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啤酒咖啡」?有泡沫但沒有酒
歎「啤酒咖啡」?有泡沫但沒有酒
@秦 島
按常理,啤酒和咖啡是不能一起喝的。你喝過「啤酒咖啡」嗎?究竟是啤酒還是咖啡,抑或二者有之?其實這種咖啡不具酒精成分,但喝起來就像啤酒一樣,入口時有綿密的氣泡口感,之後咖啡香氣逐漸在口中散開,帶股清涼非常特別,不少人一喝就上癮。容後細表。
咖啡和啤酒混成新飲料玩著喝並不健康。咖啡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可以刺激人體的神經中樞和肌肉,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啤酒中含有少量酒精,當酒精被攝入人體時,也會刺激胃腸道,產生強烈的興奮作用。喝咖啡後喝啤酒會引起大腦極度興奮,刺激血管擴張,增加血液迴圈量,甚至增加心血管系統負擔,對身體健康有害。其次,對胃腸道也會造成較大的損害,所以喝咖啡後儘量不要喝啤酒。
毫無疑問的是,咖啡豆只能種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咖啡帶」(coffee belt),依咖啡生產量之國家依序為巴西、越南、哥倫比亞。不過我老家閩南平和縣毗連的南靖縣(明正德十三年即1518年前同縣),位於北緯24°26′20″—24°59′58″,東經117°0′12″—117°36′36″的亞熱帶,據報近年也有引種咖啡,好不好喝不瞭解。
咖啡的種植首次發現於非洲衣索比亞,最早的可信證據出現於15世紀也門的蘇菲主義,在非洲之角及也門,咖啡被用於當地的宗教儀式。但亦由於這些儀式跟基督教的信仰牴觸的關係,衣索比亞正教會禁止咖啡消費世俗化,直至孟尼利克二世的統治時期。在17世紀土耳其的鄂圖曼帝國,由於政治原因,飲用咖啡也被禁止。
中國大陸最早的咖啡種植則始於雲南,是在20世紀初,一個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苗帶到雲南的賓川縣。此外,咖啡作為舶來品在上海開埠後在上海租界也開始興起。不少愛趕時髦的上海人也開始去嘗試,可一開始並不習慣咖啡的苦味[16],並稱咖啡的味道為「沒想到像咳嗽藥水一樣難喝」。不過,慢慢地隨著西餐在上海灘的普及,咖啡也逐漸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民初鴛鴦蝴蝴派大家周瘦鵑《生查子》詞中有「更啜苦加非,絕似相思味」,把咖啡與相思、悲苦、離愁等中國文學傳統聯繫在一起了。20世紀20至40年代上海南京路、霞飛路、北四川路、亞爾培路等路上曾擁有大量各具特色的咖啡館。從90年代末開始咖啡文化在大陸地區重新興起,年輕人已普遍接受咖啡飲品,且飲用咖啡的處所也多元化及個別特色。香港引入咖啡的時間是否較早需要考證。
其實,說到啤酒咖啡已在咖啡業界流傳了好一陣子,只不過大家不叫它啤酒咖啡,而是叫它氣泡咖啡或是氮氣咖啡。一般的作法都是將咖啡萃取之後,放入打發鮮奶油的氣瓶裡,接著再打入氮氣或是二氧化碳,飲用時再從瓶中壓出,而這樣的咖啡所呈現出來的泡沫多是大泡泡,但也消泡得快,很難跟啤酒這樣的飲料聯想在一起。所以到底是啤酒還是咖啡?應該這樣解釋,喝起來口感像是啤酒的咖啡,所以是含咖啡因又無酒的咖啡飲品。
啤酒咖啡帶來另一種新的品飲經驗。飲用時利用氣體將咖啡從酒柱推出,產生綿密泡沫層。麥汁換成冷泡咖啡,使用淺烘焙的咖啡喝起來就會偏向淺色艾爾,帶著較為豐富的水果香氣及酸度,層次感也較複雜些。而用深烘焙咖啡則會是偏向深色啤酒,口感厚實溫醇,體度飽滿紮實。
也有人嘗試了加入酒花的類型,更像是真的啤酒。最大的改變是咖啡風味降低了些,體度更溫醇,加入的酒花類型決定了咖啡風味的一半,但大致上,香氣更明顯,尾段帶些許甘苦味。而咖啡的產區選擇、烘焙度、萃取時間、使用氣體種類、加不加酒花這些都是影響整體風味走向的關鍵因素。
有行家分享說,不同的杯具口徑所呈現的效果不盡相同,不是縮口的鬱金香杯就可以讓你的啤酒咖啡香氣完美呈現,在拿過淺焙的衣索比亞及肯尼亞的去測試的結果,杯口口徑小的直筒杯形最適合淺焙咖啡,杯口小可以聚香,喝的時候鼻子剛剛好完全包覆在杯裡,直筒的造型讓體度不顯得單薄,飲用的時候,最好再加上幾顆冰塊,讓溫度稍降一些,整體口感又更清爽開闊。
當使用一個高而窄的咖啡壺時,在咖啡壺的底部的咖啡味道顯著得較在頂部的咖啡更濃鬱。這是因為隨著沖泡咖啡的過程,比較少的味道會從研磨咖啡中被萃取出來。有研究提出數學理論表明,當使用相同的力量倒入上述兩種杯子時,液體的流動會遵行蘇-摩爾斯數列,該分析結果被做為趣味新聞刊登於大眾媒體中。
喝咖啡也可以很輕鬆有趣,平易近人的啤酒咖啡帶來另一種品飲方式,誰知道下次是不是有更特別的喝法呢?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