石獅都記錄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共有3隻。泉州已有多年沒有發現青頭潛鴨的蹤跡。青頭潛鴨的雄鳥頭、頸黑色具綠色光澤,上體黑褐色,胸暗栗色,腹白色,翼鏡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鳥頭、頸黑褐色,胸淡棕色。其棲於多水生植物的河流、湖泊,以水生動植物為食。在中國分佈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部(繁殖鳥),在長江以南越冬。
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