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榨菜 同出一源吃法百變
兩岸榨菜 同出一源吃法百變
@秦 島
我喜歡吃母親用大葉芥菜醃製的客家咸菜。芥菜又名刈菜(閩南語)、大菜(客家話)、大芥、芥子等等,分為三大變種:葉用芥菜、根用芥菜、莖用芥菜,尚有少數為薹用芥菜。依照芥菜種類盛產的季節,冬季裡或許又有一批榨菜要開始醃製了。美味醃菜可不只有咸菜、酸菜、梅乾菜、雪裡紅,榨菜也是一絕呢!
今年以來早餐常吃燕麥片粥,配雙辣三絲榨菜,加一磚玫瑰豆腐乳,有時也搭配雪菜,菜脯乾。榨菜吃法百變,佐餐、拌涼菜、作調味、作烹調輔料,作旅行食品、當零食等。
榨菜是一種常見的醬醃菜,最早出現於宋代,發祥地大約是當時的涪州(原四川省涪陵市,現重慶市涪陵區),後流傳於浙江嘉興、蕭山,廣東四會,湖南湘潭等地。可以作為炒菜中的配料,也可以直接食用,特別是在早餐中,和粥或麵搭配食用。榨菜的原料是芥菜中的莖瘤芥兒菜,拳頭大小,經高壓壓榨製作而成,排出多餘水分以達至爽口彈牙,因而得名榨菜。食用時,一般都將它切成絲或片。比較著名的榨菜產地是重慶涪陵、浙江海寧等。
榨菜是以鹽巴醃漬後的產物,傳統製作會以重物如石頭等壓製、榨除水分,便是「榨菜」。醃製時,先處理、削去芥菜粗硬外皮,以一層鹽巴、一層芥菜莖,層層堆疊的方式放入木箱或罈中,而鹽巴滲透到裏頭並使其出水,醃漬過後擠壓出水分,再讓其持續發酵半年以上,後續可能再添加五香粉、辣椒粉等醃漬更增添風味。
在亞洲以重慶涪陵的榨菜最有名,更是涪陵重要產業鏈與經濟來源,其流傳的榨菜醃製技法,曾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殊的是涪陵的榨菜製作,在鹽醃前會採行「風乾」步驟,將莖瘤芥串連並吊掛在戶外,使其風乾、幫助水分流失,而大量懸掛、吊起的奇景更為當地特色景象。
而台灣芥菜產地如雲林、嘉義、屏東等地,也有部分榨菜加工醃製呈現,不過不論各地,機械化的快速加工,仍逐漸取代傳統手工製作。因為使用大量鹽巴醃漬,可以想見口味重鹹、鈉含量之高,每100約有2790毫克鈉。料理前處理榨菜時,一定要將榨菜先行浸泡水中 5~10分鐘,洗去鹽分與外層雜質,能避免吃下過多鹽分,減少身體負擔。
榨菜的料理變化多元,最經典的是香炒榨菜和榨菜炒肉絲。運用其重鹹的特質,搭配辛香料蒜頭、蔥、辣椒,便能成就一盤香炒榨菜。以油脂香炒,炒出香與脆,不需額外下鹽巴,若想增加配料不單調,搭上肉絲、菇類、筍絲等,榨菜炒肉絲配飯拌麵都相宜。榨菜(雪菜)肉絲麵,在香港也很受歡迎。
而且,榨菜可謂是極佳的調味大師,當切成片狀、絲狀甚至是碎末狀,都讓菜餚不無聊。於雞湯、排骨湯中放入少量片狀榨菜滾煮,湯水自然帶鹹香,依鹹味佐少量鹽即可;切成碎末放入什錦炒菜、炒飯中,替代鹽巴使用,多了分脆度。像使用醃冬瓜一般,切碎末包進肉末、鋪在魚肉、豆腐上清蒸,是不錯的運用方式。
芥菜雞湯是一道延伸出的臺灣菜料理。台灣在過去農業社會時期,長工會利用農田休耕時期向地主租借農田來種植芥菜,而芥菜收成時恰逢過年,因此稱為返鄉團圓食用的菜色。客家人生活在丘陵,為了保存食物,會用醃漬等方式保存多餘的芥菜。
同樣,榨菜炖雞也是一道家常好菜。將雞腿或雞塊汆燙去血水;因榨菜有相當的鹹度,切片前先用清水將表面的醬汁及鹽份沖洗掉;雞肉、薑片及青蔥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開大火將雞湯煮滾;續加入榨菜入鍋中續煮約二十分鐘即告完成。榨菜煮出來的雞湯真的相當鮮甜可口。
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