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 11:30:53秦島

需有新橋破舊框   加快催谷熟地建屋

需有新橋破舊框   加快催谷熟地建屋

@秦    



 

     本港公營房屋供應短缺有目共睹,當局信誓旦旦「提速、提效、提量」建屋,改善基層長期輪候上樓困局,這是善治良政的一項承諾,給了市民滿心希望。然而,即使現屆政府,力推「簡約公屋」助市民加快上樓,但仍需解決地從何來的最核心問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一個電視節目中道出實情,土地規劃由生地變熟地,即使壓縮了規劃程序,到可以建屋最快都要四年時間,故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增加土地供應。

     換言之,本港未來十年土地供應仍舊「頭輕尾重」,基層市民要改善住屋生活環境需要繼續等一等。對此,有議員要求政府更「大刀闊斧」改變現時改劃土地的程式,務求將改劃「熟地」時間再濃縮至三年。同時有建議政府加快審批「土地共用先導計劃」,釋放私人農地,增加建屋土地供應。

     藍圖總是誘人,現實存在距離。特區政府積極找地建屋,早前公佈未來10年「熟地」供應量達3200多公頃,似乎甚有吸引力。不過其中只有約三成即約1000公頃土地,可望在首5年變成「熟地」供應,包括來自討論及進行收地多時的古洞北、粉嶺北、東湧填海段等新發展區,主要是已經施工或規劃已處於較成熟階段的土地。

     其實香港並不缺土地,社會上一直有意見指,當局可以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來加快土地供應,不應該是「禁區」。如大欖郊野公園就有一塊達70公頃的邊陲地,適合發展,可提供3.5萬個單位元苛精簡程序後,完全可以提早。不過官員指此舉也不會令土地供應時間加快,當中還有一定的爭議,短期內透過郊園邊陲地增加土地供應是較難。因此當局會先將精力放在有潛力的250多公頃綠化地,需進行改劃。其實政府四年前已表示,開發綠化地或郊園邊陲地帶比率,到了今天依舊說不排除研究開發,令人疑惑。

     現時改劃土地政出多門,程序仍然過慢及複雜,不利增加土地供應。有識之士拆局,指問題在於改劃一幅土地,當涉及太多政府部門及繁瑣的諮詢程序。發展局或地政署只是提出,每每仍要通過反覆諮詢,要做前期研究、申請改劃、通過城規會,還要進行環評。遠水救不了近火,沒理由捨近圖遠,捨易取難,實在有必要進一步簡化。有建議促當局應可在年底大動作修例,由當局提出綜合性修訂,目標可讓規劃程式的時間壓縮至三年。

     政府清楚土地長期供應不足,問題是多年仍然未獲解決。新界有不少棕地從回歸到現在卻沒甚麼寸進,而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基層要住在惡劣劏房多一天也是折磨。有機構急市民所急,主動替政府覓地,找出包括逾千公頃棕地及超過120萬平方米工業邨閒置地及活化空置工廈等等,證明有大量土地可供發展,當中更包括不少市區內有配套的土地。既然熟地難求,發展需時,當局可考慮善用現成的工業區和工業邨土地,活化或工廈改成房屋用途。

     本港是利益多元的社會,任何政策都會有爭議,但順應主流民意的事,達成共識了就要切實為之。瞻前顧後拖拉敷衍,只會裹足不前,甚至自拖後腿。政府強調施政「以結果為目標」,既要打破制度條條,更要打破思維框框,展現開拓決心和踐諾魄力。寄望政府虛心聆聽不同意見,精簡審批事項,果斷執行政策,方能帶領特區一路前行。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