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12:41:41秦島

香港的「黃猄」原來是赤麂

香港的「黃猄」原來是赤麂

@秦 



   我小時在閩西南鄉間經常聽說山上有黃猄,山豬,老虎則只聞地名,幾次跟大伯父上山打猎,曾打到「黃猄」,就是閩南語和客家話說的山羌仔,有人說是赤麂jǐ),兩種並不一樣。八九十年代我在泉州八年間,在小巷買過幾次山羌肉給孕妻吃,因野生少見,賣得比豬肉貴好多倍,記憶猶新。

   來香港後得知這里也有「黃猄」,但應該是赤麂才對,不時傳出被車撞的新聞。日前,大埔公路有一頭赤麂疑捱車撞,受驚亂竄困鐵欄。早晨約8時半,有途人行經大埔公路大埔滘段、近中石化油氣站對開時,發現一隻赤麂被欄杆鐵枝夾住,不斷扭身踢腳掙紮,發現者愛莫能助,只好報警處理。消防奉召到場,利用工具撬開鐵枝救出赤麂。該隻赤麂相信尚未成年,獲救時口鼻帶血,懷疑過路時被車輛撞倒受傷,然後慌不擇路撞入欄杆。愛護動物協會人員已將赤麂帶走,安排獸醫檢查治理。

   話說赤麂又稱印度麂、婆羅洲紅麂、紅麂、南紅麂、吠鹿,為鹿科麂屬,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麂類,目前分17個亞種,主要分佈於中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和泰國。棲息在30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地區灌叢和低海拔原始闊葉林中,草叢也是它常活動的場所,在山寨村旁,田園房角亦可發現其行蹤。喜獨居或雌雄同棲。營晝夜活動,也常到村旁地角盜食蔬菜或其它農作物。

   鹿字和麂字有點相似,赤麂和鹿有血緣關係嗎?還真有,不過它們已經分家很久了,大約已經分了700800萬年,赤麂這個體型已經保存了幾百萬年,如今身材矮胖敦實,站立的時候,後腰會向下傾斜,這與鹿的老祖宗們很像,不過現在的鹿已經進化為另外一種樣子。其體長11.2米,肩高5055厘米,尾長17-21厘米,體重20-35公斤。雄麂有小角,角冠基部分出一小枝,角柄前方有一黑色縱紋。長有突出上顎的犬齒,每年會脫角及重長;雌性無角。眼下長有發達的眶下香腺,額腺較長,會分泌香油用以標示領域。

   赤麂是孤獨活動的植食性動物,多在夜間或清晨、黃昏覓食,白天隱蔽在灌叢中休息。受驚或遇到危險時會發出如狗吠的聲音,所以又有吠鹿的稱呼。除了交配季節外,牠們一般獨居,但也有少數群居,甚至與其他大型動物一齊進食。豹、豺、虎與緬甸蟒蛇是赤麂的主要天敵。

   習性溫馴細膽小的赤麂,活動範圍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時,無論跑多遠,最後又會回到自己原來的活動區域。生活在低海拔山區丘陵的森林、灌叢。以植物嫩枝、葉、花、果實、農作物為食。繁殖力強,全年都能交配,孕期210天左右,每胎產一到兩仔,一歲達到性成熟。麂皮是重要的製革原料。赤麂為動物,主要以野果及幼葉為食糧,有時會捕捉昆蟲來吃。

   許多人會將赤麂與山羌混淆,甚至誤將兩者視為同一種動物,但分類學家將黃麂和赤麂歸為同屬不同種。兩者外形很相似,山羌身形較小,膚色由黃色至棕色都有;赤麂身形較龐大,一般呈紅棕色。在2006年香港漁護署做大型普查,才發現在香港的所謂「山羌」,全部是赤麂。不過現時列在《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之內,受保護野生動物一項上仍寫黃麂,而非赤麂。

   黃麂又稱小麂、麂子、黃猄,台灣稱山羌、山羌仔,為鹿科麂屬的草食性動物,原生的華中、華南和台灣地區。該動物屬於可食用野生動物,為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獵物之一。201919日起,台灣將黃麂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也有人為引入的族群分佈於日本(房總半島、伊豆大島)及英國(德比郡以南)等地;由低海拔到海拔3,000米都有分佈,從闊葉林及水源處也可找到牠們。有2個亞種:黃麂,分佈於華中、華南,多數獨居,其領域幾乎不會重疊,於一隻雄性的領域中可能會有三、四隻一齊的雌性。台灣黃麂,全島從低海拔到三千米都有分佈,以闊葉林及水源處常見。此亞種為臺灣特有。和水鹿及梅花鹿是台灣僅有的三種原生鹿科動物。

   黃猄比赤麂小,身長不及一米,雄性有短角而雌性僅有骨質隆起,在鹿科動物中公黃麂的角並不特化,且保有其他鹿科動物所沒有的上犬齒,靠保護色及靈敏的行動來避敵,雄性額內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雌性則在額前有盾型班塊,白色的腹部以及尾巴下方的白色也是主要特徵,叫聲亦似犬吠。

              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