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愁還需秋來養
秋愁還需秋來養
@秦 島
金盞花清熱降火,感冒時飲用有助退燒清火,緩解感冒症狀。金盞花茶仲有助強化微血管彈性,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說秋日養生,我意須先養心。秋水長,秋色豔;秋聲近,秋光遠。如此,來養心中的美好。
唐代起義領袖黃巢有首名詩《不第后赋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從詩義可看出這位英雄也有秋愁。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於此詩的記載,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黃巢在起義之前,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被錄取。科場的失利以及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益發不滿。考試不第後,他豪情倍增,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懷抱,寫下了這首花之雄詩。
再讀一首《秋日》,是中唐詩人耿湋創作的一首抒發感傷情緒的詠史懷古詩。“反照入閭巷,憂來與誰語?古道無人行,秋風動禾黍。”此詩描繪秋日傍晚的寂靜淒涼景色,抒發了滿懷憂愁而又無人“共語”的悲哀。前兩句描繪淒涼的秋暮景色,渲染作者的悲涼心情;後兩句從近景轉向遠景,借“黍離之悲”抒發了昔盛今衰的惆悵之感。全詩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從寫靜態的景物開始,以動態的景物結束,其間由景而情,又由情而景,以景結情。這種寫法使詩意餘象外,藴藉雋永。
曾經繁榮鼎盛的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山河寥落,城鄉破敗。尤其是昔日繁華熱鬧的古城長安,更呈現出一番蕭條淒涼的景象。詩人耿湋面對此情此景,感慨萬千,無盡的悲哀湧上心頭,因寫下此詩。耿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寶應元年(762年)進士。曾任大理司法,後充收集圖書括圖使。官終左拾遺。其詩多離情別緒、羈旅鄉愁、仕途失意之作。語言樸素清新,風格平淡自然。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今存詩一百餘首。
我從1985年7月大學畢業,到1993年7月離開大陸,8年間在不同城市過中秋。時不我待,秋風秋雨愁煞人,現在成了看齊老年人、常年在室內工作的人,平素對寒冷較為敏感,比一般人更易感染“秋愁”。
中秋後是寒暑交替的季節,氣溫反復無常,體弱人群一時難以適應,疾病叢生。如果這段時間舊疾復發,或者增添新病,接下來的冬天就不好過了。
香港老中醫吳志勇博士認為,秋日宜多吃一些甘寒汁多味酸的果蔬,如梨、柚子、柑橘等水果及蘿蔔、冬瓜、山藥、蓮藕等蔬菜,常吃冰糖燉梨、百合燉梨、銀耳蓮子湯、冰糖燕窩、冬瓜燉鴨等食物,能有效緩解咽乾、咳嗽、皮膚粗糙、大便乾結等“秋燥”症狀。
春夏兩季,人體陽氣以外發為主;秋冬時節,就要注意陽氣的收與藏。秋季運動要以靜為主,可打打太極、跳跳舞、散散步等。要延長睡眠時間。早睡早起很有必要。太子參(一般煲湯用,用量為3克/人)是非常好的養陰食物。
秋天宜收不宜散,這句諺語正好應了中醫的“秋收冬藏”。“收”的關鍵是收斂肺氣。潤肺養肺,要少辛多酸。
唐代詩佛王維(公元692—761),卒時約七十歲,現古代算是高壽。他的詩中以山水田園詩的成就最為突出,可能有助延年益壽。唐玄宗開元九年(公元721)進士,早年在政治上頗有進取心。安史之亂時王維被迫在安祿山手下作官。亂平之後,王維被問罪降職,此後他不再熱衷仕途。天寶年間先後在終南山和輞川隱居,一邊在朝做官,一邊求隱皈佛晚年過著恬靜閒適的生活,在繪畫、音樂、書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可以說是當今老人的楷模。
過了中秋半個多月郇昆重太陽情節了。王維早在17歲時就寫出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當時王維離開了家鄉蒲州到長安準備應試,適逢重陽佳節,因而思親懷鄉,寫下了這首詩。陰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古時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茱萸為一种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以避災。
秋日登高望遠,中醫提倡秋季旅遊,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登山望遠。老年人適合爬行一些山勢平緩、海拔不高的小山,量力而行。有高血壓、心臟病或骨關節炎、骨質嚴重疏鬆等基礎病的老人,如果想登高,建議坐索道上山。
燥邪傷津,會出現皮膚乾燥、口乾鼻燥、兩目乾澀等症狀。秋燥有分別,中秋節前屬溫燥,中秋節後為涼燥。建議溫燥時飲用桑杏湯,涼燥服用杏蘇散。桑杏湯,用桑葉、象貝、香豉、梔皮、梨皮各3克,杏仁4.5克,沙參6克,或只用桑葉7片和杏仁(乾杏仁)6~8 粒,水煎服。至於杏蘇散,蘇葉、橘皮、桔梗、枳殼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3枚,水煎服。
2022.09.09